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颈部淋巴结炎

面颈部淋巴结炎

时间:2024-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感染来源不同,面颈部淋巴结炎可分为两类:由化脓性细菌如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等引起的称为化脓性淋巴结炎,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为结核性淋巴结炎。慢性淋巴结炎临床较为常见,应与肿瘤、瘤样病变相鉴别。多系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过程。头面部皮肤、口咽、特别是扁桃体区域的结核分枝杆菌经淋巴回流引起感染。

第五节 面颈部淋巴结炎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面颈部淋巴结炎可分为两类:由化脓性细菌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等引起的称为化脓性淋巴结炎,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为结核性淋巴结炎。

一、化脓性淋巴结炎

【概述】

以继发于牙源性及口腔感染为多见,也可来源于颜面部皮肤的损伤、疖、痈等。

病因:①牙源性感染是引起区域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龋齿及牙周病的高发使得牙源性感染在我国极为常见。一般来说前牙区的感染可引起颏下淋巴结肿大,后牙区的感染多引起颌下淋巴结的肿大。②面颈部皮肤及口腔黏膜的感染如疖、痈、口腔黏膜溃疡、皮肤和黏膜的外伤等。③上呼吸道感染及扁桃体炎等均可引起淋巴结肿大,小儿更为突出。④一些传染病艾滋病、猩红热等也可引起淋巴结肿大。

【临床表现】

1.临床类型

(1)急性淋巴结炎 一般发病急,病程进展较快,颌下、颏下或其他面颈部淋巴结肿大变硬、充血,初期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全身反应轻。触诊可扪及淋巴结为大小不等的硬结,周围边界清楚、活动、触痛。炎症转为化脓期后,肿胀区呈弥漫性,淋巴结压痛明显,边界不清、不活动。脓肿形成后可扪及波动感。病变可发展为蜂窝织炎。全身症状明显,可出现发热、寒战、烦躁不安、头痛、食欲减退、便秘等症状。白细胞总数增高,可以发生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2)慢性淋巴结炎 可以无急性过程,病程进展缓慢。表现为患区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触诊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淋巴结,中等硬度,边界清楚,活动度好,一般无全身症状,可持续较长时间。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急性发作。

2.并发症 可并发颌面部间隙感染,有寒战、发热、头痛、胃纳不佳等全身症状。

3.实验室检查

(1)可经穿刺抽取脓液来进一步明确脓肿是否形成以及细菌感染的种类。

(2)超检查亦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3)若疑为结核性感染时,应注意机体是否还有其他结核病灶,可通过相应的检查来确定。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早期为局部淋巴结肿大,能移动,有触痛。

(2)炎症继续发展,各级淋巴结可互相粘连成一肿块,周围组织红肿、疼痛。

(3)有寒战、发热、头痛、胃纳不佳等全身症状。

2.鉴别诊断

(1)慢性淋巴结炎与结核性淋巴结炎易于混淆,后者常为多数淋巴结肿大,颈深淋巴结多见,无急性炎症过程,患者可有肺部结核,但多数肺部无结核史。化脓性淋巴结炎与结核性淋巴结炎形成脓肿后,可借吸出的脓液进行鉴别诊断:冷脓肿的脓液稀薄污浊,暗灰色似米汤,夹杂有干酪样坏死物;而化脓性淋巴结炎,抽吸物多是淡黄或桃花样黏稠脓液。

(2)化脓性下颌下淋巴结炎应与化脓性下颌下腺炎相鉴别,后者可因损伤、导管异物或结石阻塞而继发感染。双手触诊检查时下颌下腺较下颌下淋巴结的位置深而固定,导管口乳头有红肿炎症,并可挤出脓液。慢性淋巴结炎临床较为常见,应与肿瘤、瘤样病变相鉴别。有时则需经手术切除后做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3)颈部恶性淋巴瘤,尤其是结内型恶性淋巴瘤,鼻咽癌、口腔颌面部癌以及甲状腺癌在颈部、颌下等部位的淋巴转移癌,有时容易与慢性淋巴结炎、特别是体积较大的慢性增生性淋巴结炎相混淆。但是,恶性肿瘤多生长迅速、肿块较大,转移癌多能查到原发癌。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仔细检查,必要时行手术探查,做活组织病理切片检查以杜绝误诊发生。

【治疗】

1.化脓前期的治疗

(1)局部治疗 可用20%鱼石脂油膏、金黄散等效贴或用热敷。外敷六合丹,促进炎症局限、消退,疗效极好。

(2)抗感染治疗 由于该病发病急、发展快,一般采用肌内或静脉途径给药,并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及剂量,特别要注意并发症发生。

2.脓肿形成期的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

1)颌下区 下颌骨下缘下2cm处行与下颌骨下缘平行长1.5~2cm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后,用血管钳钝性分离入脓肿,再行排脓、冲洗、置橡皮引流条。

2)颈上部 颈上部的化脓性淋巴结炎,其病变在颈动脉三角内,并与颈内静脉紧邻,在脓肿引流过程中切勿粗暴或锐性分离。切口选在下颌角下2cm处,与下颌下缘平行的1.5~2cm长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用中弯血管钳钝性分离到脓肿,再行排脓、冲洗、置橡皮引流条。

(2)全身抗感染治疗 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补充足量的热量、维生素婴幼儿易高热、抽风,注意降温及镇惊治疗。

(3)并发症的治疗 一旦发生败血症、中毒性休克,要尽快组织抢救,儿童可考虑与儿科协同治疗。

3.慢性期治疗

(1)淋巴结较小,既无明显长大也无自觉症状者,一般无须治疗。

(2)治疗引起慢性淋巴结炎的原发病灶,如龋齿、根尖周炎、牙周炎、扁桃体炎、咽炎等。

(3)淋巴结肿大明显,可采用手术切除。手术中注意观察病变的形态、性状,手术后应送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在淋巴结摘除手术中,颈深部淋巴结位于颈内静脉周围并与颈总动脉、颈部神经毗邻,颈浅淋巴结多沿颈外静脉排列,手术要仔细,避免对血管等重要器官造成损伤。

二、结核性淋巴结炎

【概述】

结核性淋巴结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颈深上部、颌下区、颈后三角区的淋巴结最常受累。多系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过程。头面部皮肤、口咽、特别是扁桃体区域的结核分枝杆菌经淋巴回流引起感染。血源性少见。

【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1)多见于颈深上、颌下、颏下及颈后三角的淋巴结。

(2)病程发展缓慢。初期可扪及单个或多个无痛、较硬、活动的淋巴结,病情发展可出现淋巴结的干酪样溶解,淋巴结互相融合粘连,较固定,渐感疼痛,皮肤表面凹凸不平,破溃后流出浑浊、稀薄含干酪样物质的脓液,形成慢性瘘管而久治不愈。

(3)可出现低热、食欲减退、疲倦、盗汗、贫血等全身症状。

2.并发症 如有感染,其上的皮肤红肿,偶尔伴蜂窝织炎;也可有脓肿形成,穿透皮肤形成流脓的窦道。

3.实验室检查 ①OT试验呈阳性反应;②血沉增快;③脓液抗酸染色查出结核分枝杆菌。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发病年龄小,数目多,病程长。

(2)穿刺抽吸脓液或取瘘道口处脓液做抗酸染色,可发现抗酸杆菌。

(3)抗结核药物试验治疗可使病变缩小。

(4)必要时通过切取活检确诊。

2.鉴别诊断 结核性淋巴结炎除了应与化脓性淋巴结炎相鉴别外,还应与慢性颌下腺炎、恶性淋巴瘤、唾液腺多形性腺瘤以及颈部转移性癌相鉴别,必要时可手术摘除淋巴结作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1.全身抗结核治疗

(1)抗结核药物治疗。

(2)病灶封闭 异烟肼100mg加入0.25%~0.5%的普鲁卡因(先做皮肤过敏试验)3~5ml,注射于结核性淋巴结包膜内,隔日1次。

2.手术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如已形成冷脓肿,可用粗注射针穿刺并尽可能抽净脓液,然后将抗结核药物注入脓腔内。经以上多次注射治疗,病变无明显好转者,应行脓肿切开引流,让干酪样坏死物彻底排出,手术后每日或间日换药,并做病灶周围异烟肼封闭治疗。

(2)经抗结核治疗及病灶封闭后仍遗留经久不愈的皮肤瘘管,可酌情采用手术切除瘘管及残存病变组织后缝合,手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

(3)对体积较大、单个或孤立的几个淋巴结,以及疑为肿瘤病变者,采用手术探查、活体组织检查,或完整切除一个最具临床特征的淋巴结送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