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知识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住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分类: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感染,或通过水、空气、医疗器械等的间接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内或者体表的正常菌群或者条件致病菌,在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又分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
2.空气传播:是病原微生物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以空气作为媒介而进行的传播。
3.饮水、饮食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水、食物被易感宿主接触后,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4.注射传播:是通过使用污染的注射器具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5.生物媒介传播:是指动物或昆虫携带病原微生物作为中间宿主,侵入人体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三)医院感染部位前三位
呼吸道感染占首位,泌尿道感染占第二位,胃肠道感染占第三位。
(四)医院感染的监测项目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3.环境卫生学监测。
(五)名词解释
1.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3.清洁:指用清水、清洁剂及机械刷洗等方法消除物品上及环境中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达到去除和减少微生物的过程。
4.消毒:指用化学、物理方法杀灭或者清除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源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达到无害化的过程。
5.灭菌: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杀灭或者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达到无菌的过程。
(六)消毒灭菌的原则
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物品必须消毒。
(七)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1.空气消毒:消毒前将室内进行清洁(紫外线易被空气中的悬浮粒子吸收),关闭门窗;有效距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为30~60分钟。
2.物品消毒:紫外线穿透力差,消毒时应将物品摊开或挂起,使其表面直接受到照射,最好用移动式,有效距离为25~60cm,最远不超过1m,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3.注意事项:
(1)保持灯管清洁,灯管表面应每周用95%乙醇棉球轻轻擦拭。
(2)新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不低于100μ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不低于70μW/cm2,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半年监测一次。
(八)洗手及手的消毒
洗手及手的消毒是为了消除手上的污垢和致病微生物,避免污染无菌物品、清洁物品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疾病;是防止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卫生手消毒:只用手消毒剂擦手的过程。
六步洗手法:
1.掌心对掌心搓揉。
2.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搓揉。
3.手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搓揉。
4.双手互握搓揉手指。
5.拇指在掌中揉搓。
6.指尖在掌心中搓揉。
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九)医疗废物的收集
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不能混放,损伤性废物放锐器盒内,感染性废物放有警示标示的黄色塑料袋内,由专人定时、定点、通过污物通道将医疗废物密闭运送至暂存处,防止交叉感染。转运时要做好交接登记。医疗废物禁止买卖。
(十)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1.根据物品的性能和各种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
3.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药物要加盖保存,并定期监测、调整浓度。
4.待消毒的物品必须先洗净擦干,全部浸没在消毒液内,并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
5.消毒后的物品在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气体消毒后的物品应待气体散发后使用,以避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
(十一)常见污渍的清除法
1.碘酊污渍:用乙醇擦拭。
2.甲紫污渍:用乙醇或草酸擦拭。
3.陈旧血渍:用氧化氢浸泡后洗净。
4.高锰酸钾污渍:用维生素C溶液或0.2%~0.5%过氧化氢溶液浸泡后洗净。
5.凡士林或液状石蜡污渍:将污渍拆夾在吸水纸中,然后用熨斗熨烫来吸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