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学习体温监护技术
(一)监测内容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波动的范围很小,若超出该范围则称为异常体温。常见的异常体温有体温过高和体温过低两种。
1.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等原因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设定点上移,产热增加但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
(1)发热的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由低到高可划分为以下4种。
1)低热37.5~37.9℃,常见于风湿热、活动性肺结核等。
2)中等热38.0~38.9℃,常见于急性感染。
3)高热39.0~40.9℃,常见于急性感染。
4)超高热41.0℃及以上,常见于中暑、外伤损伤体温调节中枢等。
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高于43℃则极少存活。因此,护士应密切观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明确诊断,及时做出处理。
(2)发热的过程 包括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患者的主要表现是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周身不适、畏寒、寒战;高热持续期患者的主要表现是皮肤潮红、灼热、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口唇干燥、尿量减少、全身乏力,严重时甚至出现痉挛、惊厥、谵妄和昏迷等症状;体温下降期患者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3)热型 根据患者体温变化的特点,将所测的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互相连接,就形成了体温曲线。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某些发热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热型,临床上医护人员可以根据特殊热型对疾病做出诊断。常见的热型有4种: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但要注意的是目前由于大量抗生素、激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的滥用,从而使典型的热型变得不典型。
(4)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降温、给予营养和水分、卧床休息、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安全护理及心理护理。
2.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1)体温过低的程度由轻到重可划分为以下4个等级。
1)轻度 32.0~35.0℃。
2)中度 30.0~32.0℃。
3)重度 <30.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4)致死温度 23.0~25.0℃。
(2)体温过低的症状与体征患者可出现寒战、发冷、四肢麻木并丧失知觉、皮肤苍白;血压降低、呼吸心率减慢、心律失常,严重者心搏停止;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3)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措施
1)提高室温,一般保持在24.0~26.0℃为宜。
2)饮热水,摩擦身体表面,此外,给予棉被、毛毯、电热毯、热水袋等方法也有助于体温升高。如果是新生儿,置暖箱中复温。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积极做好抢救的准备。
4)祛除病因,使体温恢复正常。
5)补充营养和电解质,适当增加热量的摄入。
6)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健康教育。
(二)监护技术
测量患者的体温时,根据温度传感器放置的部位不同,所测的温度分为体表温度和中心温度。可供测温的部位有腋下、口腔、鼻咽、食管、直肠、膀胱、鼓膜、周围皮肤等。
1.腋窝温度 所测的温度为体表温度。将测温电极放于腋下,置于腋动脉上可提高结果的准确性,腋温一般比中心温度约低0.5℃。严重休克时,因皮肤血管极度收缩相差可达3℃以上。此法操作容易,准确性差。
2.鼻咽温度和深部鼻腔温度 所测的温度为中心温度。将测温电极放于鼻咽部或鼻腔顶部,可间接了解脑部温度变化。此法清醒患者不易接受,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鼻黏膜。
3.食管温度 所测的温度为中心温度。将测温电极从口或鼻送至食管下端1/ 3处(图2-14),相当于心脏后面的位置进行监测,能迅速反映主动脉血液的温度或中心温度。常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时的温度监测,对人工降温、复温过程是否适当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图2-14 食管温度探头
知识链接
亚低温治疗仪
在ICU各种发热患者,严重颅脑外伤、脑出血或心肺复苏后的昏迷患者常用亚低温治疗仪。亚低温治疗可快速将患者全身体温调整至所需温度(一般为33~35℃),亚低温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降低脑氧代谢率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等。亚低温治疗仪又称降温毯,一般由主机、管道系统、温度传感和控制系统、监测和报警系统、专用冰毯和冰帽5部分组成(图2-15)。
4.直肠温度 所测的温度为中心温度。将测温电极经肛门送入直肠处,成人插入深度为6cm ,小儿为2~3cm,进行测温。主要反映腹腔脏器温度。但在体温迅速改变时,直肠温度变化最慢。
5.鼓膜温度 将测温电极送入外耳道,当电极触及鼓膜时,温度立刻上升,反应脑内血流温度。此法可能导致外耳道受损,甚至鼓膜穿孔。
图2-15 亚低温治疗仪
6.皮肤温度 选用手指(或足趾)作为测温点,是常用于评定末梢循环状态的指标。正常情况下皮肤温度与中心温度之差小于2℃。当低血容量、心功能衰竭、疼痛、低氧血症、酸中毒等致微循环功能不良时,指(趾)温度降低,低于中心温度3~4℃。
(王 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