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椎体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最早始于法国,1984年Deramend为一名54岁的妇女切除C2椎体血管瘤,注入了骨水泥,结果患者消除了疼痛,并于1987年发表了论文。从此以后这一术式用于治疗脊柱的血管瘤或转移瘤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技术在美国推广应用于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Jensen等于1997年最早报告其90%良好疗效,后来Garfin对一项多中心研究达1 439例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分析,其疼痛缓解率也到达90%以上,从此椎体成形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我国于2000年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最早引进这一术式,临床疗效与国外相同。
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VP)最早是开放手术经椎弓根注入骨水泥到椎体,后来经CT引导经皮穿刺,最后通过普通C形臂X线经皮椎体穿刺注入骨水泥,所以又称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由于PVP最大的缺点是骨水泥渗漏且不能矫正椎体后凸畸形,各家报道渗漏率从12%~65%不等,其中4%的渗漏引起神经根压迫症状。因此到了2000年一种预防骨水泥渗漏和矫正椎体后凸畸形的新技术问世,这一技术是对压缩椎体进行球囊扩张即造成一个空穴在骨水泥注入时减低压力,后来又称之为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KP)。2001年Garfin报道这一新技术渗漏率明显下降,而后凸矫正达50%以上。
到了2004年,一种以色列新技术——膨胀式椎体成形术传入我国,这种技术与球囊扩张的后凸成形术大致相同,其特点是在压缩椎体内置入多方向性的膨胀器,可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注入骨水泥后骨水泥渗入椎体各个方向,使椎体较之球囊扩张更稳定,止痛效果更好,效果优于常规PVP。到2006年一种更新的Confidence技术出现,这一技术关键是使用高黏度骨水泥,这使骨水泥渗漏成为历史。相信随着骨水泥填充剂的不断改进,微创工具的革新,更先进的椎体成形术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