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皮血管穿刺插管技术
经皮血管穿刺插管是血管内介入操作的前提,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技术均是在Seldinger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动脉穿刺插管,延伸到静脉穿刺插管及非血管介入操作时导管、导丝的引进,均采用了Seldinger技术要点,并在临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
一、经皮穿刺插管技术
1.Seldinger穿刺法 是1953年Seldinger首先采用的经皮穿刺血管插管技术。该技术奠定了现代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基础,成为介入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取代了以前直接穿刺血管造影或切开暴露血管插管造影的方法。该穿刺插管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合并症少,很快得到广泛应用。
Seldinger穿刺法 的基本操作是:以带针芯的穿刺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后退针,退至有血液从穿刺针尾端喷出(静脉血是缓慢溢出)时,即插入导丝,退出穿刺针,再沿导丝插入导管鞘、导管,并将导管插至靶血管,进行造影或介入治疗(图2-6)。
图2-6 Seldinger技术操作步骤
2.改良Seldinger穿刺法1974年,Driscoll对Seldinger穿刺法进行了改良,他以不带针芯的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血管,当针尖穿透血管前壁,进入血管腔,有血液从针尾喷出时,即停止进针,不再穿透血管后壁,然后插入导丝、导管。改良穿刺法因不穿破血管后壁,发生血肿等合并症的机会就更少,所以被愈来愈多的人采用。
经皮动脉内穿刺插管部位多选择股动脉、肱动脉或腋动脉等,临床以股动脉为最常用。一般在局麻下穿刺插管,婴幼儿或不能合作的病人可行全麻。当穿刺成功,沿导丝引入导管鞘时,在推进导管鞘的同时,轻轻旋转导管鞘头端,易于进入血管,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应注意,导管鞘套在导丝上后,其尾端一定有3~4cm的导丝露出,然后才能向体内推进导管鞘,如果导丝未从导管鞘尾端露出时将导管鞘推进血管,可能误将导丝完全推入血管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导管鞘和导管进入血管后,应注射并使导管腔内保留肝素盐水,防止凝血,随后可操纵导管进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术毕,拔管后压迫穿刺点15~20分钟止血。
3.选择性和超选择性插管技术插管技术因部位、血管解剖、病理状况、所选用的导管、操作者所受的训练以及习惯等因素而各有不同。但大致可归纳为:①预成形导管法:目前多数采用的方法,所使用的导管预先塑成不同的形状,进入血管后,这些形状不同的弯曲较易进入欲选择的动脉口内。这是最常使用的技术。②导管袢法:该技术是1973年Waltman提出,将导管在适当的血管内成袢,然后插入欲选择的血管内。为提高插管成功率,从袢顶至导管尖端的长度应在5cm以上。③导管导丝法:先用预成形导管插入预选血管的第一分支口内,用长的交换导丝经预成形导管送入第二或第三分支内,然后换成口径较细、较柔软的导管,沿导丝送入,由于导丝的有力支持,导管沿导丝前进至靶区。因此正确、合理选用导丝,有助于提高插管成功率。④共轴导管法:将预成形导管插入预选血管口部,再用微细导管经导管内插入至靶部位。⑤转向导丝法:预成形导管进入预选血管的第一级、接近第二级分支口部,导管尖端不能指向后者而不能进入时,此时,可经导管插入转向导丝,牵拉导丝手柄,导丝头端弯曲,带动导管头端做相应弯曲、转动和推动导管,即可进入第二级或第三级分支内,或者头端弯曲的导丝先进入,然后引导导管进入靶区。
二、动脉穿刺技术
1.股动脉 股动脉是最常采用的穿刺插管途径,成功率高,安全,并发症少。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延续于髂外动脉,通过股三角,进入收肌管,由股前部转至股内侧,出收肌腱裂孔至腘窝。股三角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股动脉、股静脉和股神经正位于股三角内,股神经在股动脉的外侧,股静脉居股动脉内侧,股动脉、股静脉以及内侧的股管三者共居于股动脉鞘内。根据上述股动脉的局部解剖特点,股动脉逆行穿刺点应选择腹股沟韧带下方1~2cm范围之内,从皮肤标志看,在腹股沟皮肤皱褶或皱褶下方1cm穿刺为宜。如果选点过低,可能穿入股前动脉,后者无股动脉鞘包裹易发生出血、假性动脉瘤或血管闭塞;若穿刺点选择过高,超越腹股沟韧带向上,穿入髂外动脉也不易压迫止血。穿刺时,穿刺针同身体平面呈40°左右的角度,而且针尖应向内侧倾斜10°~20°。另外穿刺时,最好先从股动脉正中偏外侧进针,若不成功,再将针尖逐渐内移,以免股动、静脉相重明显时,穿透静脉和动脉,导管通过和拔管后可形成动静脉瘘。股动脉顺行穿刺皮肤切口要高于逆行穿刺点,针尖对准股骨头顶端,针尖向足侧,与身体成40°左右角度,病人下肢取外展、外旋位,股浅动脉转至股深动脉外侧,这时穿刺容易成功。当一侧髂动脉狭窄,同侧股动脉的搏动会减弱或消失,此时,可采用以下盲穿:①透视定位法:据研究,97%的股动脉同股骨头的内半相重。因此,盲穿时,取前后位,股骨标准中间位,以股骨头内半部为穿刺标志,针尖应局限在股骨头内半部范围。②触摸法:硬化的股动脉虽无搏动,但有时可触及硬成索条状的股动脉,可据此进行穿刺。③导丝导向法:经过对侧股动脉插入导丝至患侧股动脉,透视下对准导丝部位穿刺。④多普勒超声定位法:借助多普勒超声的声学图像,进行血管定位。
2.肱动脉有时经股动脉插管失败或需要经上肢进路,肱动脉常是被选用的进路之一。同腋动脉相比,虽然血管口径较小,但位置表浅,易触及,易压迫止血。肱动脉在大圆肌下缘处续于腋动脉,沿肱二头肌的内侧下降,至肘窝深部,约平桡骨颈高度分成桡动脉和尺动脉,肱动脉全程位置表浅。从体表上看,肱动脉位于锁骨中点至肘前窝中点的连线上。穿刺时,穿刺点宜选在肘窝以上5cm范围内,以2~3cm为好,上肢取30°~45°外展位,注意局部麻醉不要太深,切口也不要做皮下组织分离,以免引起动脉痉挛,导致穿刺困难,穿刺针同上臂呈20°~30°角,导管以5F以下为宜,一般情况下多经左侧入路。
三、静脉穿刺技术
1.股静脉 股静脉在股三角内与股动脉伴行,居于动脉的内侧,股静脉上端内缘全部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内侧。股静脉穿刺多以股动脉为标志,穿刺点平面同股动脉,触摸到股动脉搏动后,在其内侧进针,进针点可在股动脉内缘内侧0.5~1cm范围内穿刺。
2.肘前静脉 肘前的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均可用于穿刺插管。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前臂桡侧皮下上行,至肘窝处通过肘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交通,再沿肱二头肌外侧上行,经三角胸大肌沟,穿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贵要静脉通过肘窝时接受肘正中静脉,沿肱二头肌内侧上行,至上臂中点稍下穿深筋膜延续为肱静脉。三条静脉中,常选用贵要静脉。穿刺时,病人仰卧,上肢外展,消毒,局麻,在上臂用止血带,使静脉显露明显,穿刺成功后,引入导管,进出导管、导丝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血管痉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