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二 休克病人的救护
学习目标
1.了解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2.熟悉休克的病情判断和急救原则。
3.掌握对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方法。
典型病案
某病人,男,41岁。因交通事故右季肋部遭剧烈撞击当即倒地不起。病人神情紧张、手捂腹部大声呼痛,脸色苍白。病人急送医院急诊科后,初步检查发现:心率125次/分,窦性心律,血压70/ 50mmHg,呼吸32次/分。意识反应迟钝,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右上腹大片瘀斑,无开放性伤口。腹式呼吸减弱,肝区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亢进。
问题导向一:如何进行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流程
问题导向二:病人送至急诊科后,有哪些救护措施?
院内救护
相关知识
休克(shock)一词源于希腊文,是打击、震荡的意思。在现代医学中,休克是指机体由各种严重致病因素(创伤、感染、低血容量、心源性疾病和过敏等)引起有效血量不足导致的以急性微循环障碍,组织和脏器灌注不足,细胞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休克并不是某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综合征。其本质是缺氧以及缺氧造成的毛细血管交换功能障碍和细胞受损,其最终结果是引起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一、病情评估
提 问
上述病人是否存在休克?如果存在,则最可能属于哪种休克?如何判断?
(一)病因与分类
根据休克的原因,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1.低血容量性休克 包括失血性休克和失液性休克。前者常见于穿透性或钝性创伤所致显性或隐性出血,由于创伤是主要因素,故又称为创伤性休克。后者常见于各种烧伤、腹泻、脱水引起的水和电解质丧失,甚至是大量抽取胸腔积液、腹腔积液也可引起。
2.感染性休克 见于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所致的休克最多见。
3.心源性休克 常见于各类急、慢性心脏疾患,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瓣膜或间隔病变等。
4.过敏性休克 具有过敏体质的个体对某种药物(如青霉素)或生物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发生过敏反应所致。
5.神经性休克 见于高位脊髓麻醉或脊髓损伤、剧烈疼痛等。
(二)临床表现
休克是一种影响全身各个器官的综合征,在多个脏器方面都表现为一系列的临床表现。虽然不同类型或不同阶段的休克表现均有所不同,但都存在一些相似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神志 休克早期表现为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随着休克加重,可转变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神志不清,甚至发生昏迷。虽然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最敏感,但是在休克早期由于大脑血液供应的自主调节,可保持脑血供的稳定。而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的原因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表现。当休克加重,动脉血压低于70mmHg时,自主调节不足以维持大脑血供,则意识可很快消失,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表现。
2.末梢循环 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或发绀,四肢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末梢循环的表现代表了体内微循环的改变。休克早期由于神经内分泌作用,大量小静脉和小动脉收缩。其中皮肤黏膜小动脉的收缩,致使灌流减少。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皮温下降,甚至低于中心体温3~4℃,压迫指甲后再充盈时间超过2s。而小静脉的收缩在后期表现为组织局部的淤血,因此后期皮肤黏膜可出现发绀或花斑。小动脉收缩的意义在于:①可减少次要脏器血供,增加重要脏器灌注;②可减少皮肤散热,保存体温;③可加速血流,改善循环;④可减少动静脉氧气和二氧化碳短路弥散。小静脉收缩的意义在于促进静脉系统内储存的血液回流心脏,增加循环血量。
3.心血管系统 表现为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减小。休克时由于代偿性的心率增快,病人脉搏可超过100次/分。随着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脉搏也加快到120次/分以上。休克严重时甚至可能不能触及脉搏。由于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即使存在代偿性心肌收缩力增强,仍不足以维持正常血压。经过短暂的代偿期后,血压可逐渐下降,收缩压可低于80mmHg。但在此之前,由于全身小血管的收缩,使外周循环阻力增大,舒张压可反而增高,表现为脉压减小。脉压小于20mmHg常是早期休克的标志。
4.呼吸 表现为早期呼吸深快,后期呼吸浅促。休克早期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可出现过度通气,甚至可能存在呼吸性碱中毒。但后期由于肺损伤的加重,出现典型的休克肺表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超过30次/分。严重时呼吸抑制,呼吸频率低于8次/分。
5.排尿 表现为尿量减少,尿比重下降。肾脏是高血流量器官,对缺血非常敏感。休克时肾灌注减少,肾小球滤过也减少,故而尿量减少,每小时少于30ml。同时由于肾小管缺血坏死,其重吸收水分和排泌废物能力下降,使得尿比重低于正常。
6.其他 出现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系统器官衰竭。休克时由于缺氧而进行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加上局部微循环不良致使其大量堆积,使病人出现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的酸碱失衡。当然,呼吸兴奋或抑制的情况下,可能合并有呼吸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血钠和血氯在感染性休克时常会降低,而血钾则视肾功能排钾能力和体液酸碱情况而定。休克后期由于微循环的衰竭及其对组织细胞和脏器功能的损害,致使出现多系统器官衰竭。在血液系统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脏出现肝衰竭时解毒与合成能力下降、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胃肠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肠内细菌移位。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测定可了解血液稀释或浓缩程度;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了解是否存在感染;血小板计数及凝血指标可判断是否存在DIC。
2.血清电解质测定 常见血钠、血氯增高,血钾也常增高,但若发生非少尿型肾衰竭时,血钾也可降低。
3.肾功能检查 尿量、尿比重可提示是否存在休克;血尿素氮、肌酐提示肾功能状态。
二、急救原则
(一)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提 问
为什么说扩充血容量是治疗休克的基本措施?
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休克,或是哪种病理状态的休克,共同的特点是循环灌注不良。为防止休克发展并逆转病情,首要措施就是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循环灌注。
1.扩充血容量 扩充血容量是治疗休克的基本措施,也是改善循环灌注最直接、最关键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液体有:①晶体液,如等渗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乳酸林格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等;②胶体液,如全血、血浆、白蛋白、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70等。
2.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当病人经过扩容后血压仍不回升,需给予血管活性药物。通过扩张血管或收缩血管以调节微循环血液灌注,是治疗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血管活性药物分为血管扩张剂和血管收缩剂,前者用于增加灌注,改善循环;后者用于升高血压,保证重要脏器血供。
(1)血管扩张药:多巴胺、酚妥拉明、山莨菪碱、异丙肾上腺素等。
(2)血管收缩药: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3)强心药:毛花苷C(西地兰)等。
(二)纠正代谢紊乱
休克早期,由于机体代偿机制可不出现代谢紊乱。随着休克的进展,微循环灌注严重不足,组织无氧代谢产生较多酸性物质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纠正休克病人酸碱紊乱的根本措施是液体复苏,而非直接给予碱液治疗。当酸中毒严重时,才考虑碱液治疗,常用药物为5%碳酸氢钠。
(三)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休克病人存在组织灌注不良与代谢障碍,对此的治疗固然是抢救休克的关键。但作为引起休克的原因,若不能迅速解除而持续存在,那么对于休克的根治则无从谈起。如大量失血造成的休克病人必须尽早止血;严重感染造成的休克应该尽快找到感染病灶并予以清除;过敏引起的休克应立即脱离致敏源等等。但许多原发病的治疗,尤其是通过外科手术完成的治疗,需要以稳定的血压作为保障。因此,一般而言对于休克病人应先行液体复苏等方法扩充血容量,升高血压后再行手术治疗,以免术中由于血压过低而致死亡。但某些过于严重的原发疾病造成休克发展迅速,病情凶险,单纯扩容病情仍有恶化趋势。此时应在扩充血容量、抗休克的同时施行手术,才可有效治疗休克。如急性肝脾破裂病人严重失血性休克,应在积极输血、补液的同时迅速做好手术准备并施行手术。
(四)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休克过程中组织和脏器功能逐渐受损,进而衰竭。在改善循环和对因治疗的同时,采取各种手段维护重要脏器功能也是休克治疗的重要方面。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利尿剂、抗凝剂。
三、现场救护
1.体位 如遇病人俯卧或非平卧于现场时,应在适当保护头部并保证躯体一直线的基础上翻转病人,使其恢复平卧位。
2.保持气道通畅 检查口腔有无松动义齿,若有应取出;同时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或异物,以防呼吸道阻塞。在排除了病人存在颈部损伤及骨折可能性的情况下,将病人头偏向一侧,以防在抢救中突发呕吐引起窒息。
3.抬高下肢 于病人脚下垫物以抬高下肢30°,可增加回心血量,改善循环状况。但若有其他情况需要立即处理(如心跳、呼吸骤停需立即复苏者)时,此操作可适当延后或取消,以免耽误抢救措施。
4.重点检查 在现场主要是通过“一看、二听、三摸、四测”方法进行检查,即:①看神志、口唇、皮肤颜色、浅静脉、末梢循环充盈情况、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②听呼吸音、呼吸道通畅情况;③摸脉搏、皮肤温度;④有条件的前提下,测量心率、心律和血压。
有外伤者应同时检查是否存有其他复合伤,如颅脑损伤、颈部损伤、胸部损伤、骨盆及四肢骨折、活动性外出血等。如有开放性伤口,并大量出血,应立即止血、固定(详见第六章项目三)。
5.其他 包括:①保暖,以衣物或被褥覆盖,从而减少体温流失;②静卧,尽量不要搬动病人,以免加重出血以及引起血压波动;③呼救,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大声呼救;④交流,试图与病人进行交流,一方面了解病史、病情,另一方面使病人镇静、配合治疗。
四、院内救护
提 问
怎样给休克病人正确输液?用药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抢救中护士应镇定自若,忙而不乱、快而有序地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给病人以安全感,使病人情绪稳定,取得其信任和主动合作。
(一)快速、准确的静脉输液
1.建立静脉通路 应立即开放2路以上静脉,对低血容量性休克进行快速液体复苏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治疗。输液速度应快到足以迅速补充丢失液体,有时30分钟需输入1000~1500ml液体。为加快输液速度,常用9~12号针头进行穿刺,穿刺静脉常选用大隐静脉、头臂静脉、中心静脉或手背、足背静脉。开放的2路静脉中,一路保证快速扩容输液;另一路保证各种药物按时、按量滴入。
2.输液原则 遵循先晶后胶的输液原则,一般先大量输入平衡盐溶液,再输入适量血浆,待交叉配血后可输全血;各种药物注意配伍、浓度、滴速等;纠正酸中毒应先用平衡盐溶液,休克严重时才考虑使用5%碳酸氢钠。
3.保护静脉 输液时注意对静脉的保护,遵循先难后易、先远后近的原则。
4.用药途径 给药应尽量选用静脉通路,避免使用皮下或肌内注射。
5.注意不良反应 快速输液时需警惕肺心病、心衰等;静脉滴注升压药时应避免药液外渗,防止发生组织坏死;应用升压药时应注意监测血压,尤其是开始时应每5~10min监测血压1次。
(二)改善病人基础状况
1.病室要求 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或单间病房,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温湿度,定时室内消毒,减少探视,避免院内感染。
2.专人护理 安排特别护理或专人护理,建立危重症特别护理记录,认真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护理期间勿随意搬动病人,以免引起血压波动。
提 问
为什么要给休克病人放置中凹位体位?休克病人手脚冰凉,可以用暖水袋局部加温吗?
3.休克体位 休克病人宜采取平卧位或头部、下肢抬高的中凹卧位。中凹位既可使胸廓扩张,有利于呼吸,又能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4.注意保暖 休克病人由于灌注不良,常有手脚冰凉等体温下降现象,而体温过低可引起寒战。寒战不但大量耗氧,更可增加心脏负担,故应注意提高室温、加盖被子等保暖措施,以保持体温在正常水平。但切不可在体表局部加温,以免皮肤血管扩张而减少了内脏的血液供应,不利于抗休克的治疗。
5.吸氧 休克病人必有缺氧,及早氧疗可改善组织代谢状态,一般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浓度40%~50%,氧流量4~6L/min,并注意保持气道通畅。
6.观察尿量 给病人插导尿管留置导尿,以便能准确记录出入液体量,一方面了解肾血流灌注量和肾功能,另一方面可作为补液计划的重要依据,决定补液量的多少。
7.皮肤护理 每日晨全身皮肤温水擦浴、按摩,受压处用50%红花油精按摩,每1~2h改变体位1次,皮肤发红者按摩,起泡者无菌下抽吸,并理疗,破溃者每天2~4次换药。
(三)及时观察和监测
提 问
在对休克病人的护理中应特别注意观察哪些情况?为什么?
休克作为一种机体脏器缺血、缺氧的状态或过程,在病程中是不断演变的。休克的病程发展非常快,也是致命的。针对休克引起的各脏器功能状态的改变进行各项监测,把握其发展趋势,有助于对治疗方案的调整,也有助于保护各脏器功能。应做到每15~30min测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每小时测尿量、尿比重,每4~6h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呼吸功能及血气分析1次,每12~24h测出入水量。做到每时每刻专人护理,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主要监测项目包括:①意识表情;②肢体温度、色泽;③血压与脉压;④脉搏;⑤呼吸;⑥体温;⑦瞳孔;⑧尿量。
知识扩展
一、休克过程中的微循环变化
根据微循环变化和相应的临床表现,一般将休克分为三期。
1.微循环痉挛期 又称休克早期或代偿期。微循环受休克因素的刺激释放出大量体液因子(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加压素等),在这些体液因子的作用下,微循环(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持续痉挛,导致微循环的灌注量急剧减少;随着病情的发展,部分微循环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微动脉血液通过直接通路进入微静脉,增加了回心血量。这种血液的重新分布是机体的重要代偿,能优先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此期病人的临床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紧张、皮肤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正常而脉压差缩小。如果此时能正确判断、及时急救,休克容易得到纠正。
2.微循环扩张期 又称休克期或失代偿早期。如病人在休克早期未得到有效救治,则微循环持续痉挛,组织细胞明显缺氧,大量乳酸积聚,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开放,大量血液进入毛细血管网,导致微循环扩张、淤血,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回心血量急剧减少,导致血压下降,组织缺血缺氧及器官受损加重。此期病人表现为表情淡漠、皮肤黏膜发绀、少尿或无尿、血压下降等。
3.微循环衰竭期 又称DIC期或失代偿晚期。如休克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在毛细血管淤血基础上,细胞缺血缺氧更加严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导致血小板凝聚,促发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在微循环内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当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可导致弥漫性出血,最终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发生严重损伤和衰竭。此期为休克的不可逆阶段,治疗困难。
二、抢救休克常用药物的作用与用药方法
(一)血管扩张药
由于休克的本质是微循环改变,使用血管扩张剂可明显改善微循环,成为纠正休克不可或缺的药物。但若没有大量补液作保证,可因血管扩张而导致血压下降,则可能加重生命危险,故应先充分补液后再扩张血管。
1.多巴胺 有兴奋心肌、扩张肾动脉的作用,常以20~4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
2.酚妥拉明 能解除小血管痉挛,常以0.1~0.5mg/kg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
3.山莨菪碱 可缓解平滑肌血管痉挛,常以10mg静脉推注,每15min可重复使用一次。
4.异丙肾上腺素 可增加心脏和肾脏血流,常以1m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二)血管收缩药
由于收缩血管可进一步减少局部微循环灌注,而加重组织缺氧、组织细胞损伤,故一般不作为首选用药。但当休克严重时,心、脑等重要脏器血供不足较之局部微循环灌注不良更加危险。为保留重要脏器功能,可小量使用血管收缩药以减少次要组织脏器血供,从而增加重要脏器血供。
1.间羟胺 有兴奋心肌、收缩血管作用,常以10~2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也可以2~5mg静脉推注或2~10mg肌注。
2.去甲肾上腺素 作用同间羟胺,常以5~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期间,应注意:①监测血压,尤其在开始时应5~10min测一次血压。②使用扩血管药前必须先充分补液。③防止缩血管药物外漏,静脉滴注时需避免药物外渗,以免引起组织坏死。一旦发现药液外漏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迅速用普鲁卡因或扩血管药局部封闭解除血管痉挛。④血管活性药物的给药途径,首先采用静脉通路,避免皮下或肌内给药。
(三)强心药
对于休克合并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或是心源性休克者,增强心肌收缩力,可提高心输出量,可有效增加血流灌注而治疗休克。常用药物如毛花苷C(西地兰),以0.4mg缓慢静脉推注,此后以0.8mg/d维持。
(四)糖皮质激素
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防止细胞坏死,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促进糖异生,减轻酸中毒等作用,可选用氢化可的松200~500mg/d或地塞米松30~60mg/d,疗程以1~3天为宜。
(五)促进代谢药物
通过改善细胞代谢,增加能量供应,使细胞从无氧代谢和功能受损的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如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等。
(六)利尿剂
休克病人肾脏低灌注不但引起肾衰竭,更导致体液和代谢废物堆积,利用呋塞米或利尿酸等不仅可维持肾功能,也可改善机体内环境。
(七)抗凝剂
休克后期微循环衰竭,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病人预后非常不利,应以肝素、阿司匹林等药物尽量阻止凝血功能障碍的发展。
(王晓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