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小板减少属于慢性疾病吗

血小板减少属于慢性疾病吗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综合征,也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是由于外周血的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及其寿命缩短,造成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疾病。治疗原则为制止出血、减少血小板破坏及提高血小板数量。部分病人因感染等致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广泛而严重的内脏出血。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慢性病人定期门诊复查,坚持治疗,避免使用损伤血小板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吲哚美辛、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第四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护理

(一)概要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综合征,也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是由于外周血的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及其寿命缩短,造成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疾病。临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免疫因素,病人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和减少;②肝脾因素,肝、脾产生血小板特异性IgG,缩短血小板寿命;③其他,如雌激素水平增高、感染(细菌、病毒)等。

治疗原则为制止出血、减少血小板破坏及提高血小板数量。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病情急重者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必要时行脾脏切除术。急性型一般病程4~6周,约80%病例半年内自愈,少复发。约80%以上慢性型病例可反复发作。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病人起病前12周有无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史,有无使用对血小板量和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等,了解既往健康状况和家族史、个人史。

2.身心状况

(1)急性型:半数以上见于儿童,起病前1~4周常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出现畏寒、发热、全身的皮肤、黏膜出血,可有大片淤斑,甚至血肿;鼻、齿龈、口腔黏膜、结膜出血常见,常先出现于四肢。当血小板<20×109/L时,可有颅内出血、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可危及生命。病程多为自限,少数病程超过半年转为慢性。

(2)慢性型:青年女性多见。起病缓慢隐匿。出血症状较轻,表现为反复发作皮肤黏膜淤点、淤斑,伴轻度脾肿大,女性病人常以月经过多为主要表现。每次发作常持续数周或数月,可迁延多年。部分病人因感染等致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广泛而严重的内脏出血。反复发作者常有轻度脾肿大。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血小板计数减少程度不一,急性型常低于20×109/L,慢性型常为30×109/L,血小板体积偏大,功能多正常。失血多时可出现贫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

(2)骨髓象: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

(3)其他:出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增高。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

(三)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2.潜在并发症 颅内出血等。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血小板计数在(30~40)×109/L以上者,出血不重,可适当活动;血小板在(30~40)×109/L以下者,卧床休息,保持心情平静。进食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饮食。

2.病情观察

注意出血部位、范围、出血量及出血是否停止,有无内脏出血,监测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大小。

3.对症护理

皮肤出血者不可搔抓皮肤,鼻腔出血不止要用油纱条填塞。便血、呕血、阴道出血时需卧床休息,对症处理;血小板计数<20×109/L应警惕颅内出血,便秘、剧烈咳嗽会诱发颅内出血,故便秘时要用泻药或开塞露,剧咳者可用镇咳药。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出现视力模糊、头晕、头痛、呼吸急促、喷射性呕吐,甚至昏迷,提示颅内出血可能,应迅速通知医生;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遵医嘱静注或静滴脱水剂、利尿剂、止血药或浓缩血小板液。定期监测血压、白细胞计数,发现异常时报告医生。

(五)健康教育

慢性病人定期门诊复查,坚持治疗,避免使用损伤血小板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吲哚美辛、保泰松、右旋糖酐等。血小板低于50×109/L,避免强体力活动和各种外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