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境障碍概述

心境障碍概述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障碍。大量科研资料显示,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和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可能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在心境障碍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一节 心境障碍概述

一、概念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障碍。本病有反复发作倾向,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预后一般较好。

按照情感障碍的相应特征,把情感性精神障碍分为2大类:仅有躁狂或仅有抑郁发作者称为单相性情感障碍(躁狂症或抑郁症);既有躁狂又有抑郁发作者称为双相性情感障碍(曾称为躁郁症)。多数表现为抑郁症,少数表现为躁狂症,部分表现为双向性。

据近几年调查,我国情感障碍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一般来说,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而躁狂症的性别差别不大。情感障碍的发病年龄可以在各个阶段,以20~40岁多见,60岁以后发病者少见。约20%的患者变为慢性难治性,约15%的患者最终自杀死亡。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因错综复杂,迄今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群体和家系调查发现,心境障碍发病者亲属患本病的几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几率越高,而双相者的遗传倾向比单相抑郁更明显。

2.生物化学研究

大量科研资料显示,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和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可能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

链接

“躁狂抑郁症”的由来

公元前4世纪,Hippocrates把抑郁症描述为“厌食、沮丧、失眠、烦躁和坐立不安”,并创用了忧郁这个词,认为是黑胆汁和痰影响到脑而引起。古希腊人认为躁狂是一种疯言乱语、情绪亢奋状态。1854年法国医生Falret曾描述躁狂和抑郁可在同一个病人身上交替出现,命名为“环性精神病”,其症状为发作性,可自行缓解。188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卡尔鲍姆(Kahlbaum)提出躁狂和抑郁不是两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两个阶段,指出本病的主要特征是精神活动的完整性,同时他将慢性抑郁命名为恶劣心境,以心境高低波动为特征的障碍命名为环性心境障碍。1896年Kraepelin通过纵向研究,将躁狂和抑郁合二为一,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这一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3.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在心境障碍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严重负性生活事件往往是构成抑郁障碍的致病因素,其他一般的负性生活事件若持续存在也能诱发抑郁障碍。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为生物因素构成了发病因素或倾向,而心里社会因素往往起到触发媒介的作用。

三、临床表现特点

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抑郁症状群或躁狂症状群。

(一)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的表现多种多样,其典型症状是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三联征。

(1)情绪高涨:患者的情绪欣快且不稳定,自我感觉良好,精力非常充沛,终日喜气洋洋、谈笑风生。讲话时声音高亢、中气十足、非常自负、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做事盲目、乐观不计后果。愉悦的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相协调,言语动作常有“感染力”,常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有时不为人们视作病态。好表现自己,以色彩异常鲜艳的服饰打扮自己,喜接近异性,好指挥别人,胡乱花钱等。患者常以自我为中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部分患者表现为情绪易激惹,稍有不遂就大发雷霆,但激惹情绪往往持续时间短暂,患者又转怒为喜,若无其事。

(2)思维奔逸:患者的联想明显加快,内容丰富多变。表现为说话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若悬河、高谈阔论。常因说话过多、过快,音调过高而声音嘶哑。患者自觉脑子特别灵活、反应敏捷,写信、做文章往往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但内容肤浅不深刻。患者的注意力容易随境转移,严重时出现音联、意联。

(3)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常精力充沛,不知疲倦。与人相见如故,主动接触或打招呼,爱管闲事,好打抱不平。患者整日忙碌不停,但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一事无成。喜欢热闹场面,爱开玩笑,动作和话语多而快,社交活动增加,随处可见其身影并听见其声音。有时挥霍无度,疯狂购物,随意馈赠他人,随便请客,行动轻浮。在工作中自认为能力过人,喜欢指挥别人,挑剔他人,训斥同事。病情严重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甚至有冲动毁物的行为。

(4)思维内容障碍:患者在情绪高涨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高,如夸大自己过人的才智、能力,严重时可达到妄想的程度,出现夸大妄想。可派生出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但一般历时短暂、不系统。

(5)躯体方面:患者常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食欲和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因行为过多,体力消耗过大,忙碌不能安静等,患者体重多有减轻。但患者很少主诉身体不适,仔细检查可发现患者瞳孔轻度扩大,心率加快,且有自主神经亢进的表现。患者的自知力不同程度受到损害,很少认识到自己的病态,需要治疗。

(二)抑郁发作

临床上抑郁发作的主要特点是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

(1)情绪低落:是抑郁症最核心的症状,常有昼重夜轻的特点。患者缺乏兴趣和愉快感,终日忧心忡忡、唉声叹气,对往日的爱好和活动也缺乏热情和兴趣,回避社交、隔离自己。对工作、学习、前途丧失信心。常有自责、自罪观念,甚至认为自己丧失了工作能力、成为废人,认为自己是家人的累赘。严重时患者无快感、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常诉“活着没意思”、“心情不好”等。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激越等症状。

(2)思维缓慢:患者思维联想过程受抑制,大脑反应迟钝,自觉“脑子生锈不转了”。表现为言语减少,声音降低,语速减慢,思考问题吃力,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

(3)思维内容障碍:在情绪低落的基础上,患者通常自我评价过低,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无价值感。常常自责、自罪,出现罪恶妄想,认为自己犯了罪,如“2008年南方大雪就是我造成的”;也可在躯体不适的基础上出现疑病妄想,如“肺已烂了”、“心脏已经破了”;还可能出现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有时也可能出现幻觉。

(4)意志活动减退:患者的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为主动性活动明显减少,生活被动,不愿参加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回避社交场合,喜独处。患者沉默寡言,主观上感到精力不足、疲乏无力,完成日常小事也感到费力。行动缓慢、活动很少,卧床或闭门独居,不修边幅。严重时连基本生活也不能料理,不语、不动、不食,处于木僵状态,称为“抑郁性木僵”。严重抑郁者常出现消极自杀的念头或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

(5)躯体方面:失眠是抑郁最常见的躯体症状。多数患者出现入睡困难、早醒和夜间易醒等症状,以早醒和夜间易醒最为突出。消化系统症状也较突出,患者食欲减退,无饥饿感,体重下降。部分患者有头痛、心悸、胸闷、口干、便秘等。此外,性欲减退、阳痿、闭经也很常见。

链接

恶劣心境

恶劣心境是指以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而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受严重影响。患者抑郁常持续2年以上,其间无长时间的完全缓解,如有缓解,一般不超过2个月。此类抑郁发作与生活事件和性格都有较大关系,也有人称为“神经症性抑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它的临床特征更接近于心境障碍。因此,我国CCMD-3放弃了“抑郁性神经症”这一名称,将其从神经症中移至心境障碍中。

四、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

心境障碍的诊断要点有:

(1)躁狂症和抑郁症分别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要表现。躁狂发作时,在情感高涨的背景上,伴有思维奔逸及意志活动增多;抑郁发作时,在情感低落的背景上,伴有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少。大多数患者的思维和行为异常与高涨或低落的心境相协调。

(2)可伴有躯体不适症状。躁狂发作时常伴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抑郁发作时,常伴早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性欲减退及抑郁心境。表现为昼重夜轻的节律改变特点,有助于诊断。

(3)病程大多具有发作性特点,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4)家族史特别是一级家属有较高的同类疾病的阳性家族史,躯体、神经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

(二)治疗

1.躁狂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首选药物为碳酸锂,对躁狂急性期治疗和维持疗效及预防复发都有肯定疗效,急性期每日用量一般为600~2000mg,治疗期间的血锂浓度应维持在0.6~1.2mmol/L之间为宜,起效时间一般为7~10天。维持量一般为每日500~1500mg,维持治疗期间的血锂浓度应维持在0.4~0.8mmol/L之间为宜,需维持治疗6~12个月。血锂浓度>1.5mmol/L时会致锂盐中毒,严重者可致死,年长及体弱者治疗剂量应适当减小。锂盐疗效不佳时,可选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卡马西平对难治性躁狂和快速循环患者效果较好,但副作用明显;丙戊酸钠使用较安全,且疗效好,在国外较常用。急性躁狂发作时合并使用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氯氮平),常能迅速控制症状。

(2)电休克治疗:急性严重躁狂发作,抗精神病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时,可选用电休克治疗(详见第四章第二节)。

(3)心理治疗:主要在缓解期使用,以促使患者的自知力恢复,增加服药的依从性,预防复发。

2.抑郁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抑郁剂有:①三环类抗抑郁剂,主要包括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和多虑平等;②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SSRI)类,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③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包括苯乙肼、异丙肼、吗氯贝胺等。其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的副作用较小,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有成为治疗抑郁症首选药物的趋势。三环类在对心血管系统和抗胆碱能方面的副作用较大。

(2)电休克治疗(ECT):严重抑郁症的患者随时可能产生自杀意外,如无禁忌证,应及时采用ECT。目前使用的改良ECT(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副作用少,在国外已成为老年抑郁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是预防和控制患者自杀念头及行为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详见第四章第二节)。

(3)心理治疗:由于抑郁症患者存在病态的认知方式,也面临许多心理应激和社会问题,一定的心理治疗是必要的,但心理治疗见效慢且对发作期疗效不佳,一般适用于轻度抑郁症及抑郁症的恢复期。

(4)维持治疗:抑郁症有高达15%的患者因自杀死亡,50%~60%的单次抑郁发作的患者会出现第二次发作,因此,维持抗抑郁剂治疗是必要的。单相抑郁,急性期控制症状后维持6个月到1年以预防复发。第二次发作者原则上应以原剂量或略低于治疗剂量维持1~5年。多次复发者,应长期或终生治疗。

心境障碍的预后好于精神分裂症,部分患者可自发缓解。多数患者病后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少数成为慢性者久治不愈,社会功能不能恢复到病前水平,也有少数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发病年龄晚、有阳性家族史、治疗不充分、无社会支持者预后较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