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概述】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肤黏膜损害。发生在儿童患者引起水痘,在成人则引起带状疱疹。患水痘后为不全免疫,患带状疱疹后为完全免疫。
【临床表现】
1.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2.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皮肤或黏膜上,表现为在炎性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成簇的水疱。损害为单侧,沿三叉神经分布排列,不超过中线,同时有神经痛,为急性发作的皮肤黏膜炎性损害,病程有自限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病史 发病前阶段,常有低热,乏力症状。发生疱疹的部位先有灼痛感。
(2)具有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病理检查可在疱底见到气球样细胞,为变性的上皮样细胞,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病变区附近有血管扩张和多形核白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2.鉴别诊断 单纯疮疹的成簇水疱一般较小,但不是单侧分布。儿童多急性发作,伴全身反应,成人多复发,损害局限,症状轻。这些可与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区别。
【治疗】
1.局部治疗
(1)口内黏膜损害 若有糜烂溃疡,可用消毒防腐类药物含漱、涂布,如2%~2.5%四环素液、0.1%~0.2%氯己定或0.1%高锰酸钾液含漱;5%金霉素甘油糊剂或中药西瓜霜、锡类散局部涂搽,撒布;口疮膜局部粘贴能消炎、止痛、控制感染。
(2)口周或颌面部皮肤损害 疱疹或溃破有渗出者,用纱布浸消毒防腐药水湿敷,可减少渗出,促进炎症消退,待无渗出并结痂后可涂少量肤轻松霜。利福平涂剂可用于口周皮肤及颌面部病损,本品含利福平1g,泼尼松0.4g,维生素E 1ml及适当地涂膜基质。每日1~2次。
2.全身治疗
(1)抗病毒疗法
1)阿糖腺苷 每千克体重每天15mg,静脉注射共10d。本品早期应用可加速愈合、防止感染扩散、减轻疼痛并可缩短疹后疼痛的时间。
2)阿昔洛韦 每千克体重5mg,静脉滴注,每日3次,疗效显著。
3)干扰素 每天每千克体重5.1×10IU,肌内注射,能干预病毒基本粒子的复制过程而阻止其增殖。早期应用,可作为危重病人的辅助治疗。
(2)免疫增强剂
1)转移因子 2~4ml腋下区或腹股沟区皮下注射,能迅速中止新水疱出现,缓解疼痛,使炎症反应逐渐消退。必要时在24~48h内再注射1次。
2)西咪替丁 每日800mg,分4次口服。
3)正常人免疫球蛋白 每千克体重每天0.6~1.2mg,肌内注射,每周2次。
(3)对症处理
1)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采用支持疗法。
2)早期使用短疗程、小剂量泼尼松(每日30mg),可降低宿主炎性反应,减少组织损伤,尤其对防止持久性脑神经麻痹和严重的眼部疾患有积极意义。但不能用于有严重的并发症者,如广泛的病毒感染播散,严重的结核或细菌感染扩散;也不能用于有禁忌证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使用泼尼松时最好与抗病毒药物并用,以防止病毒感染扩散。
3)有继发细菌感染者,使用抗生素。
4)镇痛剂,如水杨酸类药及维生素B1口服;维生素B12,0.15mg,肌内注射,每日1次及维生素E 100mg,每日1次,口服,可防止或缓解神经痛。卡马西平0.1g,初时每次服0.05g,逐渐增至每日3次,每次0.1g,止痛效果明显。但应注意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皮疹及肝功能变化等。
3.中医药治疗
(1)内治 肝经实火之带状疱疹,应泻火平肝。可用龙胆泻肝汤加金银花、菊花,以清泻肝经火毒兼解外感风热之邪。若实火盛,皮疹色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可用本方加羚羊粉;若血热盛,有血疱坏死者,加白茅根、赤芍、牡丹皮;感染重者,可重用方中之生地、黄芩、栀子或加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便秘者加大黄;湿重者重用车前子、泽泻、木通;年老体弱或兼有慢性疾病者,证见畏寒,皮疹暗晦,水疱脓疱下陷,渗出液体清稀,舌苔黄白腻,脉濡细等,可用龙胆泻肝汤加黄芪、党参、桂枝等。
(2)针刺治疗
1)取穴 主穴:循经取穴,选用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太冲等。配穴:病损在三叉神经第一支者配太阳、头维、阳白、上星、攒竹;损害位于第二支的配四白、睛明、下关、颧镕;损害位于第三支的配颊车、地仑、大迎、迎风、听会。
2)手法 一般用泻法,每次留针30min,10min行针1次。一般在针刺后24~48h可基本控制疼痛。
4.物理疗法
(2)磁疗可镇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