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的护理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的护理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微生物感染心内膜而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伴赘生物形成。预后与治疗的早晚、抗生素对病原菌的控制能力、心脏瓣膜的损伤程度及病人抵抗力有关。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由草绿色链球菌感染最常见。告诉病人在施行拔牙、扁桃体摘除术及泌尿、消化道侵入性检查或其他外科手术治疗前应说明自己有心内膜炎史,以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第十一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的护理

(一)概要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微生物感染心内膜而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伴赘生物形成。按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心内膜炎,按微生物侵入途径可分为自体瓣膜、静脉药瘾者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而明确病原体,采用最有效的抗生素是治愈本病的最根本的因素。预后与治疗的早晚、抗生素对病原菌的控制能力、心脏瓣膜的损伤程度及病人抵抗力有关。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

病因主要是由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由草绿色链球菌感染最常见。

2.身心状况

发热最常见,常呈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不规则低热,多在37.539℃之间,也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伴有乏力、盗汗、进行性贫血、脾肿大,晚期可有杵状指(趾)。80%左右的病人可闻及心脏杂音,杂音的性质和强度在短时间内可发生变化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出现皮肤、黏膜病损,包括淤点、指(趾)甲下线状出血、Roth斑、Osler结节、janeway损害。并发症有:心力衰竭是最常见并发症、心肌脓肿、急性心肌梗死、化脓性心包炎、心肌炎;脑栓塞、肾栓塞、脾栓塞、肺栓塞;细菌性动脉瘤;转移性脓肿等。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培养加药敏试验:阳性可确定诊断,并为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

(2)血象:有进行性贫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

(3)超声心动图:心瓣膜或心内膜壁有赘生物,及固有心脏病的异常表现。

(三)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 与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心内膜炎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期发热导致机体消耗过多有关。

3.焦虑 与发热、病情反复、疗程长、出现并发症有关。

4.潜在并发症 心力衰竭、动脉栓塞等。

(四)护理措施

①病情严重时卧床休息,急性期过后,随着病情好转,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实施渐进性活动计划;②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补充消耗;③发热时应卧床休息,采取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④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注意听心脏杂音变化;⑤正确采取血培养标本。为了提供培养的阳性率,需注意在抗生素应用前,连续培养46次;每次抽血量10ml,同时作需氧及厌氧培养;培养时间要长,不少于3周;⑥使用大剂量的有效杀菌抗生素,首选青霉素,联合用药,采用静脉注射,应严格按时、按量使用,对治疗中发生的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进行处理;⑦教会病人自我检测病情,坚持抗生素治疗,减少感染的机会。

(五)健康教育

告诉病人及家属有关本病基本知识,阐明坚持足够疗程的抗生素治疗的重要意义。告诉病人在施行拔牙、扁桃体摘除术及泌尿、消化道侵入性检查或其他外科手术治疗前应说明自己有心内膜炎史,以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嘱病人平时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少去公共场所,勿挤压疖、痈等感染病灶,减少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