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不同的精神疾病中,不同的致病因素起的作用大小不同。精神障碍与遗传因素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精神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焦点。国外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比一般人高10~15倍。

第三节 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引起精神疾病的原因有很多,但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少数遗传性疾病(如Down综合征)等精神障碍病因较为确定外,绝大多数精神障碍,包括常见的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疾病的病因至今仍不明了,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生物学因素(内在因素)是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外在因素)则是致病的条件,它们在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不同的精神疾病中,不同的致病因素起的作用大小不同。而且,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因素

精神障碍与遗传因素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精神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焦点。已有资料显示,许多精神障碍患者家族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较一般人要高,且与患者的血缘关系愈近,发病率愈高。国外报道(1946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比一般人高10~15倍。当父母双方均为精神障碍时,其子女的预期发病率为38.7%~68.1%,比一般人高80~100倍。另外,许多报道均提示单卵孪生的同患率远较双卵孪生子女更高。

(二)器质性因素

器质性因素包括大脑及躯体发生的各种感染、中毒、颅脑损伤、内分泌紊乱、代谢及营养障碍、脑肿瘤、退行性疾病等因素,直接或间接使大脑的功能紊乱而引发各种精神障碍。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肾性脑病等均可导致精神障碍。

(三)体质因素与个性心理特征

体质包括体型、体力、营养状况、健康水平、对疾病的抵抗力、损伤后的恢复力、精力、耐力等,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发育过程中内外环境相互结合形成的整个机体机能状态。体质因素与个性心理特征与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重视,认为不同的体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人易患某一类型的精神障碍。

(1)体型学说认为:躁郁症多见于矮胖型,精神分裂症多见于瘦长型,癫痫多见于正力型。

(2)病前个性心理特征学说则认为:内向性格的人易患精神分裂症,外向性格的人则易患躁狂抑郁症。

链接

性格特征与精神障碍

(1)34%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具有分裂性性格:敏感、多疑、孤僻、不善交往、好幻想、做白日梦、情感冷漠,对于他人的表扬和批评无动于衷等。

(2)强迫症的患者病前具有典型的强迫性格:过分小心谨慎、追求完美、刻板固执、过分迂腐、经常不合情理地坚持他人必须严格执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办事、过分整洁等。

(四)其他生物学因素

有些精神疾病与性别、年龄有密切关系。如躁狂抑郁症、恐惧症、酒瘾等多见于男性;抑郁症、焦虑症等多见于女性。不同的年龄可发生不同的精神障碍,如儿童期易出现孤独症、多动症等;青春期易出现神经衰弱、强迫症、癔症、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中年期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妄想等;老年期易出现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此外,应用某些精神活性物质,如吗啡、海洛因等,以及接触有毒物质如一氧化碳、农药等,均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意识和精神障碍。

二、心理学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未能解决的心理冲突,可引起不正当的心理防卫机制,使情绪等心理活动异常,进而影响躯体的健康。一些引起情感波动和紧张焦虑的生活事件(如中大奖、失恋、失业、被盗、丧偶等)和自然灾害(如火灾、车祸、地震、水灾、战争等)均容易引起短暂或持久的精神障碍。

三、社会因素

可影响异常精神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如大气污染、噪音、社会巨大变动、紧张的人际关系等;文化因素:如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社会各阶层特征: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