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夹板固定术
适应证
①适用于除脊柱、头部以外的绝大部分骨折(如肱骨干骨折、尺桡骨干双骨折、股骨干骨折、胫腓骨干双骨折等)。
②开放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病人均可采用小夹板固定术。
术前准备
①按年龄大小、骨折部位选择夹板及纸压垫。
②薄棉垫、绷带及医用胶带。
③布带,宽1.5~2cm,长短以绕肢体两周能打结为度。
麻醉方式 无,如需复位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麻醉方式。
体位 需根据骨折部位而定。
操作步骤
①骨折复位:在麻醉下将骨折复位。
②包裹棉垫:于骨折部位包一层薄棉垫,外用绷带缠绕3~4层。
③放置纸压垫:将备好的纸压垫准确地放在肢体的适当部位上,然后用胶带固定在绷带外面。
④放置夹板:按骨折部位、年龄大小,将预先备好的夹板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图2-1-1~图2-1-6)。
图2-1-1
图2-1-2
图2-1-3
图2-1-4
图2-1-5
图2-1-6
⑤固定夹板:一般均用4条布带绑扎夹板进行固定,先绑扎中间的两条,再绑扎远侧的一条,最后绑扎近侧的一条。两手同时用力进行打结,不要一只手用力从一头抽紧,以免纸压垫移位。绑扎打结时,应将结打在肢体外侧的夹板上。绑扎的松紧度以布带可移动1cm为标准(图2-1-7)。
图2-1-7
⑥X线检查:将夹板固定后应立即进行X线检查,如位置不好,应重新复位绑扎固定。
操作技巧及特别提示
①安放纸压垫的位置一定要正确,否则不但起不到复位的作用,反而可使骨折部再度移位。
②绑扎布带时不能太松,太松起不到固定的作用;但也不能太紧,太紧压迫静脉,使血液回流不畅,甚至肢端发生坏死。
③对开放性骨折或做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病人,可在拆线后改用小夹板固定。但为了适应肢体的外形,还需选用适当的纸压垫。
固定后处理
①在复位固定后4d内,由于复位操作的刺激,组织继续肿胀,相对增加了夹板对组织的压力,因此每天应将布带放松1次,但仍应该持有1cm的活动度。4d以后,组织肿胀逐渐消退,夹板对组织的压力也逐渐下降,此时每天应将布带扎紧1次,直到2w后肿胀完全消退、压力趋于稳定为止。
②固定夹板后,每3~5d应行X线检查1次,如发现移位,应立即纠正。
③当麻醉作用(一般复位前均行肢体高位神经阻滞麻醉)消失后,即可开始练习手指或足趾活动。待肿胀基本消退时,则可进行固定范围以外的关节功能练习。
④当骨折已有临床愈合征象,即可解除小夹板固定,继续练习关节功能活动。
并发症及其预防
①肿胀:固定小夹板后要抬高患肢,继续观察肢体的变化,如有指(趾)发绀、发凉、肿胀、剧烈疼痛时,说明固定过紧,应及时放松。如放松后仍无缓解,则应去掉夹板改用石膏托固定,继续密切观察,必要时应进行手术探查。
②骨折部移位:为了预防骨折部移位,可在缠绷带时,用记号笔逐层标出骨折断端的位置。
③血液回流不畅:绑扎好布带以后,一定要检查肢端的颜色、血液循环状态、温度、感觉及活动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调整布带的松紧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