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术后患者的机械通气
麻醉、解剖位置和预先存在的条件对术后通气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能改变呼吸肌的功能,破坏肺力学,促进肺不张,从而造成并发症的发生。理解这些过程,需要通过了解外科手术和麻醉,肺力学从而了解到他们是如何改变的。
(一)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
1.基本肺容积 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4种,互不重叠,全部相加等于肺的最大容量,肺总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
(1)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一般以500mL计算。
(2)补吸气量/吸气贮备量 正常成年人1500~2000mL。
(3)补呼气量/呼气贮备量 正常值900~1200mL。
(4)余气量/残气量 在尽量呼气后,肺内仍保留的气量,正常值1000~1500mL。
2.肺容积 包括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肺总量。
(1)深吸气量 潮气量和补吸气量之和,是衡量最大通气潜力的指标,胸廓,胸膜,肺组织病变可降低此值。
(2)功能残/余气量 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正常值2500mL,生理意义: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过度变化,利于气体交换。反映胸廓与肺组织弹性的平衡关系。
(3)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正常男性平均3500mL,正常女性平均2500mL。反应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做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用力呼气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出的最大气体量。通常测量第1s、2s、3s内的用力呼气量,并计算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肺活量分别为83%、96%和99%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反映的是肺通气的动态功能。
(4)肺总量 肺能容纳的最大气量,肺总量=肺活量+余气量。正常男性,5000mL,正常女性,3500mL。
(二)机械通气的应用
1.合理使用呼吸机和防治急性呼吸衰竭 外科手术后,为预防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或加重,常须使用呼吸机帮助患者度过术后呼吸负担较重的阶段。检测临床综合表现如呼吸运动肌力弱,排痰能力不足或完全不能,保守治疗不佳,意识不清,循环不稳等情况,均是尽早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指征。
2.连枷胸反常,呼吸运动幅度大,影响呼吸与循环功能 亦是应用机械通气的指征,并应采用连续正压通气模式,以减轻胸壁的反常呼吸运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对患有肺大疱、张力性气胸、大咯血等,应视为应用呼吸机的禁忌证。对右心急性心肌梗死机械通气可增加右心后负担,亦不宜应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或急性呼吸衰竭伴有不同程度肺气肿,并非应用呼吸器的禁忌证。肺部创伤合并有心肌梗塞史(非急性)者,应斟酌矛盾主要方面而定。
(三)机械通气的监护
1.导管位置 插入气管导管后,听双肺呼吸音以了解插管的位置,确定在气管内后即妥善固定。
2.常规检查各系统功能 如中枢神经系统(神志、瞳孔、感觉、运动和反射等)、循环(脉搏)、血压与脉压、CVP、心输出量(CO)与心脏指数(CI)泌尿系统(包括尿的比重、量和PH值)和胃肠道(有无呕吐腹泻、肠鸣音等)等。
3.呼吸系统 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呼吸机的声音改变可能来自呼吸机本身,亦可能有气道阻塞或病情恶化,此时应立即更换呼吸机,如声音仍存在应改善缺氧和呼吸道梗阻,立即检查或更换呼吸机。在处理病人管道阻塞或扭曲时,必须分秒必争,不容丝毫迟疑。
4.机械通气的方式 根据手术特点来选择机械通气的方式:辅助通气模式(AMV);控制通气模式(CMV);间歇强制通气(IM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呼吸道持续正压通气(CPAP)等,还有高频通气(HFV),常用的有高频正压通气(HFPPV),频率为60~100次/ min,吸呼比小于0.3,每次通气量小,气道压力低,对循环系统影响不大,适用于一般不宜用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的情况。如支气管胸膜瘘、气管、支气管断裂修复术后,或喉、咽部手术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