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上述各种感染途径外,有的病原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创伤等多种途径引起感染。感染的发生、发展是机体和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错综复杂的过程。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弱、数量不多而出现的感染,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病原菌侵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感染(infection)或传染。

(一)感染的来源

1.外源性感染 感染来自于宿主体外的称外源性感染。如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

2.内源性感染 感染来自病人自身体内或体表,称为内源性感染。这类感染菌多属体内正常菌群,少数为隐伏状态的病原菌。

(二)感染方式与途径

1.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从病人或带菌者的痰液、唾液等散布到周围环境中,经呼吸道途径感染他人。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有肺结核、肺炎、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消化道感染 病人或带菌者的排泄物污染食物、水源或手;经口进入他人的消化道而引起感染。如痢疾、伤寒及甲型肝炎等疾病。

3.接触感染 梅毒、淋病、麻风病、布鲁菌病等疾病可通过人与人,或人与动物密切接触而感染。

4.创伤感染 病原菌经皮肤、黏膜的细小裂缝或破损进入机体引起感染。如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常可侵入引起化脓性感染。

5.节肢动物叮咬感染病 原菌通过吸血昆虫媒介感染。如乙型脑炎、鼠疫等疾病。除上述各种感染途径外,有的病原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创伤等多种途径引起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等。

(三)感染的类型

感染的发生、发展是机体和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错综复杂的过程。根据两者力量的对比,可出现不同的感染类型,并随着双方力量的增减,各种感染的类型又可以移行,转化或交替出现动态变化。

1.不感染 当机体具有高度免疫力或病原菌致病力很弱、数量不足、侵入部位不当时,病原菌迅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不发生感染。

2.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弱、数量不多而出现的感染,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原菌毒力强、菌量多,感染后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通常称为传染病。

临床上按病情缓急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感染。

(1)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一般数日至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体内消失。例如霍乱。

(2)慢性感染:起病缓慢,病程长,持续数月至数年。如结核。

临床上按感染部位分为局部和全身感染。

(1)局部感染: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病理改变。如疖、痈等。

(2)全身感染:病原菌或毒素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常见临床类型有以下几种。

1)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侵入血流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破伤风、白喉等。

2)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在血流中不生长繁殖,只是一时性或间断性地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到达体内适宜部位而致病。如伤寒。

3)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黏膜瘀斑、肝脾肿大等症状。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

4.带菌状态 有时病原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没有立即消失,而是在体内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称为带菌状态。该宿主称为带菌者。如伤寒病后常出现带菌者。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菌,成为重要传染源之一。因此,及时发现带菌者并对带菌者进行隔离治疗,对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除与上述病原菌和宿主两方外,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也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