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下呼吸道感染是指住院过程中所获得的肺部感染。据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研究所(NNIS)报道,肺部感染占医院内感染的15.8%,仅次于泌尿系统感染。我国医院感染的病例中肺部感染居首位,占医院感染的23.3%~4-2.0%,且死亡率很高,有医院报道可高达50%。
(一)病原体及流行途径
医院内肺部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多种多样,以需氧性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约占70%,依次为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真菌和病毒。病原体通过3种途径侵入病人下呼吸道:口腔和咽部的细菌吸入、含细菌气溶胶吸入、血源性播散(机体其他部位的感染)。
(二)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因素
1.气道的改变和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由于手术气管插管、鼻咽腔填塞、气管切开等致气道改变,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呼吸道清除机制不健全,因此,细菌较易侵入,并存留于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由于病人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某些原发疾病的免疫抑制作用,病人的免疫功能受损,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细菌易于侵入定植而引起感染。
3.正常菌群失调 多联和广谱使用抗生素治疗,使定植于病人口鼻、咽腔的正常菌群有所减少,而耐药菌株和真菌则大量繁殖,当被吸入下呼吸道时,由此造成支气管或肺部的感染。
4.呼吸治疗器具带菌 麻醉机、呼吸机(器)、雾化器治疗不当,装置消毒不彻底而被污染带菌,使用时产生大量带细菌的气溶胶沉积于肺部毛细支气管和肺泡,并导致感染发生。
5.病室环境和空气污染 带菌者口腔分泌物和痰液污染病室环境,工作人员自身带菌和大量探视人员的口咽部带菌污染环境,病室内空气中悬浮致病菌数增加,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空调系统对空气的污染也不容忽视,不及时清理空调系统或不做相应的监测常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曾有报道,由于军团杆菌污染了空调冷却水,病室内的空气也被这类菌污染,从而暴发感染。特别是对免疫力低下和术后危重病人更具威胁性。
6.呼吸道分泌物沉积 由于手术造成机体水分的丢失,术后的卧床以及麻醉药物的作用,导致气管内分泌物黏稠、沉积,支气管纤毛运动能力减弱,加之病人局部伤口疼痛,无意自发性深呼吸和咳痰,呼吸道分泌物得不到排泄,积沉到下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三)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1.加强病室管理 保持室内洁净和空气新鲜,控制陪住和探视,定期监测病室空气染菌数。
2.重视术前健康教育 吸烟病人必须戒烟;术前应充分有效地排痰,如变更体位、叩背,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等;教会病人术后深呼吸和咳痰的方法,减轻由深呼吸和咳痰引起的伤口疼痛方法;让病人了解过量使用镇静剂的害处;在条件允许时尽早下床走动。
3.帮助病人有效排痰 对神志清楚和条件许可的病人指导和协助其排痰。对昏迷病人、气管切开病人,通过定时抽吸痰液、翻身、叩背、保证液体入量、充分稀释痰液等有效手段帮助排痰。
4.做好呼吸治疗器具的消毒 氧气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晾干后备用,暂时不用时应干燥保存,以免滋生细菌,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湿化瓶内液体,呼吸机管路24h应更换消毒一次。雾化吸入的螺纹管使用后应消毒晾干备用,雾化器容器每24h应做消毒处理,不同病人使用的给氧面罩及氧气导管必须更换。
5.认真洗手 当手接触到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时,无论是否戴有手套,皆应洗手,接触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的前后均应洗手,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的扩散。
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引起口咽部菌群失调、引起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在口咽部定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得多种耐药致病菌增加,给医院肺炎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医院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