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一 过碘酸-雪夫反应
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PAS
一、实验目的
掌握过碘酸-雪夫反应的原理和临床意义,能正确判断过碘酸-雪夫反应的结果,能进行过碘酸-雪夫反应的操作和知道其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过碘酸-雪夫反应又称糖原染色,其原理为细胞内含有乙二醇基的多糖类,被过碘酸氧化产生醛基,此醛基与雪夫氏试剂(Schiff’s液)作用,使无色的品红变成紫红色染料,而沉积于含有多糖类的细胞内。
三、实验器材
新鲜血片或骨髓片、染色缸、显微镜、擦镜纸。
四、实验试剂
1.固定液:95%乙醇。
2.过碘酸作用液:过碘酸1g溶于蒸馏水100ml中,置4℃保存(临用前配制为好)。
3.雪夫氏试剂(Schiff摧s液):400ml蒸馏水煮沸除去CO2,逐渐加碱性品红2.0g溶解后,待冷却至60℃,加1mmol/L HCl40ml,再加偏重亚硫酸钠(NaHSO3)4g,放置24h后加活性炭1.5g,放置0.5d后过滤,置棕色瓶中,于4℃保存。
4.20g/L甲基绿或1%美蓝。
五、实验方法
1.新鲜或陈旧血片、骨髓片用固定液固定10min,水洗。
2.滴加过碘酸,作用10min,水洗。
3.浸入Schiff’s液30min,水洗2min。
4.用20g/L甲基绿或1%美蓝复染20min。
5.水洗,待干,用油镜镜检。
6.结果判断:细胞浆内染成红色为阳性,判断标准随细胞不同而异:
(1)有核红细胞判断:
-:无红色阳性颗粒和浅红色物质。
+:胞浆中有少数分散红色阳性颗粒,或呈浅红色,比正常红细胞色深。
++:胞浆中有1或2个浓的红色颗粒环,或胞浆中有1~10个中等大颗粒,或弥漫的红色物。
+++:胞浆中有11~20个红色中粗颗粒或染深红色。
++++:胞浆中红色颗粒明显增多且较粗,致密或呈紫红色物质。
(2)淋巴细胞的判断:
-:胞浆内无粉红色颗粒。
+:胞浆内有1~10个红色小颗粒或弥漫的浅红色物质。
++:10个以上红色颗粒。
+++:胞浆中含有较多红色颗粒及小块紫红色物质。
++++:胞浆含有许多红色颗粒及小块紫红色物质。
(3)中性粒细胞的判断:
-:胞浆内无粉红色颗粒。
+:胞浆中呈浅红色,有极少数红色阳性颗粒。
++:胞浆中呈红色,有少数红色阳性颗粒。
+++:胞浆中呈深红色,颗粒较紧密但尚有空隙。
++++:胞浆中呈深紫红色,颗粒紧密无空隙。
7.报告阳性率与积分值,其计算方法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六、注意事项
1.Schiff’s液变红即不能再用,以免细胞出现假阳性。
2.配制Schiff’s液器具须十分清洁干燥,配好的Schiff’s液应于棕色瓶内暗处保存。
3.已染色的标本不能久置,应在一周内观察结果。
七、结果报告
八、临床意义
1.用于鉴别红细胞系统疾病 红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幼红细胞可呈阳性反应(见彩图2‐4),缺铁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幼红细胞也可呈阳性反应,而巨幼红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时幼红细胞呈阴性反应。
2.用于鉴别白细胞系统疾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阳性物质呈粗颗粒状或块状,而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的淋巴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原始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阳性物质呈细颗粒状或淡红色弥漫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可呈阳性反应,阳性物质呈细颗粒状,有时细胞边缘的阳性颗粒较粗大。
3.用于鉴别其他细胞 戈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而尼曼‐匹克细胞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不典型的巨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而霍金奇细胞(R‐S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转移性腺癌细胞呈强阳性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