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概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临床上以耳内长期间歇或持续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病因: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恰当而彻底的治疗,或治疗受到延误,以致迁延为慢性;②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如猩红热、麻疹、肺结核等传染病,营养不良,全身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患者,特别是婴幼儿,中耳免疫力差,急性中耳炎易演变为慢性;③鼻部和咽部的慢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旁窦炎等,亦为引起中耳炎长期不愈的原因之一;④乳突气化不良与本病可能有一定关系。
因为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中,乳突气化不良者居多。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状较明显,可有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小儿全身症状通常较成人严重,可有高热、惊厥,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穿孔后,体温逐渐下降,全身症状亦明显减轻。
2.耳痛 为本病的早期症状。病人感耳深部锐痛,或搏动性跳痛,疼痛可经三叉神经放射至同侧额、颞、顶部,牙齿,或整个半侧头部,吞咽、咳嗽、打喷嚏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成眠,烦躁不安。婴幼儿则哭闹不休。一旦鼓膜出现自发性穿孔或行鼓膜切开术后,脓液向外排出,疼痛顿减。
3.耳鸣及听力减退 患耳可有搏动性耳鸣,听力逐渐下降。耳痛剧烈者,轻度的耳聋可不被病人察觉。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如病变侵入内耳,可出现眩晕。
4.耳漏 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浆液-血性,以后变为黏液脓性或脓性。如分泌物量甚多,提示其不仅来自鼓室,亦源于鼓窦甚至乳突。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给患儿做详细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耳镜常规检查鼓膜,电测听及声阻抗检查,诊断不难。必要时用无菌棉签取患儿中耳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做细菌培养检查,确定病原菌。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抗感染,利引流,祛病因。
1.全身治疗 注意休息,调节饮食,疏通大便。重症者应注意支持疗法,如静脉输液、输血或血浆,应用糖皮质激素等。
(1)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用头孢拉定,或第3代头孢菌素如头头孢哌酮等,用量2g,每天2次,一疗程7~10d,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鼓膜穿孔后应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其结果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并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治疗3d,巩固治疗。
(2)1%麻黄素或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 交替滴(喷)鼻,每日2~3次。可减轻鼻咽黏膜肿胀,有利于恢复咽鼓管功能,滴鼻方法:仰卧垂头位,双侧鼻腔分别滴入2~3滴麻黄素,让药物在鼻咽部停留1min左右,一方面可使药物到达咽鼓口咽口,另一方面可使药物均匀在鼻咽腔涂布,不至于感到明显的口苦,特别是在儿童患者治疗时,口苦可使患儿中断治疗。
2.局部治疗
(1)鼓膜穿孔前 可用5%酚甘油滴耳,可消炎、止痛。因该药腐蚀鼓膜及鼓室黏膜,故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忌用。
鼓膜切开术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
(2)鼓膜穿孔后 选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多可自行愈合。穿孔长期不愈者,可做鼓膜成形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