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肾穿刺活检术
一、肾穿刺病理检查的适应症
(一)隐匿性肾炎
可不做,尤其是表现为单纯性血尿,且RBC<10/Hp时。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肾穿刺活检:
1.如果表现为血尿与蛋白尿并存,或尿蛋白>0.5g/d,诊断不清时,为选择治疗、评价预后可以做病理检查。
2.如果将隐匿性肾炎做为一个综合征看待,则可能是某些继发性肾病的主要表现或早期表现,如薄基底膜肾病、遗传性肾炎,因此对于表现为隐匿性肾炎又不能除外继发性肾小球病时,可考虑肾穿刺活检。
3.血尿确为肾小球性而又有家族史者。
(二)急性肾炎
表现典型者不做。但出现下列4种情况之一以上者要做病理检查:
1.少尿1周以上,Ccr进行性下降
2.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
3.病程在8周后无好转趋势
4.表现为不典型的急性肾炎
(三)慢性肾炎
可常规进行,除能明确病理类型外,还能提供某些继发性肾脏病的线索,如血管炎、狼疮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肾淀粉样变、轻链沉积病等。
(四)肾病综合征
做为常规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选择治疗方案。尤其是合并以下情况时:
1.不能排除继发性者
2.中、老年人
3.伴有肾炎综合征时
4.单纯肾病综合征,但激素依赖或抵抗
5.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
(五)急性肾功能不全
1.临床符合肾小管坏死,但少尿期>2周
2.怀疑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但临床诊断条件不充分者
3.临床怀疑急进性肾炎应尽早穿刺
4.产后肾功能衰竭
5.其它原因不明的急性肾衰
(六)慢性肾衰
一直存在争议,对病因明确的不再肾穿。参考南京军区总院黎磊石院士报道,认为在双肾不缩小的前提下,出现下列情况时可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由有经验的医生进行。
1.肾脏不小甚至增大,尤其是伴有肾功能快速进展时
2.大量蛋白尿和血尿(即有活动性指征)
3.临床有多系统损害但不能用肾功能不全来解释
(七)结缔组织病肾损害
不论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还是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等都要求常规检查,尤其是狼疮性肾炎伴有临床活动性指标时。主要是进行病理分类。
(八)糖尿病肾病
典型者不做肾穿刺。但存在下列4种情况之一者需进行肾穿刺:
1.糖尿病病史<5~10年而出现蛋白尿,尤其是无糖尿病眼底病变(主要指微血管瘤)者
2.明显血尿(主要指>10/Hp,且一定要确认为肾小球性血尿)
3.急性肾功能衰竭
4.无大量蛋白尿史,就出现慢性肾衰(越期肾衰)
(九)紫癜性肾炎
尽管临床诊断明确,但为明确病理类型或分型、选择治疗方案,常需要肾穿刺活检。
(十)移植肾
1.移植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2.术后出现持续型蛋白尿
3.术后肾功能改变,是感染/排异原因不清者
4.发生严重排异是继续治疗还是手术切除不能判定时
(十一)其它
临床怀疑继发性或遗传性肾脏病而又不能确诊者,或临床已确诊但病理分析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时。
(十二)重复肾活检
1.重症肾小球病
2.肾病综合征对激素治疗无效或敏感变为不敏感
3.狼疮性肾炎
二、肾穿刺手术
(一)术前准备
要严格掌握肾穿刺指征和术前谈话制度并签定协议书,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还要了解患者的病情、临床诊断和主要的化验结果尤其是有关出凝血和肾功能的情况。必须在术前测量血压,使血压控制在<140/90mmHg,这是减少出血的最重要措施。如Scr>445μmmol/L应先行透析并在12~24小时内肾穿,术后3天不透析,否则应无肝素透析。至于术前是否常规应用止血剂观点不一。立止血(蛇毒血凝酶)是一高纯度蛇毒止血剂,作用迅速(肌注20~30min,静注5~10min)、止血效果好(含有类凝血酶和类凝血活酶二种有效成分),只在出血部位起作用的选择性止血药物。
(二)穿刺种类
由于全(半)自动穿刺针和穿刺架的出现,已经使肾穿刺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和并发症显著下降,因此,肾穿刺已经成为一个安全、可靠的介入诊断方法。临床根据有无穿刺架又分为B超引导(仅定位)和B超导向(有穿刺架)二种,但二种方法的定位和穿刺操作过程基本相同。穿刺针分为多种,可根据需要选择切割槽的长短(多为2cm,也有可调节1cm/2cm的),以及针的直径(将影响标本的直径),成人多选用16G。
(三)B超定位
是成功完成肾穿刺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标本的质量。常规选择右肾下极(右肾因有肝脏故位置相对偏下,穿刺容易)做为穿刺点。采用“十字”定位法,首先纵切,寻找肾脏下极,然后探头向左侧旋转90°,改成横切,确定位置的高低和是否偏左或偏右,并嘱患者适当吸气,以下极偏外为最佳穿刺点。穿刺者(尤其是B超引导时)要与B超医师共同定位,还要注意探头的角度(即穿刺方向)、皮肤到包膜的深度(实际进针深度=B超探测深度×1.3~1.4)、患者的呼吸深度。如果特殊情况下,不具备B超的条件,也可采用经验定位,也是采用“十字”法,即脊柱旁开6.7~7.5cm(根据胖瘦情况)划一竖线,右肋下1指(1.5cm~2.5cm)沿肋骨走行划一斜线,其交叉点即为(见图3-1)。
图3-1 肾脏穿刺点的B超定位方法
(四)穿刺方法
B超导向法可直接在穿刺架上操作,沿引导线进针,并可直观进针的情况,快速而简洁。B超引导法(包括经验定位法)则主张先用腰穿针探测,有经验者也可直接用肾穿针。病人取俯卧位,腹部垫一10cm高的枕头,常规消毒皮肤铺洞巾(洞要求大一点,因有探头操作),2%利多卡因局麻后,在穿刺点用尖的刀片,做一小十字切口(只要穿刺针能顺利进入不夹针即可)。持穿刺针依次进入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群、肾筋膜(此时常有落空感)、脂肪囊、肾纤维膜(肾包膜)。当针进入到肾脂肪囊后,可看到针会随着呼吸上下摆动,然后让患者适当吸气后屏气,再进针到包膜(因针的前5mm为实体,无槽),此时,针摆变大,再次让患者屏气,左手固定好针的角度,右手迅速按下弹簧键(注意!在此过程中切忌双手有上提针或下压针的动作,以免使针移动位置,造成穿刺过浅或过深)并拔出穿刺针,穿刺点用力压迫至少3分钟,以利止血。将切割下的肾脏组织,放在湿盐水纱布上交给病理医师做标本的进一步处理。此过程根据穿刺肾小球的多少和临床需要,可重复2~3次,但最多不宜超过4次,尤其是伴有高血压和血肌酐高者,以免增加出血的发生率。
(五)术后观察
肾穿刺后尽量减少搬动,并绝对卧床4~6小时,并注意观察血压、血尿和疼痛情况,如无禁忌鼓励多饮水。4小时后,如无剧烈疼痛和肉眼血尿,可在床上轻微活动(如翻身),直到24小时方可下床,但仍须节制,一周后才能恢复正常活动。术后应常规给予抗生素和止血药3天,但作者也有术后不给止血药也未增加出血比例的体会。
三、肾活检并发症
由于目前肾穿刺大都在B超导向或定位下进行,同时又基本上采用穿刺枪进行穿刺,使得肾穿刺的成功率至少达到95%以上,而并发症下降到10%左右,主要为肉眼血尿和肾周血肿。
(一)血尿
1.镜下血尿
几乎占100%。目前并不被认为是术后并发症而是术后组织创伤的正常反应,通常在1~3天内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其鉴别主要视尿中红细胞总数及变形比例与术前相比,肾穿刺造成的血尿其红细胞形态为均一型。
2.肉眼血尿
依穿刺方法不同发生率也不一样,一般在5%左右。往往与穿刺过深进入肾髓质有关。80%在3天内消失,早期除要延长卧床时间外,还要多饮水、服用碳酸氢钠,如效果差或伴有血块,可给予垂体后叶素持续静点。最后仍无效时,可给予包括栓塞止血、部分肾切除等外科治疗。
(二)肾周围血肿
发生率很高,术后经CT或MRI证实可达48%~85%。因有肾包膜的缓冲,故出血量一般不会太大。较大血肿的原因可能与术前血压控制不良、使用抗凝剂(如肝素、潘生丁、阿司匹林等)、术后未严格卧床(如下床大小便)有关。
1.无症状小血肿
占50%以上,无症状,1~2周吸收,不做处理。
2.有症状血肿
约5%,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剧烈的腹痛或腰痛,发生在术后4~6小时以内,但延迟者也偶有发生,多在4周~12周左右才能完全吸收。发生血肿后,要严格卧床休息,除对症处理外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适当给予止血药和抗生素。若出现血压下降,可给予输血,如再无效,则需手术止血。
(三)动-静脉瘘
有报导肾穿刺后做常规肾动脉造影其发生率为15~19%。原因为术前存在高血压、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及肾血管病变。
1.无临床症状者,占绝大多数,未引起更多的注意,无需治疗。
2.有症状者占0.5%,主要表现为肾区的血管杂音、严重的血尿、肾周血肿、顽固性高血压和心衰。95%的动-静脉瘘在3~30个月内自行闭合。治疗可采用自身血块、明胶海绵做血管栓塞。
(四)其它
已经非常少见。如误穿其它脏器、感染等。如患者不配合,也可能导致穿刺失败。极少情况下,还可能使穿出的标本没有肾小球或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的肾小球数量,而影响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