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龋病常用指数
指数(index)是用一组数值说明某种现象变动的程度。一个理想的流行病学指数应符合以下标准:可靠性,简化性,成本低,能进行统计。
在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说明人群患龋情况时,必须将乳牙龋与恒牙龋分别描述和说明。
(一)恒牙龋失补指数
恒牙龋失补指数(DMF index)由Klein等于1938年研究龋病分布时提出,是检查龋病最常用的指数。
龋失补指数用龋(decayed)失(missing)补(filled)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S)表示。“龋”即已龋坏尚未充填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已做充填的牙(不包括因非龋疾患所做的充填)。作为个别病例统计,DMF指数是指龋失补牙数或龋失补牙面数之和。而群体中DMF指数为此人群的平均龋失补牙数或龋失补牙面数,即龋(牙)均(DMFT)或龋面均(
DMFS)。成年人因牙周疾病而造成的失牙概率较高,因此,WHO的记录方法是,检查45岁以上者按口腔内实际丧失牙数计算,而不再分因龋还是因牙周疾病导致的失牙。
(二)乳牙龋失补指数
乳牙龋失补指数(dmftindex)指乳牙的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s),龋失补定义与恒牙龋相同。计算因龋丧失的牙数需与生理性脱落的乳牙区分,不应以病人或家长回忆为依据。WHO计算失牙的标准是:9岁以下的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乳牙,如乳磨牙或乳尖牙,即为龋失。或用龋拔补牙数(deft)或龋拔补牙面数(defs)、龋补牙数(dft)或龋补牙面数(dfs)说明人群中乳牙的患龋情况。
龋失补牙数和龋失补牙面数的使用方法见表2-1。
表2-1 龋失补牙数和龋失补牙面数的使用方法
说明群体患病情况,一般以龋均或龋面均、患龋率和龋齿发病率来表示,可作出较全面的评价。
(三)龋均(DMFT)和龋面均(
DMFS)
龋均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平均龋失补牙数。龋面均指受检人群每人平均龋失补牙面数。两个指数均反应龋病的严重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四)患龋率和龋病发病率
患龋率是说明在调查的一定时期内人群中患龋的频率,是一种频率指标,以百分比表示,主要用于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龋病发病率是指至少在一个特定较长时间内,某部分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此指标可以估计龋病流行强度,探索龋病的分布特点、发生因素以及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等。计算公式如下:
(五)无龋率
无龋率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查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