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染外源性和内源性的区别

感染外源性和内源性的区别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医院感染的定义,目前有着不同的说法。但不包括病人在入院前已感染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由于潜伏期变动幅度较大,尤其是潜伏期不明显而难于确定时,以入院后48h内发生的感染列为医院感染。引起这类感染的微生物来自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如口腔、肠道、阴道、尿道及皮肤等部位常构成内源性感染的微生物“储藏库”。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一)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s,HAI)。有关医院感染的定义,目前有着不同的说法。当今医学界多数人认同的是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公共卫生部于1980年提出并于1988年重新修订的《医院感染的种类及定义》中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时即有的或已潜伏的感染”。

1.医院感染研究对象 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即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医院职工、探视者、陪护、家属。由于门诊病人和探视者在医院停留的时间短,陪护在医院的时间也不确定,除有明确证据外,他们一般不包括在医院感染的研究对象之内,而主要研究对象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2.医院感染发生的地点 感染必须发生于医院内,包括在医院内感染出院后发病的病人以及在前一个医院感染而在转院后发病的病人。但不包括病人在入院前已感染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由于潜伏期变动幅度较大,尤其是潜伏期不明显而难于确定时,以入院后48h内发生的感染列为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分类

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按其预防性可分为难预防性和可预防性;按其感染途径可分为交叉感染、医院性感染和自身感染3类。由于后两种分类的界限往往难以肯定,故常采用前一种分类。

1.外源性感染及控制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亦称交叉感染或可预防性感染。通常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其他病人、病原携带者包括医务人员及探视者,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药品、血液制品、用物等的医院感染。近年来,也有将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来自他人的称为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医院环境的称为环境感染;病原体来自消毒灭菌不严格的医院器具、污染的血制品和药品的称为医源性感染。在此我们统称为外源性感染。

对外源性感染的研究虽然成果并不显著,但随着认识的深化,也有不少预防或控制的成功报道。归纳起来,针对具有外源性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人,常采用以下原则预防:①避免扰乱和破坏病人的正常防疫机制;②严格执行合理使用抗生素规定,注意保护正常菌群抗定植的能力;③仔细检查和明确病人的潜在病灶(如龋齿、鼻窦炎等)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等带菌状态,并及时给以适当治疗;④对感染危险指数高的病人,采取保护性隔离和选择性去污染等措施,控制外源性感染的发生条件。这类感染通过现代消毒、灭菌、隔离和屏障护理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基本上能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

2.内源性感染及控制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亦称自身感染或难预防性感染。引起这类感染的微生物来自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如口腔、肠道、阴道、尿道及皮肤等部位常构成内源性感染的微生物“储藏库”。在平常定植于这些部位的正常菌群对宿主不致病,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体系。但是,当病人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时,原有生态平衡失调,宿主即会发生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