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人体具有十分完善的酸碱平衡调节机制,主要由血液缓冲系统、肺、肾三部分组成。
(一)血液的缓冲系统
血液缓冲系统是人体对酸碱失衡调节的第一道防线,由于血液缓冲物质的贮存量有限,血液缓冲系统调节酸碱失衡的作用也十分有限。血液缓冲系统由5对缓冲对组成,即碳酸-碳酸氢盐(H2CO3-HCO3-)、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NaH2PO4-Na2HPO4)、血浆蛋白酸-血浆蛋白根(Hpr-Pr-)、还原血红蛋白酸-还原血红蛋白根(HHb-Hb-)、氧合血红蛋白酸-氧合血红蛋白根(HhbO2-HbO2-)。每一对缓冲对均由弱酸与弱碱组成,其中弱酸能中和强碱,弱碱能中和强酸(表2-19)。
HCl+NaHCO3→NaCl+H2CO3
(强酸变为弱酸)
NaOH+NaH2PO4→Na2HPO4+H2O
(强碱变为弱碱)
1.碳酸-碳酸氢盐(H2CO3-HCO3-) 酸-碳酸氢盐是机体作用最大的缓冲对,在细胞内、外液中均起作用。H+与HCO3-结合成H2CO3后,H2CO3极不稳定,绝大多数分解成CO2与H2O,CO2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2.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NaH2PO4-Na2HPO4) 在细胞外液中含量不多,作用小,主要在肾脏排H+过程中起较大作用。
3.血浆蛋白酸-血浆蛋白根(Hpr-Pr-) 主要在血液中起缓冲作用。对H+调节作用是通过CO2运输来完成。当代谢产生的CO2进入血浆后,Pr-可对H2CO3起缓冲作用,形成解离度更差的蛋白酸(Hpr)和NaHCO3,NaHCO3又可成为NaHCO3/H2CO3缓冲对中的成分。
表2-19 血液内的缓冲体系
4.氧合血红蛋白酸 -氧合血红蛋白根(HhbO2-HbO2-)成人每天产生400LCO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碳酸盐形式及与Hb结合的氨基甲酸化合物进行运输。从血浆进入红细胞的CO2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不断生成HCO3-与H+。HHbO2是强酸,在组织释放出O2后成为弱酸,有助于与CO2反应过程中生成的H+结合。
5.还原血红蛋白酸 -还原血红蛋白根(HHb-Hb-)主要在CO2的运输中起作用。
血液pH值是由HCO-3与d.CO2(溶解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比例和常数pK决定,这便是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
pH=Pk+Log
正常时为=为=,血液pH保持7.40,为使用方便,溶解的CO2可用二氧化碳分压(PCO2)代表,以千帕(kPa)[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
CO2(mol)=0.226(常数)×PCO2(kPa)=0.03(常数)×PCO2(mmHg)上式可简写成:
pH∝
在上式中,HCO3-为代谢因素,主要受肾脏调节,PCO2为呼吸因素,主要受呼吸调节,HCO3-增加或PCO2减少时pH值将上升,HCO3-减少或PCO2增加时pH值将下降。
(二)肺的调节
呼吸中枢通过接受脑脊液PCO2和pH值改变的信号,由此来控制通气量的变化,使动脉PCO2维持正常。成人每日自肺以二氧化碳形式排出的碳酸约7500mmol(约400L)之多,为肾脏每日排酸总量的200倍左右,呼吸系统对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是快而强,可像见呼吸衰竭时所造成酸碱平衡紊乱之严重。
1.调节方式 肺是通过增加或减少肺泡通气,即改变CO2排出的数量来改变H2CO3,调节酸碱平衡使HCO3-/H2CO3比例维持在20∶1水平。正常情况下,倘若体内酸产生增加,H+增加,肺则代偿性过度通气,排出多余的CO2,致pH值仍在正常范围;若体内碱多,H+减少,则呼吸浅慢,减少CO2排出,增加H2CO3,也可维持pH值在正常范围。
2.调节特点 作用发生快。机体出现代谢性酸碱失衡时,肺在数分钟内即可代偿性地增快或减慢呼吸频率或幅度,以求增加或减少CO2排出,代偿代谢性酸碱失衡过程中出现的H2CO3过多或减少。这种代偿可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一旦代谢紊乱得以纠正,肺的通气可再数分钟内恢复正常。但肺只能通过排出CO2来改变血浆中H2CO3,故调节范围有限。
(三)肾脏的调节
正常人每日代谢产生的非挥发酸约120~160mmol(60~80mEq),全部通过肾脏排出,肾的调节比肺的调节要慢,一般要几天时间,肾对酸碱平衡调节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通过碳酸氢钠的再吸收,二是Na2HPO4转变为NaH2PO4排H+(或直接排出少量有机酸)而保Na+,三是通过肾脏分泌氨与酸中和。前两者发挥作用较快,但缓冲能力较小,铵盐的排出发挥作用较慢,但缓冲能力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