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亟需构建高质量的艺术教师群体,那么构建高质量的艺术教师群体有哪些有效途径呢?现在很多地区的相关部门都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也都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举措,比如通过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论文比赛、微课评比、课题研究、课程开发、举办画展、参加培训等多种途径来促进艺术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笔者有幸参加了为期5年的上海市第三期美术名师培养基地,学员都是经过层层遴选、来自各个区县的美术骨干教师。基地培养方案具体细致,在开班仪式上,主持人张家素老师就要求每位学员制定五年发展规划,特别强调了8大任务:主持项目、开设讲座、带教新人、研究课题、举办论坛、撰写专著、示范教学、策划活动。以任务驱动引领学员发展,着实给学员不小的压力!张家素老师提出,美术教师必须要拿好三支笔“粉笔、画笔、钢笔”,即美术教师要钻研教学、夯实技能、教育科研齐头并进。基地正是以此目标为引领,深化落实“三支笔”,多渠道多途径帮助学员搭建成长和展示的舞台,打造高端美术教师,培养美术学科领军人物。
(一) 暑期写生采风及封闭式集训,夯实学科专业素养
每年暑假的写生采风活动及封闭式绘画集训,是学员们提升专业素养的最佳时机。自2012年暑期的金山枫泾镇写生采风活动之后,基地又相继组织了2013年暑期西塘写生采风;2013年江西景德镇考察采风;2014年及2015年暑期封闭式创作集训等活动。
这几次的活动都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2013年暑期的西塘写生采风活动,张家素老师和瞿剑宛老师组织学员进行作业交流点评,基地还聘请了沪上知名画家黄阿忠、傅刚等老师前来进行专业指导(图5-1)。每到这时,学员们都会捧着一天的“战利品”汇聚在一起,将作业展示出来,导师们对学员的作业以肯定、鼓励为主,同时也提出修改方案,大家收获丰厚(图5-2)。
█图5-1 画家黄阿忠老师示范
█图5-2 导师点评学员作业
导师们身教重于言教,率先带头冒着酷暑坚持写生(图5-3、图5-4)。
█图5-3 张家素白天酷暑下写生
█图5-4 张家素晚上示范炭笔速写
2014年暑期,在闵行区教育学院为期一周的封闭式集中创作培训期间,基地为学员们请来了沪上知名画家张培础和黄阿忠给学员做了精彩讲座,两位画家的经典语录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张培础老师讲道:我希望我的学生从我的身边走过去,而不是跟在我后面。他还提到他现在的人物画功底全得益于高中时期美术活动小组老师的任务驱动,他鼓励学员们在学校成立美术兴趣组,给学生一个亲近美术的机会,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提供平台。黄阿忠老师讲道:创作的关键,是要先想出一个可以代替你的东西,找到后用很多东西来补这个东西。一个画家就是要找到一样东西来作为你的脸,你的风格,创造你个人对世界、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文的认识,这就是创作。而我们要多看世界,在看的过程中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看法,通过颜色、线条、笔触、构图来表达。所以必须要找到自己的路,建立一个表达自己的载体,摆布你所认识的历史、人文、自然。画面中大东西的组合和小块呼应,犹如打仗,排兵布阵,知己知彼,知道当下。随类附彩,产生意味、产生色调。两位画家的一番话给学员们很大启发,茅塞顿开(图5-5、图5-6)。
█图5-5 画家张培础老师指导学员
█图5-6 学员认真创作
2015年暑假,学员们再次聚集到闵行区教育学院。此次培训打造出模拟高考的模式,针对美术学科三项高考项目(素描、色彩、速写)进行为期一周的封闭式高强度的训练。瞿剑宛老师率先开启了速写培训课程,他先给学员们作了讲座《美术教师基本功训练——怎样画人物速写》。瞿老师结合自己录制的示范视频,给学员们讲解了人物速写的要领,详细分析了人物的五官、手、脚等局部,关键地方停顿下来让大家进行细节练习,再针对性地评价、示范、指导。有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员们慢慢寻找到速写的感觉,之后就是4K铅画纸的人物全身动态速写训练,渐入佳境(图5-7)。
张家素老师进行了色彩风景、色彩静物、素描头像的辅导。张老师用《名师谈色彩写生》这一讲座帮助学员复习了色彩的基本知识,结合大量范画,介绍了很多色彩风景的绘画技巧,比如如何运用扇形笔巧妙处理大片草地的效果;如何运用刮刀处理斑驳的墙壁肌理效果;如何运用晕染法处理水墨淋漓的效果等,这些都是他长期摸索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对于色彩静物,张老师发明了底色铺设法,很好地解决了画面的整体关系协调性问题,也为后续的物体塑造打下了很好的底子。下午,张老师当场示范了色彩静物,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又观摩了导师的示范全过程,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实战训练中。张老师又以讲座《高中美术特色教育素描教学》展示大量素描头像的范画,详细介绍几种绘画技巧,比如如何巧妙使用橡皮进行头发、胡须等效果的处理;如何巧妙使用线面结合营造效果等。在张老师的示范之后,学员们又开始了素描头像的训练,构图、造型、结构、明暗、刻画……(图5-8)
█图5-7 瞿剑宛个别辅导
█图5-8 张家素示范讲解
训练从上午八点半开始,一直画到晚上九点,每天都规定作业数量,画完之后大家将作业贴在画室墙壁四周,导师点评和学员互评。集训虽然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可是学员们收获很大,在21日进行了模拟考试之后,导师组织学员针对本次集训就“美术专业与教师职业”的专题展开了研讨,大家讨论积极热烈,有感而发。下面摘录部分学员的发言。
庄琪:在短短五天的暑期封闭式集训中,聆听着张家素和瞿剑宛两位导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我敬佩于张老师的满腹经纶,无论是美术高考内容的发展变化还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变化,手无片纸,口若悬河。各个时期艺术教育的发展特点、学生对艺术的需求、艺术与科学,都讲得具体生动有理有据,张老师的学识底蕴厚重,记忆力超群,令我们敬佩不已。画如其人,张老师的画不仅仅是技艺高超,更是其才情,品质,生活体验,精神风貌的再现,也是他个人感悟和生存哲学的形象表达,这就是张老师的学识写照,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心境的淬炼与拓展,往往要几经风雨与曲折,如春蚕破茧,挣断千丝万缕的束缚,方有海阔天空,自由翱翔的境界,用“心跃于纸”一词来描述瞿剑宛老师的画,是最恰当不过了。我们欣赏于瞿老师飞舞的线条,那些貌似精灵般舞蹈的线条,启迪着我们: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心是否能感受到,这就是一种不断修炼而成的定力,相信只有心静,方能体会那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步天边云卷云舒”的境界,当然,这种“境界”的达成,还要有“刻苦勇攀登”的精神,瞿老师就是以一股“韧劲”使他的美术教育生涯充满了活力、张力、实力、创造力以及蓬勃向上的生长力,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我们的奋进。
“一登一陟一回顾”。粉笔、钢笔、画笔象征着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部,在紧凑有效的集训中,我深知只有用三支笔来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站得高,境界也会随之开阔,这就是“一登一陟”的核心所在,“一回顾”,只有当我们看到了自己艰辛走过来的路,才会分外亲切,信心百倍,抖擞精神攀登更高的山峰。
汤春妹:对阔别学校近20年的我,很久没有系统地拿起画笔了,说实话我的内心一开始是忐忑的,怕露怯、怕失水准。通过一周紧凑的学习,激起了我对绘画的热情,对艺术教育的新思考。集训是一次有效的专业引领,瞿老师精练生动的线条,把每一个人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无私地把他在速写过程中的精髓,传授给我们。张老师寥寥几笔,把物体的体积、色彩关系、特征等表现得栩栩如生。将他个人在绘画和绘画教学中的体会、收获、思考娓娓道来。集训也是一次热情的精神引领。这一笔一画中展现的是导师们对作品的理性思考和几十年如一日对绘画的执着热情。正如张老师所言,一个好老师一定要牢握三支笔:粉笔、钢笔和画笔。再忙也要挤出时间,真正做到“笔不离手”。在基本功锤炼的过程中不光是学习技法,更是提升人的思维品质。集训更促进了同伴间的互助。名师基地的同学各个身怀绝技,从早上八点半画到晚上九点,大家互相指导、交流思想、切磋技艺。我思考:我还欠缺什么?可以在哪方面继续探索?可以向同伴学习哪些方法?还有哪些可以带回去和同事们分享的……短短的一周我们不光专业上得以成长,更是一次身心的蜕变。
顾慧英:带着一份对学习的渴望,我作为名师基地旁听生,有幸参加了上海市名师基地暑期封闭式集训学习。在短短的5天培训中,张家素和瞿剑宛导师以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美术技能感染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瞿剑宛导师的速写形神兼备,真实自然、简练含蓄,用最少的笔墨,却表现出最丰富的东西。张家素导师的色彩静物颜色丰富、塑造强烈;素描人物形象逼真、技法娴熟。跟随导师的脚印,细品导师的成长历程,让我深深地感悟到:名师成长是用背后的汗水与艰辛“垒砌”起来的,他们“有根有形有魂”。名师的高度,不是拔地而起的,而是持之以恒、积沙成塔终使“塔”外包裹上坚固的“干胶”,从而成为大家敬佩的名师。同时也让我深深感悟到:教师成长最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这次培训给我指明了一条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一定要努力看到窗外最美丽的风景。带着学习的渴望,一路走过,一路播种,静待花开。
同样是旁听生的曹冬根老师也做了交流:很荣幸能以旁听生身份参加上海市第三期美术名师培训基地的暑期培训,学到很多。特别是人物速写,是我这个半路出家的美术教师第一次现场聆听,以前只是看书依样画葫芦,领悟不到其中要领。这次有幸得到张家素、瞿剑宛两位导师手把手地授艺,获益匪浅。两位导师各具个性的速写演示,给我的感觉是轻松、流畅,仿佛牵着线条散步。让我感悟到行笔的轻重、快慢、灵动,感悟到线条的浓淡、粗细、虚实、节奏……现场学习和动手操练与看书自学不同,许多困惑许久的问题迎刃而解。此次暑期培训,让我看到了自己与名师班老师的差距,同时赶走了那份胆怯,筑起了追赶他们的自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相信经过我的努力,一定会成为德艺双修、教书育人的合格教师。
仇娅等老师也纷纷表示平时专业技能练习太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丢失了专业,通过这次培训重拾信心,深刻体会到“三支笔”中画笔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一定加大提高专业素养的力度。
利用暑期进行写生采风及封闭式集训,是构建高质量的艺术教师群体的有效途径。虽然时间不长,可是达到的效果确是震撼的!就如张家素老师所说,用短短的五天时间可能并不能将专业一下子提高到何等水平,可是通过集训,我们却可以做到激励和鞭策,将这种精神加以传递和辐射,成为惯性。
(二) 参与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及论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基地给学员布置了自主开发课程、课题研究及参与论坛等任务,这些都是大部分学员以前没有涉足过的,迫使大家不断钻研琢磨,反复磨合修改,相互学习借鉴,从不会做到会做,从会做到做得精致,在实践锻炼过程中,研发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回顾基地学员开发的课程,大致有以下几项:教育部2013年中国教师研修网研制的“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完成了美术学科课程开发;2014年4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研制的一整套“技术改变教学”在线培训课程,完成了《美术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的编写与讲授工作;2015年9月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研制的“上海市骨干教师微课程工作坊”,完成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群的录制;2015年9月参与中国教师研修网研制的教育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美术学科重难点的教学解决策略”的网络课程研发;2016年1月完成了中国教师研修网研制的“基于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智慧”微视频课程制作等。导师起初帮助学员搭建课程框架,分配任务,关注开发过程,之后逐步放手,完全由学员独立自主地去实践。
学员们还清晰地记得2013年第一次进行课程开发的情景,中国教师研修网拟以促进学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进为目标,以“课堂教学的18般武艺”为主题,研制了学科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备课”和“上课”模块。张家素老师给学员们一一进行了任务分工,分成12个专题,有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备技术、备资源、写教案、课题管理(突出应对)、信息处理、总结引导、传递互动、反馈激励、差异兼顾,并且给出操作建议、时间节点,例如:4月11日完成各专题的导言和初步框架并在基地内讨论;4月18日完成专题学习的文稿,提出需要补充的视频;4月25日初步完成专题内容,初审;5月9日专题内容定稿,终审。笔者当时分到的任务是《美术学科中的备内容》专题(表5-1)。
表5 美术学科中的备内容(主讲人:彭学军 时间:90分钟)
(续表)
(续表)
课题研究对教师的能力发展作用也是巨大的。张家素老师说:课题研究就是航空母舰,其他项目都是围绕它延伸展开,不断辐射。基地帮助所有学员确定各自的研究课题,如《小学中高学段美术课程中单元作业群的设计与实施》《博物馆、美术馆资源与初中美术课程模块式教学的整合研究》《高中美术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等共16项,多项课题申报为市区级重点课题。学员们围绕各自的课题进行课堂实践,教学反思,撰写论文,教学和研究能力快速提高。
参与论坛活动对于基地学员来说是全新的,2014年美术基地在杨浦高级中学举行了大型论坛活动,该论坛主题是“上海城市精神与美术教育”,是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4)“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与会嘉宾有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上海市双名工程等领导,还有来自各区县的中小学美术教研员、专家、美术教师等三百多人。论坛分成四个篇章:海派文化与美术教育、地域民间艺术与美术教育、艺术场馆与美术教育、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育人艺术。每个篇章都有4—6位学员组成,在基地主持人张家素老师和瞿剑宛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全身心投入,经历了“确定主题——任务分工——框架设计——完善内容——表现形式”全过程。经过反复研讨、推敲、修改、排练,最终学员们在舞台上成功展现了上海美术名师培养基地学员的风采,博得阵阵喝彩,起到了辐射示范作用(图5-9)。
最后张家素老师总结:上海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摒弃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以做真人做实事的态度进行学科改革实践和学科育人艺术的研究。以“三支笔”的培养目标为宗旨,沉浸在课堂教学第一线,改革探索、实践研究,所有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最大化地发掘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最大化地创生美术教学智慧,能实实在在地解决美术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我们在解读和诠释上海城市精神的活动中获得的不仅是上海的历史文化、艺术文脉,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感悟和责任。作为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美术教师,我们肩负着与时代共进的教育责任。基地三年来正是在上海城市精神的感召下,用三支笔践行着高远的美术教育理想和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以开放的审美心态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面貌,改革美术课堂教学;以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智慧的教学方法,探索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凸显上海国际大都市美术教师的风采(图5-10)!
█图5-9 学员在论坛中展现风采
█图5-10 基地主持人张家素发言
2015年,美术基地应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教授的邀请,参加了“2015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大数据时代的创意美术教育”。旨在为全球华人美术教育学者、美术教育工作者以及艺术界人士提供一个探讨与反思国际美术教育发展的对话场所与探究平台,共同分享各个国家和地区美术教育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成果,以促进中国与全球美术教育的共同发展。基地全体学员都递交了论文,并进行了展示,与各地同行分享最新最前沿的美术教学研究智慧。新闻媒体如文汇报、新民晚报等记者对美术基地的研究非常感兴趣,进行了及时采访并报道。
笔者参加了名师基地的多项论坛活动后,积累了一些经验,于2015年组织了一次市级高中学生的论坛活动。论坛的主题为“自主体验,享受艺术”。分为四个专题:汉服秀、欢庆元宵、青铜器探究、最后的晚餐。这些专题均为日常美术课堂学习内容,成员来自参加艺术课程学习的高一高二学生,每个专题成员3—4人,教师选拔组长,再由组长负责确定组员,小组成员共同商量研讨论坛的方案、形式,进行具体的分工。整个论坛设有主持人,串联整台节目。
█图5-11 汉服秀中的诗人
█图5-12 《最后的晚餐》角色扮演
“汉服秀”专题先以“锦绣中华 礼仪之邦”节目作为开场。脚本从学生当中征集而来,后期进行了补充和调整;舞台背景的设计制作由学生完成;演员也是由学生自主报名为主;服装道具有采购现成的,也有租借的,甚至有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论坛展示那天,有学生穿着各式汉服进行展示,配以主持人对汉服形制的旁白介绍,学生举手投足间充满了浓浓的礼仪文化;四位男生分别扮演王维、杜甫、李白、白居易,身着汉服,手拿折扇,抑扬顿挫吟诵诗词,颇有唐代文人雅士的气韵;有群舞表演,七位女生穿着大红和黑色相间的汉服,跟随古乐翩翩起舞,满场古韵流动;还有茶艺和书法分别在舞台的两边同步进行,意境悠远。在座观摩的老师和学生连连赞叹,感受这台节目带来的丰厚文化底蕴(图5-11)。“欢庆元宵”专题的成员以PPT形式向大家介绍了整个学习流程“课前探究—课内研讨—画灯笼、画团扇、设计羊年灯笼—古诗作画”,他们向大家还原了当时探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以及最终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有效解决,并且展示了大量学生画的灯笼、团扇,重点向大家介绍了古诗作画环节,解读了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青铜器探究”专题的成员也和大家分享了他们探究的流程“课前探究、自发分成小组—实地考察、填写学习单—课内交流分享—动手实践、制作浮雕青铜器”,该小组的亮点除了用硅胶枪、金粉制作的青铜器浮雕作品外,还有张亦凡同学的研究报告《青铜器工艺探究》。从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实地考察回来后,他对青铜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做了深入的研究,进行了中西对比,从物理、化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寻找出中西方青铜器之所以产生差异的原因,他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实现了艺术跨学科学习的价值。压轴的是“最后的晚餐”专题,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向各位嘉宾汇报学习成果。当然脚本结合当下,重新写过。表演结束后他们还对这幅画进行了深入解读,畅谈通过表演后对此画的重新认识(图5-12)。
学生论坛展现的是笔者正在实施的课题《高中艺术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部分成果,也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即高中艺术课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体验式教学,将课堂最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呈现了书中提到的部分体验式方法,如情境扮演体验法、艺术展馆体验法、欣赏评述体验法等。该论坛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开放性、人文性、探究性、多元性原则,突破单课时课堂局限,拓展学习的空间,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如艺术场馆学习等,构建课内外联动的教学模式,尝试“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大循环”的体验流程,将体验式教学与艺术表现目的结合,强调艺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体验。纵横交错,既注意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链接与综合,又注意保留各学科艺术要素的特点,使学生获得艺术的通感与多样性的艺术能力。构架了一个三维立体的全方位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型。学生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除了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外,其他多种能力和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充分享受到艺术学习的乐趣。
由此可见,通过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及论坛活动,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自主研发能力。从参与活动、接受培训,到独立主持策划各类活动,最终成为培训者,实现角色转换。不断将能量进行辐射示范,带动学科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
(三) 开设讲座、带教新人、成为培训者,实现角色的转换
从听讲座、接受培训到成为带教导师,在一定区域内开设讲座,成为培训者,角色的转换对骨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基地也给学员提供锻炼的机会,搭建展示的舞台。在导师推荐下,笔者于2015年4月份收到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邀请函,作为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团成员,参加2015年“技术改变教学”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工作。本次培训共14个学科,学员来自于省级、地市级骨干专家,他们之后还有全员培训任务(图5-13)。
本次远程集中研修,是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关于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的大背景下开展的,重点学习“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方法篇)”和“优课活动课例总结与点评资源”两门课程,并提交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两门课程各有侧重,但又紧密相连,“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方法篇)”主要立足学科,介绍一些新的实用信息技术;而“优课活动课例总结与点评资源”则是在对前一阶段分散研修观课、评课活动的总结的基础上,为教师后续的“创课”活动提供方向和指导建议。两门对接课堂,内容专业,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其共同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引导反思自己的教学,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让技术改变教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为下一阶段开展的“创课”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一师一优课”评选活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次培训改变了学员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强调“质性评价”,坚持“任务驱动”导向,注重面向实际运用,采用“做中学”“研中学”“例中学”的方式,需要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技术、打磨案例,过程性的作业有助于深化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图5-13 2015年山东高中骨干教师研修班
跟随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我们每天集体备课,每天开会汇报交流各学科当天的培训情况,建立培训专家QQ群,随时沟通解决问题。笔者给学员重点讲授了美术学科方法篇,内容包括:依据美术学科特点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的原则;信息技术运用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与解析;本课程与“美术课堂教学环节优化”的整合。讲授采取了互动交流等方式,从学员的反馈来看,大家对方法篇的内容颇感兴趣,课程提供的教学案例对学员启发很大,课下还有人追问(图5-14)。本次培训要求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交流,作为培训教师,我必须得注意力高度集中,仔细聆听每一位学员的交流发言并及时加以点评。课后对学员交上来的作业我都逐一认真批阅,并且选拔出优秀作业参加第二天结业式的交流。为了使交流的作业更趋完善,我帮助学员一起修改,学员们的敬业精神也令人钦佩,他们经常奋战到深夜。结业式当天,要求各学科的指导教师针对本学科作业当场进行点评,非常考验培训者的专业素养!
作为培训者,在给学员培训的同时自己也收获颇丰,比如开始关注了解山东的美术教材、教学资源以及美术教学现状,比对上海、山东两地教学特色,进行个性化分析,因地制宜设计艺术课程。尤其是对技术的开发运用方面和学员进行了诸多交流和分享。例如,通过录制微课,大家学会使用CamtasiaStudio、AVS Video Editor、数码相册大师、会声会影等软件;通过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结合所学方法和技术,学会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描述,知道如何制作碎片化资源。学员们的敬业精神也令人钦佩,为了完成作业,他们经常奋战到深夜。在推荐入华师大资源库的优秀课例时,我们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图5-15),甚至后续笔者回到上海,还有学员通过QQ、微信等平台进行联系,修改课例,不断切磋,直到满意为止。我们建立了友谊,个别老师在培训结束很久之后,为了在当地开发培训课程的方案设计,还继续和笔者联系探讨。
█图5-14 学员对学科方法篇颇感兴趣
█图5-15 和学员个别交流
基地学员在各自区县发挥着辐射示范作用,有的学员跨省市、跨区县送教,去高校讲座,去中华艺术宫、上电视艺术人文频道开设艺术课等。近几年笔者在区级范围、兄弟学校、上海师范大学也开设了多次讲座;每年都带教见习教师、实习教师若干;在区级层面开设教师继续教育选修课程。2015年11月,应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邀请,担任济南市历城区名师培养工程中学美术学科挂职锻炼学员之导师,为挂职的8位学员制定实践指导方案,进行实践指导、考核和鉴定。2016年5月,应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邀请,我到浙江衢州给当地小学美术骨干教师进行微课程讲座。作为学习主体的转型,笔者真切感受到成为培训者所思考的问题和承担的使命较之以往有很大不同,除了关注个人专业发展外,更多地则要关注学科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这就给培训者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培训者不断提升课程引领能力,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的研究者,研究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研究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研究培训模式的建构等。做课程改革的先行者,领会课标精神,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要有问题意识,做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促进者,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因此,骨干教师成长为培训者,能够促进其能力的快速发展,也是构建高质量艺术教师群体的有效途径。
正如张家素老师所说:追求卓越的美术教育生涯是美术高端教师的理想,是美术教师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美术教师成长为美术名师的精神内驱力。美术名师培养基地不断激励和鞭策的任务驱动式培训,对于美术高端教师的成长十分有效。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美术高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打磨、锤炼,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勇气,在不断的挑战和挫折中成长,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充实、提高![7]
问题思考:
1. 大数据时代下,艺术体验式教学对教师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2. 除了本章节提到的构建高质量艺术教师群体的有效途径外,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胡知凡.新西兰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J].中国美术教育,2002(3).
[4]刘沛.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中国美术教育,1999(2).
[5]张瑶.英国艺术与设计课程对我国相关课程的比较与借鉴[N].学习报,2014—2015.
[6]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张家素.追求卓越的美术教育生涯[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