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精神障碍症状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因此,学习正确辨别精神障碍的症状,是做好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病理性幻觉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因而患者常常坚信不疑,并对幻觉作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

第一节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精神障碍是以精神活动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常见疾病,其异常的精神活动可通过各种外显行为如交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表现出来,称为精神障碍症状。研究精神障碍症状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一、精神障碍症状的特点

由于目前对精神障碍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够明确,也没有可靠的实验室指标帮助作出临床诊断,精神障碍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的特点进行诊断与分类的。因此,学习正确辨别精神障碍的症状,是做好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一般可通过交谈、观察两种方法来检查和确定一个人是否存在精神症状,并根据其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判断是否属于精神障碍。

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否属于病态,一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①纵向比较,即与患者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②横向比较,即与有着相同文化背景同一群体中的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精神障碍症状不同于躯体症状和体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症状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

(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思想转移使其消失。

(3)症状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明显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符。

(4)症状的出现多伴随痛苦体验。

(5)症状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社会的功能。

链接

精神障碍症状的本质

精神障碍症状是大脑功能障碍时表现出的异常的精神活动,其发生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与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大致包括四种情况:

一是大脑结构的病变所致:如脑血管病变导致的多发梗死性痴呆症。

二是大脑功能障碍导致精神异常:如癫痫发作,可以有明显的脑电波改变。

三是大脑代谢或生化病变所致的精神症状:如生化代谢病变(为缺少某种酶)所致的精神发育不全。

四是很多病因或发病机制未明的所谓功能性精神病的症状。

二、常见精神障碍症状

(一)感、知觉障碍

1.感觉障碍

感觉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物体的颜色、大小、重量和躯体的冷热感、麻木感、针刺感等。常见的感觉障碍有以下几种:

(1)感觉过敏:指患者的感觉阈值下降,对一般刺激强度的感受性增高,难以忍受。如耳边轻语便觉得震耳欲聋,在日常灯光下感觉特别刺眼,轻触皮肤便感到疼痛难忍等,感觉过敏多见于神经症、癔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2)感觉减退:指患者一般强度的刺激感降低,感觉阈值增高。例如对强烈的声音、疼痛或难以忍受的气味,患者只有轻微的感觉;严重时对外界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称感觉消失。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癔症、某些意识障碍及催眠状态等。感觉减退亦见于紧张或激情状态,如夜间在荒原行走时因过于紧张而不知自己脚被划破。

(3)感觉倒错:是患者对外界刺激可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的异常感觉。例如,某患者在冬天感到冰凉的自来水烫的厉害,用棉球轻触皮肤时患者产生麻木或疼痛感受,多见于癔症。

(4)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适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如麻木、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部位难以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

2.知觉障碍

知觉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印象在头脑中的反映,此时感知到的不只是单一的某方面,而是整体的印象或其他更复杂的情景。

链接

知觉的两个特性

(1)整体性:即客观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发生变化,不影响对整体的认知,很容易识别出来。

(2)恒常性:即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知觉与过去的经验有关。

常见的知觉障碍有以下几种:

(1)错觉: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其整体属性的错误感知。按感觉器官的不同可将错觉分为错听、错视、错味、错触及内感觉性错误。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等心态下可产生错觉,如“草木皆兵”、“杯弓蛇影”,但经验证后可纠正和清除。病理性错觉多见于感染、中毒等因素导致意识障碍,也见于功能性精神病。如某酒精中毒者,出现谵妄时,把护士推进病房的治疗车看成是一辆坦克向他压过来,为此对护士产生敌意并对护士进行攻击。

(2)幻觉:是指在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体验。是知觉障碍中一个重要且常见的精神症状。临床上一般按感觉器官不同将幻觉划分为:幻视、幻听、幻嗅、幻味、幻触、内脏幻觉等。生理情况下如半睡半醒状态,以及长期感觉剥夺或过分期待某种现象时可以出现幻觉。病理性幻觉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

①幻听:在幻觉中最常见。患者可比较清晰听见实际不存在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声音,如讲话声、物体的响声、鸟鸣等。例如:某精神分裂症患者,吃饭时突然大叫:“我听见屋顶上有人在说话,说在我的饭里面加了毒药进去,要把我毒死,我不吃饭了。”

②幻视:患者可看见一些不存在的景象或事物,如人、动物、鲜花等,内容丰富多彩,形象清晰,常有恐怖性质。例如:一位患者每天在傍晚时,都能看到病房窗外站着一位小仙女,仙女的衣裙、花样皆清晰可见。

③幻嗅:患者可嗅到一些难闻的气味,如血腥味、臭味或化学药品味,往往伴有其他幻觉和妄想,尤其是被害妄想。患者会有掩鼻动作或者拒食。例如:某精神分裂症患者,整天躲在门后并用毛巾捂住鼻子,问其原因,患者神情紧张地说:“空气中有毒气,房间里也有。”说完又捂紧鼻子。

④幻味:患者可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或奇怪的味道,如苦味、药味等,因而拒绝进食,常继发被害妄想。例如:某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三天,吃饭时总是只吃几口,就将饭菜倒掉,呆坐一旁,经医师反复询问,回答说:“每天我吃饭时,吃了几口,就感到饭中有农药味,不敢吃了。”医师即陪同患者吃同一碗饭,但患者仍吃出了农药味道。

⑤幻触:患者感到皮肤表面有特殊的感觉,如蚁走、针刺、触电、麻木等,也可有性接触感。例如:某精神分裂症患者,近四个月来总是戴着塑料安全帽,且近一个多月吃饭、睡觉时都不肯取下,又在自己的睡房和床旁拉上了几根铁丝网。来医院检查时,患者解释说总是感受到有一束很强的“电磁流”在照射他的头部和下身,使他头部麻木,下身刺痛,非常难受,这束电磁流是他家对门楼上的天线发射过来的,他戴安全帽,拉上铁丝网就是为了绝缘保护。

⑥内脏性幻觉:患者感觉内脏器官的明显异常,且能清晰描述其性质和部位。如感到某种牵拉、撕扯、虫爬等特殊感觉。例如:某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次告诉护士“我的肺正在一块一块的烂掉,我现在不敢咳嗽,怕把肺咳出来,请你立即帮我把肺修理好”。

链接

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的区别

真性幻觉: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患者常叙述这是他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的。因而患者常常坚信不疑,并对幻觉作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

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如听到肚子里有说话的声音,可以不用自己的眼睛就能看见头脑里有一个人像。虽然幻觉的形象与一般知觉不同,但是患者却往往非常肯定地认为他的确是听到或看到了,因而对此坚信不疑。

(3)感知综合障碍: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感知并无障碍,但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出现错误的感知。常见的感知综合障碍有:①空间感知综合征;②时间感知综合征;③运动感知综合征;④自身体型感知综合征。如患者感到自己的个别器官发生了明显改变———感到自己鼻子变得又长又大,就属于自身体型感知综合征。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如中毒、颅内感染、癫痫等,也见于精神分裂症等。

(二)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高形式。由感觉和知觉所获得的材料,经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而形成概念,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这个过程称为思维。思维是通过言语和文字表达的,没有语言这个工具,思维是不可能发生与存在的。

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思维形式障碍、逻辑结构障碍与思维内容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思维联想的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与周围现实相关而不荒谬,但内容肤浅,给人以信口开河之感。患者表现为健谈,语量增多,语流变快,内容丰富。话题常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转变(也称随境转移),也可有按词汇的音韵进行联想(也称音联)或以句子的意义进行联想(也称意联),而使一个话题未完又转入另一话题。患者自觉脑子特别灵活,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多见于躁狂症。

链接

正常思维的特征

正常情况下的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具体性:产生于感觉和知觉,具有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具体内容。

(2)目的性:思维指向一定的目的,解决某一问题。

(3)实践性:能通过客观实践予以检验或验证。

(4)实际性:具有实际的效用和可实行的可能性。

(5)逻辑性:思维过程符合逻辑规律,有一定的道理。

(2)思维迟缓:思维联想受到抑制,联想速度缓慢、数量减少和困难。患者表现为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低下,反应迟钝。患者自觉思考问题感到吃力,“脑子不灵了,反应不过来”,但患者智力与判断理解能力正常,多见于抑郁症。

(3)思维贫乏:思维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体验到头脑空洞无物,没有多少活动着的完整概念,没什么东西可想。常自述“脑子空空,没什么可想,没什么可说”。表现为沉默少语,谈话言语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简单问答,类似电报式语言。多见于慢性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

(4)病理性赘述:思维联想过程停滞不前,迂回曲折,枝节繁杂,拘泥于细节,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描述,无法简洁扼要,特点是“拖泥带水”,常伴行为也拘泥于细节。多见于癫痫、老年痴呆等。

(5)重复语言与刻板语言:思维联想在原地徘徊,踏步不前。如果语言的重复持续较长时间,同一语言反反复复,便成为刻板语言。此时脑中保留的概念甚少,转换困难,多见于器质性脑损害所致的精神障碍。

(6)思维中断:也称思维阻滞,指在意识清晰且无外界干扰时,患者体验到思考问题过程中思维突然中断。患者表现为说话突然中断,停顿片刻,再开口时已经不是原先的内容。若患者感觉其思想被某种外力夺走则为思维被夺。此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7)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表现为患者东拉西扯,谈了半天,听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强迫思维:又称强迫观念,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患者可表现为某一种想法、某些事件的回忆、计数,追究某些毫无意义的荒谬问题。强迫思维常伴有强迫动作。如患者接受别人的还款后,总觉得少了,因此,一遍遍的反复点算。多见于强迫性神经症,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9)思维插入:又称思维被强加,指患者感到有某种思想不是自己的,不受他的意志所支配,是别人强行塞入其脑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思维逻辑结构障碍

思维逻辑结构障碍即概念的运用、判断和推理方向的逻辑紊乱。表现为失去每种概念的界限,或混淆了概念的具体含义与抽象含义,或在语言表达中出现语法结构的紊乱。

(1)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如某患者走路一定要走左边,声称自己是“左派”。此处即混淆了“左边”的具体概念与“左派”的抽象概念。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语词新作:指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拼凑。患者自创符号、图形、文字、语言来表达一种离奇的概念,如“%”代表离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3)破裂性思维: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句与句之间无联系,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如“天上下着雨,很多人在唱歌,少林寺有和尚,黄山建索道……”。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4)逻辑倒错性思维:主要特点为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如一个患者说:“前面在修路,我们只有死路一条,在这里等死。”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狂。

3.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是最常见的精神病症状之一,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按其起源与其心理活动的关系可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继发性妄想是发生在其病理心理基础上的妄想,或在某些妄想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妄想。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1)被害妄想:为最常见的妄想之一。患者坚信周围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谋害、破坏。如在饭菜、饮水中投毒,跟踪监视等,在此妄想的支配下患者可出现拒食、控告、逃跑、伤人等行为。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2)关系妄想:又称牵连观念,是指患者将周围环境中一些实际上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如某精神分裂症患者坚信别人咳嗽、吐痰、关门、谈笑,以及广播、报纸上的文章都是别有用心地针对他做的,或在“暗示”、“影射”他。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影响妄想:患者认为自己的精神活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均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或认为有外力刺激自己的躯体,产生了种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认为自己的内脏活动,诸如消化、血压、睡眠等也都是受着外力的操纵和控制。如患者觉得自己的大脑已被某种仪器(如电子计算机、脑电波等)控制,自己是机器人。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链接

妄想的特征

妄想具有下列特征:

(1)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疑。

(2)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有关。

(3)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

(4)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4)夸大妄想:患者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名人的后代,财产不计其数,航天飞机、航空母舰都是他发明的。多发生在情绪高涨的背景上,内容常因时间、环境、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经历而有很大的不同。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麻痹性痴呆患者。

(5)罪恶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罪行,以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人民惩罚,以致坐以待毙,或拒食自杀。患者要求劳动改造或请罪以赎其罪。常见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6)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是不治之症,通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检验,都不能纠正患者的这种病态信念。如患者认为自己“肺里面长了肿瘤”、“脑子空了”。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老年期抑郁症和脑器质性精神病。

(7)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并采取相应措施去追求对方,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反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仍旧纠缠不休。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8)嫉妒妄想:患者坚信爱人对自己不忠实另有外遇,从而对爱人的行为加以检查和跟踪。见于精神分裂、反应性精神病及偏执性精神病等。男患者的嫉妒妄想也可见于慢性酒精中毒伴有性功能减退者。

(9)被洞悉感:又称内心被揭露,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见于精神分裂症。

4.超价观念

超价观念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根据。此种观念片面而偏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明显地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心理活动,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没有逻辑推理错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例如患者坚信已故亲人并未死去的观念。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

(三)记忆障碍

记忆是既往事物经验在头脑中的重现,是一种在感觉、知觉和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活动。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及回忆四个基本过程。识记是事物或经验在脑子里留下痕迹的过程,是反复感知的过程;保持是使这些痕迹免于消失的过程;再认是现实刺激与以往痕迹的联系过程;回忆是痕迹的重新活跃或复现。记忆障碍可以发生在这四个过程的任何一个部分,但大多情况下都同时受损。常见的记忆障碍有:

(1)记忆增强:指病态的记忆增强,表现为对病前不能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多见躁狂症和偏执状态的患者。

(2)记忆减退:是指记忆的四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突出的是认知障碍,表现为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如记不住刚说过的话、刚见过面的人、回忆不起自己的个人简历等。见于痴呆、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正常老年人。

(3)遗忘:指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回忆以往的经历。一段时间内全部经历的完全丧失称为完全性遗忘,部分丧失称为部分性遗忘。根据遗忘所涉及的时间阶段,将遗忘分为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和心因性遗忘(见表2-1)。

表2-1 临床常见的遗忘症的分类及特点

img1

(4)错构症: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实际经历过的事物,在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有回忆的错误,张冠李戴,并坚信不疑。多见于老年性、动脉硬化性、脑外伤性痴呆和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5)虚构症:是指由于遗忘,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填补自身经历的记忆缺损。患者表现为对生活中的经历,片刻即忘,连虚构的情节也不能在记忆中保持,以致每次重述时都有变化,且易受暗示的影响。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和颅脑外伤后所致精神障碍。

(四)智能障碍

智能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精神活动的功能,反映个体在认识活动方面的差异,是对既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应用,用以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智能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计算能力等。它涉及感知、记忆、注意和思维等一系列认知过程。在精神医学界,一般应用“智力”来替代智能。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可以从解决实际问题中反映出来,临床上常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与操作来了解患者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计算能力、记忆力等。此外,还可通过心理学评估的方法测量出智商(IQ),对智能进行定量评价。

链接

智力测验与智商

人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在各种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视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等为一般能力,在某些特定专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等为特殊能力。智力测验是评估一般能力水平的一种心理测验,当前国内外最常用韦氏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WIS),分别有韦氏成人、儿童、学龄前儿童智力表。

智商(intelligent quotient,IQ)是表示智力发展水平的指标。计算智商有两种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比率智商由美国斯坦福大学L.M.Terman于1916年修订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时提出。比率智商为心理年龄(mental age, MA)除以生理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所得到的商数。计算公式:IQ=MA/ CA×100。其中,心理年龄是在智力测验中所反应出来的年龄,生理年龄指实际年龄。例如:一位5岁儿童通过了智力测验6岁组的测验题目(心理年龄6岁)智商为120。离差智商根据个体在智力测验中所得的分数与同龄正常人群的平均分数做比较后得出,由美国心理学家D.Wechsler提出。人群中各年龄组的智力测验得分呈正态分布,各年龄组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常模。离差智商计算公式:IQ=100+15(X-X)/SD。其中X为某个体智力测验得分,X为同龄组常模平均数,SD为同龄组常模标准差。例如,某儿童8岁,韦氏智力测验得分80(X=80),8岁组常模平均数76(X=76),标准差4(SD=4),则这位儿童的智商是IQ= 100+15(80-76)/4=115。

1.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先天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如遗传、感染、中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引起大脑的发育不良或受到阻碍,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能发育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

2.痴呆

痴呆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全面受损的综合征,不伴意识障碍,多由脑器质性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脑炎、脑外伤、脑肿瘤等)引起。患者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记忆、计算能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不能生活自理,伴有行为精神症状。病变多为进行性的,常不易恢复或不能完全恢复。可分为全面性痴呆、部分性痴呆和假性痴呆。

(1)全面性痴呆:表现为大脑弥散性器质性损害,涉及到智能活动的各方面,故影响患者的全部精神活动,常出现人格的改变,定向力障碍及自知力缺乏。见于阿尔茨海默病和麻痹性痴呆等。

(2)部分性痴呆:大脑的局限区域受到损害,例如大脑血管周围的组织受到侵犯,患者只出现部分的智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分析综合能力困难等,但人格保持良好,有自知力,定向力完整。见于脑外伤后及血管性痴呆的早期。

(3)假性痴呆:是一种功能性的、可逆的、暂时的类痴呆状态,常发生于强烈的精神创伤后,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称之为假性痴呆。常见的临床类型有:①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语言行为特征。咿呀学语,吸吮手指,见人都叫叔叔、阿姨,进食、大小便要人照料;②刚塞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③抑郁性假性痴呆:严重抑郁症患者在精神运动性抑郁的情况下,出现认知能力的降低,表现为痴呆早期的症状。

(五)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障碍的认识和判断力。自知力障碍是精神障碍患者特有的表现。在精神分裂症中,患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障碍,他们不认为自己有病,更不承认有精神病,因而拒绝治疗。

自知力的评定仅限于能够认识自己有精神障碍,能够认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中哪些是异常的表现,不要求患者对病因有认识,更不要求他能与医生的观点吻合。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病情变化、好转或疾病痊愈的重要指标。

(六)情感和情绪障碍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接触客观事物时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在心理学上,往往把较高级的、社会性的、与行为的社会评价相关的情绪称为情感,如荣誉感、道德感、审美感等;而把较低级的、生物性的、与满足欲望直接相关的体验叫情绪,如喜、怒、哀、乐、悲、恐、惊。精神科常见的情感、情绪障碍有:

链接

正常情绪的主要特征

(1)情绪的倾向性:指一个人的情绪指向了什么,由什么引起的。

(2)情绪的稳定性:指情绪活动的稳定程度。

(3)情绪的深刻性:指情绪活动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普通性和深入的程度。

(4)情绪的效能性:指情绪鼓舞人们行为的作用。

(1)情感高涨:情感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自我感觉良好,有与环境不相符的过分的愉快。表情丰富,语音高昂,眉飞色舞,喜笑颜开,带有明显的夸大色彩,有一定的感染力。多见于躁狂症患者。

(2)情感低落:以持续的(历时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与所处境遇不相称的情绪低落为特征。患者表情忧愁、唉声叹气、心境苦闷,觉得自己前途灰暗,严重时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观念及企图。常伴有思维迟钝、少言、动作减少及某些生理功能的抑制。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之一。

(3)焦虑: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患者体验到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常表现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至于搓手顿足,惶惶不可终日,常伴有心悸、出汗、呼吸困难、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及运动性不安。常见于焦虑性神经症,恐惧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碍。

(4)恐惧:指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无法自控的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感到紧张与害怕的情感体验,患者表现为紧张、害怕,常伴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出汗、气急等。多见于恐怖性神经症。

链接

恐怖性神经症的特点

(1)对一定的、容易识别的、目前并无危险的情境或物体感到恐怖。

(2)恐怖对象是存在于个体之外的,不是对自身的恐怖。

(3)患者自觉痛苦,并出现对恐怖情境的回避,以致影响社会功能。

(5)易激惹:表现为极易因小事而引发较强烈的情感反应,主要为易怒、易悲、易喜等,耐受性降低,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暂。常见于癔症、躁狂症、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

(6)情感不稳:主要是情感的变化大、从一个极端波动至另一个极端,显得哭笑无常、喜怒莫测,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常夹杂一些古怪动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

(7)情感淡漠:指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身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如此。患者表现对周围事物不关心,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对亲人的情感冷淡,即使目睹惊险、悲惨、欢乐事件亦无动于衷,缺乏相应的情感对应。见于慢性精神分裂症。

(8)情感倒错:指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协调。如听到令人高兴的事时,反而表现伤感;听到伤感的事时,却表现出愉快表情。见于精神分裂症。

(9)情感幼稚:指成人的情感反应如同小孩,变得幼稚缺乏理性控制,反应迅速而强烈,没有节制和遮掩。见于癔症或痴呆患者。

(10)欣快:是一种高度自我满足的情感表现。患者有智力障碍,不可交流,找不出令人高兴的原因。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七)意志障碍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及行为紧密相连而又相互影响。认识过程是意志的基础,而人的情感活动则可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在意志活动过程中,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称做意志行为。意志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指向性及目的性;②自觉性及坚强性;③果断性及自制性。

链接

精神分裂症病案举例

李某,男,36岁,患精神分裂症,与一位新入院患轻度躁狂的张某住同病室,医生查房时张某多次抱怨:与李某难以相处,“无论怎么对他好,他都没反应”。但张某还是一如既往地将家人带来的水果、点心分给李某吃。住院6周后,张某产生了重度抑郁,伴强烈的自杀观念。某日,李某亲眼见张某往暖气管上系带自缢,却无动于衷,慢慢走出房间,见另一病友毫无表情地说了一句:“那边上吊了”。该病友赶紧呼救,将张某放下......避免了一场悲剧产生。

临床上常见的意志障碍有:

(1)意志增强:指意志活动增多。在病态情感或妄想的支配下,患者可以持续坚持某些行为,表现出极大的顽固性。例如,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始终认为有人在饭菜、饮水里下毒以谋杀他,虽然病友和医务人员与其共同进餐,也不敢食用;在夸大妄想的支配下,患者日以继夜地从事原子弹的发明创造等。

(2)意志减弱:指意志活动减少。患者表现出动机不足,缺乏积极主动性及进取心,对周围一切事物无兴趣,不愿参加外界活动,个人生活懒散,工作学习感到非常吃力。常见于抑郁症及慢性精神分裂症。

(3)意志缺乏:指缺乏意志活动。患者表现对任何活动缺乏动机、要求,行为孤僻、退缩,处处需要别人督促和管理,对生活没有激情,对工作、学习缺乏责任心,甚至日常生活也不愿打理。常伴有情感淡漠,思维贫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八)行为障碍

行为是指有动机、有目的的复杂随意运动。行为障碍又称为精神运动性障碍。常见的行为障碍有:

1.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兴奋是指患者整个精神活动增强,以情感高涨最突出,并且以此为主导而影响和支配其他方面的精神活动。但由于疾病的不同可有不同的表现。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言语、动作增多与思维、情感活动的增多相一致,其精神活动与环境是协调一致、有关系的,行为活动增多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多见于躁狂症。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言语和动作增多与思维、情感活动不相协调,动作杂乱,其精神活动与外界环境之间毫无关系、不协调、不配合,行为活动无动机、无目的、难以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2.精神运动性抑制

精神运动性抑制指整个精神活动降低。患者言语、动作减少,思维迟钝,对工作、学习、生活仍保留责任心与义务感,但感到力不从心。

(1)木僵: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患者不言、不语、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一般认为要达24小时以上才定为木僵。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根据其意识状态及临床表现的不同,临床将木僵分为紧张性木僵、心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器质性木僵,其鉴别见表2-2。

表2-2 木僵的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img2

(2)蜡样屈曲:是在木僵的基础上出现的,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不舒服的姿势,也较长时间如同泥塑蜡铸的一样维持不动。如将患者头部抬高似枕着枕头的姿势,患者也不动,可维持很长时间,称之为“空气枕头”。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3)违拗症:患者对于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而且表现抗拒及相反的行为。患者只是拒绝执行任何吩附称为被动性违拗;而做出与对方要求相反的动作则称为主动性违拗,如叫他坐下,他却站着。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4)模仿症状:患者完全不由自主地模仿他人的言语和行动。完全是一种机械式的自动性的动作,并非戏谑行为。如你叫他“睡觉去吧”,他也回答“睡觉去吧”。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重复与刻板动作:患者机械刻板地重复单一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它与强迫动作的区别是,动作本身不可理解,没有任何含义,患者不以为苦,也不想去控制它。如用手掌拍膝,直至充血还不能停止。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6)作态:患者做出古怪、愚蠢、幼稚的动作、姿势、步态与表情。见于精神分裂症。

(九)意识障碍

意识是指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及反应能力,即大脑的觉醒程度。当意识障碍时精神活动普遍抑制。

链接

意识障碍的临床特点

(1)感、知觉清晰度降低、迟钝、感觉阈值升高。

(2)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减退,出现遗忘或部分性遗忘。

(3)思维变得迟钝、不连贯。

(4)理解困难,判断能力降低。

(5)情感反应迟钝、茫然。

(6)动作行为迟钝,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

(7)出现定向障碍,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不能辨别,严重时自我定向力如姓名、年龄、职业也不能辨认。定向障碍是意识障碍的重要标志。

意识障碍包括意识水平的降低,意识内容的改变和意识范围缩小。

1.意识水平的降低

意识水平的降低即觉醒程度的降低,常以意识浑浊来描述,患者精神活动普遍受抑制。包括嗜睡、意识浑浊、昏睡、昏迷。常由全身性疾病,如感染、中毒、颅脑损伤、颅脑肿瘤、脑血管疾病、癫痫发作等引起。

(1)嗜睡:意识清晰度轻微降低。在安静环境下经常处于睡眠状态,呼喊或推动患者可清醒过来,并能进行正常的交谈,但较简单,刺激一旦消失患者又会入睡。

(2)意识浑浊:意识清晰度轻度降低,患者反应迟钝、思维缓慢,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都有困难,有周围环境定向障碍,能回答简单问题,但对复杂问题则茫然不知所措。吞咽、角膜、对光等生理性反射存在。

(3)昏睡:意识清晰度较前者更低,环境意识及自我意识均丧失,言语消失。患者对一般刺激没有反应,只有强痛刺激才引起防御性反射,如以手指压患者眶上缘内侧时,可引起面肌防御反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阳性。

(4)昏迷状态:意识完全丧失,以痛觉反应和随意运动消失为特征。对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反应,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呼吸、脉搏、血压可维持平稳。

2.意识内容的改变

意识内容的改变是在精神活动抑制的基础上,出现幻觉、妄想、烦躁、恐惧等兴奋性症状。意识内容有了变化,多为生动鲜明的情境,有的内容具有恐惧性,患者紧张焦虑、躁动不安。最多见的为谵妄状态,预后一般良好。多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急性脑病综合征。

链接

精神障碍的常见综合征

在临床上很多精神障碍的症状并不是孤立的,有不少症状内部具有一定的联系或某种意义上的关联性,常常以综合征形式表现出来。常见的精神障碍综合征有:

(1)幻觉妄想综合征:是以幻觉为主,在幻觉背景上继发妄想。幻觉多为幻听,幻嗅等,妄想多为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此综合征的主要特征是:幻觉与妄想之间密切结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器质性精神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

(2)精神自动症综合征:是在意识清晰时,以假性幻觉、强制性思维、被控制感、被揭露感及系统妄想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此综合征的典型表现是:患者感到自己的精神活动失去控制,而完全由某种外力操纵。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感染性、中毒性精神障碍。

(3)遗忘综合征: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是一种以遗忘、错构症、虚构症及定向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中毒、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等。

(4)紧张综合征:是在意识清晰状态下,以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此综合征最突出的特点是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之间可无原因地相互转换。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也可见于症状性精神病、中毒性精神病、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5)情感障碍综合征:是以情感活动的兴奋性过高(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三主症)或情感活动的兴奋性过低(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三主症)为主要障碍的综合征,常见于躁狂症和抑郁症。

3.意识范围的缩小

意识范围的缩小是以复杂精神功能的抑制和简单精神功能的保存、行为的自动化为特征。包括:

(1)朦胧状态:指患者的意识范围缩小,意识清晰度降低。表现为感知不正确,联想抑制,表情呆板或迷惘,理解判断能力缺乏,不能恰当地掌握周围情况,对环境错误定向,可因误解而出现冲动行为,历时数分钟至数日,事后多遗忘。常突然产生、突然终止,可反复发作。多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癔症。

(2)梦样状态:指在意识清晰程度降低的同时伴有梦样体验。患者完全沉湎于幻觉幻想中,进入充满幻觉妄想体验的梦幻世界,对真实环境感知不清晰,反应迟钝,定向错误。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与感染中毒性精神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