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斑色素上皮损伤

黄斑色素上皮损伤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也称为老年性黄斑变性,大多始发于50岁上下,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检眼镜下,黄斑部有比较密集的硬性玻璃膜疣。萎缩性变性发病缓慢,病程冗长。2.渗出性老年黄斑部变性 本型的特点是色素上皮层下有活跃的新生血管,从而引起一系列渗出、出血、瘢痕改变。渗出性型在色素上皮层下发生血肿时,应与脉络膜黑色素病例鉴别。

第六节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概述】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也称为老年性黄斑变性,大多始发于50岁上下,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发病与黄斑长期的光损伤、遗传、代谢、营养等因素有关,与性别、种族无明显关系。双眼同时或先后受害。因临床表现不同,分成萎缩性(干性)与渗出性(湿性)2型,前者比较多见,后者则仅为前者的1/(10~15)。

【临床表现】

1.萎缩性老年黄斑部变性 双眼常同期发病且同步发展,特点为进行性色素上皮萎缩,临床分成2期。

(1)早期 中心视力轻度损害,甚至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偶有大视或小视症。检眼镜下,黄斑部有比较密集的硬性玻璃膜疣。在玻璃膜疣之间,夹杂有点片状色素脱色斑色素沉着,外观呈椒盐样。此种病损以中心窝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检查,可见边缘无明确界线。部分病例整个黄斑部暗污,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做光切面检查,可见微微隆起及其周围有红色光晕(灯笼现象)。

此期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可见荧光斑点并很快增强。在静脉期开始后一分钟以内强度最大,之后大多与背景荧光一致,迅速减弱并逐渐消失。

(2)晚期 中心视力严重损害,有浓的中央暗点。检眼镜下有密集或融合的玻璃膜疣及大片浅灰色萎缩区。萎缩区境界变得清楚,其内散布有椒盐样斑点,亦可见到金属样反光。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可见荧光造影早期萎缩区即显强荧光,并随背景荧光减弱、消失而同步消退。

萎缩性变性发病缓慢,病程冗长。早期与晚期之间渐次移行,很难截然分开。加之个体差异较大,所以自早期进入晚期时间长短不一,但双眼眼底的病变程度基本对称。

2.渗出性老年黄斑部变性 本型的特点是色素上皮层下有活跃的新生血管,从而引起一系列渗出、出血、瘢痕改变。临床上分3期。

(1)早期 中心视力明显下降,其程度因是否累及中心窝而异。检眼镜下黄斑部有密集的、大小不一的玻璃膜疣,以软性为主并相互融合。同时不定期可见到色素斑和脱色斑,有的色素斑环绕于玻璃膜疣周围呈轮晕状,中心窝反光暗淡或消失。

此时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可见玻璃膜疣及色素脱失处早期显现荧光,其增强、减弱、消失与背景荧光同步。

(2)中期 此期主要特征为黄斑部由于新生血管渗漏,形成色素上皮层或神经上皮层浆液性或出血性脱离。视力急剧下降。检眼镜下除前述早期改变外,加上范围较为广泛、色泽暗污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并微微隆起,使整个病变区呈灰暗的斑驳状。有的病例还混杂有暗红色出血斑。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光切面检查,可见色素上的皮层下或神经上皮层下的浆液性渗出。病变进一步发展,在视网膜深层出现黄白色渗出。出血严重时,可导致色素上皮下或神经上皮暗红色乃至灰褐色血肿,有时波及神经纤维层而见有火焰状出血斑,亦可穿透内界膜进入玻璃体,形成玻璃体积血。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可见早期病灶区见斑驳状荧光,并迅即出现花边形或车轮状荧光,提示有活跃的新生血管存在。之后,荧光不断扩散增强,大约至静脉期或稍后,整个脱离腔内充满荧光,轮廓比较清楚者为色素上皮脱离;反之则为神经上皮脱离。此种脱离腔内的强荧光在背景荧光消失后仍持续存在。脱离腔内的荧光一般是均匀一致的,但当伴有色素增生或出血时,则有相应部位的荧光遮蔽。新生血管破裂严重而形成前述检眼镜下所见的血肿者,出现大片荧光遮蔽。造影后期,此种荧光遮蔽区内有时可出现1~2个逐渐增强扩大的荧光斑点,证明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存在。

(3)晚期 渗出和出血逐渐吸收并为瘢痕组织所替代,此时视力进一步损害,眼底检查见有略微隆起的团块状或形成不规则的白色斑块,斑块位于视网膜血管下方,在斑块表面或其边缘往往可见出血斑及色素斑。

该期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可见浅色的瘢痕呈假荧光,色素增生处荧光遮蔽,如瘢痕边缘或瘢痕间有新生血管及渗出、出血,则有逐渐扩大增强的荧光斑。

渗出性老年黄斑部变性双眼先后发病,相隔时间一般不超过5年。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①多于5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②双眼先后发生视物变形、视力减退或明显视力障碍;③眼底有较明显的玻璃膜疣及两型各自的表现;④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萎缩性型的早期,应该与视力正常的老年性玻璃膜疣鉴别。其主要不同点除视功能外,前者玻璃膜疣大小不一,相当密集,境界比较模糊,玻璃膜疣之间杂有色素斑及脱色斑等色素紊乱。后者玻璃膜疣稀疏,大小相仿,无色素紊乱。

渗出性型在色素上皮层下发生血肿时,应与脉络膜黑色素病例鉴别。最可靠的方法是荧光造影,血肿因背景荧光被遮盖呈大片无荧光区。黑色素病因病体内新生血管渗漏而出现强荧光斑。

渗出性型单眼进入突变期,黄斑部有渗出及出血,特别是发病年龄较轻者,还要与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炎鉴别。后者另眼无玻璃膜疣,病眼后部玻璃体中可以见到炎症细胞性浑浊。

【治疗】

本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可采用辅助疗法。

1.药物治疗

(1)微量元素 口服葡萄糖酸锌每次50mg,每日2次。

(2)抗氧化剂 口服维生素C片0.2g,每日3次。维生素E片5~10mg,每日3次。

2.激光治疗 用激光所产生的热能,摧毁黄斑区的异常新生血管。激光光凝仅是为了封闭已经存在的新生血管,并不能阻止新的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种对症治疗。同时,激光稍一过量,本身就可以使脉络膜新生血管增生,且对附近的正常组织也产生损坏,视功能将受到大的影响,必须在治疗中严格掌握。

3.经瞳温热疗法(TTT) 此法是采用810nm波长的近红外激光,在视网膜上的辐射率为7.5W/cm2,穿透力强而屈光间质吸收少,使靶组织缓慢升温10℃左右。但低于传统激光光凝产生的局部温度,非特异性的作用于新生血管,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治疗后,脉络膜新生血管内血栓形成以及发生部分或全部闭合,并促进出血和渗出的吸收,同时还相对保留一定的视功能。

4.光动力疗法(PDT) 是将一种特异的光敏剂注射到病人的血液中,当药物循环到视网膜时,用689nm激光照射激发光敏剂,从而破坏异常的新生血管,而对正常的视网膜组织没有损伤。该疗法是目前国际上方便、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5.手术治疗 如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切除、黄斑转位术、视网膜移植等。已为本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