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牙拔除术病人的护理
(一)牙拔除的原因
(1)龋坏过大或严重的牙周病:严重广泛的龋坏而不能行牙修复,严重牙周病导致牙周骨组织大部分被破坏,牙极为松动。
(2)牙外伤:因损伤导致牙根折断,难以行牙修复。
(3)阻生牙:反复发生冠周炎或引起邻近牙根吸收或破坏。
(4)滞留乳牙:乳牙滞留影响恒牙萌出。
(5)其他:如骨折累及牙、错位牙等。
(二)牙拔除术病人的护理
1.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询问病人过去有无全身性疾病,如严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造血系统疾病等。术前有无服用其他药物以及药物过敏史。
(2)身体状况:病人的生命体征,患牙所致的疼痛、咀嚼功能障碍等,牙周组织有无红、肿、热、痛。
(3)辅助检查:了解X线、血常规的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了解病人手术前晚的睡眠情况,对疼痛的耐受与认识状态,对拔牙的了解及心理状态。
2.常见的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问题
(1)舒适的改变:与疼痛有关。
(2)潜在的并发症:术区出血、术后感染等。
3.护理目标
(1)病人疼痛缓解或消失,舒适感增强。
(2)病人未发生并发症或并发症及时处理。
4.护理措施
(1)拔牙前的护理
1)做好心理护理:热情接待病人,告知相关知识,缓解焦虑,增强治疗的信心。
2)询问了解病史: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必要时做药物过敏试验,协助病人完成各种检查如拍牙片、化验等。
3)签署手术同意书: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合作。
4)协助病人采用正确的治疗体位:协助病人采用坐位,也可采用卧位。病人胸前铺胸巾并固定。拔上颌牙时,病人头后仰,使张口时上颌牙的平面约与地面成45°。拔除下颌牙时,应使病人大张口时下颌牙的
平面与地面平行,下颌与术者的肘关节在同一高度或稍低。
5)术区的准备:嘱病人取出口内的活动义齿,协助病人用0.25%氯己定液含漱,牙石较多者应先行洁治。口内术区及麻醉穿刺区用1%碘酊或0.5%碘伏消毒。复杂牙需切开缝合者,应用75%乙醇消毒口周及面部下1/3区域。
6)器械准备:根据所拔牙的位置选择拔牙器械包,包括牙钳、牙挺、牙龈分离器和刮匙等。若需做翻瓣时,还应准备手术刀、骨膜分离器、缝针、缝线等。
7)调节灯光:光源要集中在手术野。
(2)拔牙过程中的护理
1)医护人员的工作位置:医师在手术中的位置取决于拔牙的部位。通常站立于病人的右前方,拔下颌前牙也可站立于病人的右后方,即四手操作法中8~12点的工作位。护士在配合时,应站病人左侧,即四手操作法中2~4点的工作位。此位便于传递器械、抽吸唾液或血液、协助劈牙和保护颞颌关节。
2)协助医师拔除牙齿,主动准确地传递器械。具体步骤如下。
分离牙龈:用牙龈分离器分离紧密附着在牙颈部的牙龈。
挺松牙体:用牙挺将患牙挺松。
安放牙钳:选择正确的拔牙钳,核对牙位,正确安放。
拔除病牙:牙钳夹紧后,用摇动、扭转和牵引的用力方法拔除患牙。
拔牙创面的检查与处理:用刮匙探查牙槽窝,有肉芽组织或碎片应刮除。
3)术中配合: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护士应严格遵守和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准确传递器械,及时吸出口内的唾液、血液等,充分暴露手术野。
4)观察病情:在拔牙过程中应认真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如意识、面色、呼吸,有无抽搐等,特别重视病人的主诉,如头痛、头晕、胸闷、恶心等。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配合处理。
(3)拔牙后的护理
1)观察病情:拔牙结束后,应观察病人的病情约30min。如无不适,方可让病人离开。
2)观察拔牙区有无出血:拔牙结束时嘱病人咬紧无菌小纱卷压迫止血30min,若出血较多时可延长至1h。
3)加强心理护理:详细介绍拔牙后的注意事项,了解病人的感受,并作相应的解释工作,缓解病人的心理紧张。
4)认真做好健康指导:①拔牙当天不能漱口或只能轻轻用漱口液含漱,以免冲掉血凝块,影响伤口愈合。②拔牙后不要用舌舔吸伤口或反复吐唾、吸吮,以免因增加口腔负压,破坏血凝块而引起出血。③拔牙后1h可进温软食物或流质饮食,不宜吃太热、太硬的食物,以免造成出血。④若术后有明显的大出血、疼痛、肿胀、发热、开口困难等,应及时复诊。⑤伤口有缝线者,嘱术后5~7天拆线。⑥拔牙术后2~3天唾液中可有少量血性液体,为正常现象。若唾液中含大量血凝块或鲜红血液,应及时复诊。
5.护理评价 通过治疗和护理计划的实施,评价病人是否达到:①疼痛缓解或消失;②无并发症发生或并发症处理及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