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肾前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肾脏低灌注引起,因肾脏的组织和形态均没有变化,故也称功能性肾衰。在肾脏灌注改善后,肾功能会迅速恢复正常。开始在皮质(肾前性ARF),以后影响到髓质(中间综合征),如果此时病变继续进展,则造成髓质缺血,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从上述来看,肾前性因素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主要原因,可以看成是一个疾病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两者的性质不同,决定了治疗和预后,因此鉴别至关重要(见图14-3、表14-3、表14-4)。
表14-3 不同解剖部位低灌注时的临床表现
表14-4 肾前性肾衰与肾小管坏死的鉴别
摘自:王海燕主编肾衰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第1版
一、血容量不足
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血容量不足,致使肾脏血流灌注减少,造成肾脏皮质的低灌注,结果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患者常有前述的肾前性肾衰的特点以及原发病的表现。临床常见的病因有:各种原因的大出血(消化道、呼吸道、外伤、手术)、体液丢失(腹泻、呕吐、脱水)、不合理应用利尿剂、肾病综合征时的高度浮肿(虽高度浮肿,但血容量是低的)。
二、心输出量减少
由于严重的心脏病变,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使心输出量减少,肾供血减少或血流缓慢,肾脏灌注减少。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炎、严重心律失常。
三、血管阻力异常
由于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失调,造成血管舒张为主,血压下降,导致肾脏灌注不足。常见于降压药的过度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前列腺素合成药(消炎痛)。
肾前性肾衰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有血容量下降的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尿常规和血肌酐、尿素氮的改变有重要参考价值。尿常规除比重高外几乎正常,无血尿和蛋白尿,一旦尿中出现少量蛋白和红细胞、白细胞,要警惕已经发生肾实质的改变。尿素氮与肌酐的比值在肾前性时增大,根据笔者有限的经验,此时应注意的是比值的变化和肌酐的绝对值,在补足血容量的前提下,尿素氮会很快下降,如果其比值逐渐缩小,肌酐逐渐增高,尤其是肌酐>265μmol/L~354μmol/L,或Ccr<40ml/min时,要高度怀疑已经发生了急性肾小管坏死。
图14-3 肾前性肾衰病因及病变发展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