首页 理论教育 颅内压监测临床意义

颅内压监测临床意义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区别原发性与继发性脑干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患者,临床表现严重而颅内压正常。脑外伤患者在颅内压监测过程中颅内压逐渐上升,在大于40mmHg时,颅内血肿的可能性大。不但颅内压的数值有临床意义,其压力波形分析也很有价值。颅内压监测也有局限性,仅仅在脑代谢变化构成脑肿胀时,颅内压才会产生有意义的变化。在非心脏停搏性的脑缺氧损伤,颅内压往往是正常的。无创伤性颅内压监测,如VEP、TCD等使用虽不受限制。

三、颅内压监测临床意义

ICP升高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占位性病变、脑水肿及脑血容量或CSF体积增加;存在头痛、意识改变或视乳头水肿的临床表现患者,需要怀疑ICP升高,尚不存在ICP升高特有的影像学征象,虽然一些特征可能提示颅内高压。

1.急性颅脑损伤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平均ICP高于25mmHg,其死亡风险增加两倍,患者的平均颅内压的不同导致预后也不同,创伤后颅内高压是引起死亡的真正重要原因。脑创伤后最常见的状况包括ICP升高并且稳定(>20mmHg),出现高度限定的血管源性波形。在创伤后重症监护病房,较为常见的波形为血管源性B波、平顶波以及与动脉压及充血性病变改变相关的波形。

急性颅脑损伤也最适合进行颅内压监测:一方面因为外伤后3~5d病情变化较大;另一方面根据临床征象推断有无颅内压增高不可靠,从而难以指导治疗。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区别原发性与继发性脑干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患者,临床表现严重而颅内压正常。脑外伤患者在颅内压监测过程中颅内压逐渐上升,在大于40mmHg时,颅内血肿的可能性大。持续性合理测量ICP是脑创伤后脑监测的重要因素。

2.蛛网膜下隙出血 采用导管法,在脑室颅内压监测的同时进行脑脊液引流,将颅内压控制在15~20mmHg,也是对蛛网膜下隙出血的重要治疗措施。

3.急救 各种原因导致颅内压增高患者,如呼吸心跳骤停、呼吸道梗阻等原因引起严重脑缺氧、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均可考虑行颅内压监测,协助控制颅内压。

不但颅内压的数值有临床意义,其压力波形分析也很有价值。ICP波形分A波,B波与C波。A波又称高原波,由一组ICP60~75mmHg的压力波构成,压力在一般水平,突然上升,持续5~20min后,下降到原压力水平。高原波反复出现,预示ICP代偿能力耗竭,脑血管舒缩的自动调节趋于消失,颅内血容量增加,致ICP骤升。A波出现频繁时,要考虑病情凶险,预后欠佳。B波为压力5~10mmHg的阵发性低幅波,代表ICP顺应性降低。C波,为偶发单一的低或中波幅波形,无特殊意义。

颅内压监测也有局限性,仅仅在脑代谢变化构成脑肿胀时,颅内压才会产生有意义的变化。颅内压在计算脑灌注压上有很大价值,但并不能精确地反映局部脑血流和脑功能。在非心脏停搏性的脑缺氧损伤,颅内压往往是正常的。无创伤性颅内压监测,如VEP、TCD等使用虽不受限制。但目前对其在测定颅内压绝对值的准确性和反应的敏感发生器(时间)上还需进一步研究,无创监测ICP和CPP尽管精确度有限,目前也是可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