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怎样才能做好病理诊断
一、良好的穿刺病理标本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符合临床要求的标本是做好病理诊断的开始,其中肾小球的数量最重要,其次是部位(如FSGS多在皮髓交界区开始)。所以穿刺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病理标本的质量。
二、过硬的制片技术
肾脏病理的制片技术不同于普通病理,拥有技术过硬的技术员是开展肾脏病理的重要保证。因光镜是诊断的基础,所以对光镜的制片技术要求甚高。首先切片要薄(2~3μm)、展片要平,太薄不易着色,太厚细胞重叠不宜观察,其次要有多种常规染色,必要时要有特殊染色。常规染色包括HE、PASM、Masson、PAS,特殊染色因病而宜,如刚果红染色、苏丹Ⅲ染色。
三、仔细地观察
首先用低倍镜浏览全片,确定肾小球数量,大概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然后换用高倍镜再仔细观察病变部位的细微变化,确定是局灶/弥漫,还是节段/球性病变;再结合各种染色,确定是增生性/非增生性病变,定论前还要结合临床的其他实验室检查。
四、三镜互补的原则
三镜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如荧光不能反映病理变化的程度,光镜不能不能反映是哪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强度,而该二者又都不能反映肾小球的超微结构,如足突融合。因为荧光出片最早,操作简单,而且根据荧光的强度、Ig的种类、沉积的部位,对诊断有一个引导作用。光镜是诊断的依据,各种形态变化都来自于光镜。电镜并非所有病例都需要,但至少可以验证荧光和光镜的改变,但电镜更重要的作用是对遗传性疾病(如薄基底膜肾病、遗传性肾炎)、基底膜病变(如基底膜增厚、足突融合)、代谢性疾病(淀粉样变)的诊断和鉴别。
五、临床与病理相结合
临床与病理必须要有机地结合,病理离开临床仅仅是一个形态学改变,而临床离开病理也就不能展示形态学的改变。如IgA在系膜区沉积,病理只能诊断IgA肾病,但是由于何种原因引起,就必须从临床上去寻找病因的线索,如过敏性紫癜、肝硬化等。
尽管病理诊断一直被认为是结论性诊断,常作为诊断的金标准(Gold standard),但在这样的论断下,病理诊断的作用和准确性就会被无限夸大。实际上病理与其他医学检查技术一样,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原因主要为①疾病本身难以确诊;②送检标本或切片质量不高;③病理诊断的设备、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④诊断者的自身水平。因此病理诊断要力求客观,注意留有余地。病理诊断结论固然以确诊性诊断为主,但必须符合实际,除确诊性诊断外,病理诊断也常采用其他方式,如保留性诊断(考虑为疾病)、符合性诊断(结合临床符合疾病)、提示性诊断(可疑为疾病或不除外疾病)、描述性诊断等,实在难以作出结论时就采用无法诊断方式。总之,要坚持客观性,切忌盲目主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