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菌痢病人腹痛时的处理措施是

菌痢病人腹痛时的处理措施是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慢性菌痢易使病人情绪低落,产生焦虑心理。大便培养是确诊本病的依据。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细菌性痢疾相关知识的教育,与病人充分沟通,及时给予心理支持,以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一)概要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及黏液脓血为特征。病原治疗是首要治疗措施。目前常选用喹诺酮类药物,还可选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复方新诺明等。中毒性菌痢同时迅速降温,控制惊厥,防治循环衰竭、脑水肿和呼吸衰竭等综合急救措施。慢性菌痢以病原治疗为主,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菌痢经治疗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数病人转为慢性或慢性带菌者;慢性菌痢不易根治,易反复发作;中毒性菌痢则预后差,尤其脑型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

(二)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通过病原菌污染食品、水和生活用品,经口入消化道感染。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

(4)流行特征:细菌性痢疾呈全年散发,以夏、秋两季多见。

2.身心状况

潜伏期一般为1~3天。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

(1)急性菌痢:可分为3种类型:①急性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每日排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左下腹压明显,可触及痉挛的肠索。病程约1周左右;②急性非典型: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泻次数少,每日3~5次,黏液多,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程一般为4~5天;③急性中毒型: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有严重的全身毒血症状,可迅速发生循环、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较轻。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呼吸衰竭型)、混合型。

(2)慢性菌痢: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分为3型:①急性发作型:约占5%,其主要临床表现同急性典型菌痢;②迁延型:发生率约10%,常有腹部不适或隐痛,腹胀、腹泻、黏液脓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③隐匿型:发生率约2%~3%,1年内有菌痢史,临床症状消失2个月以上,但粪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病变。

(3)心理状况:急性菌痢起病急,症状明显,中毒性痢疾症状重等,引起病人及家属的紧张和恐惧感。慢性菌痢易使病人情绪低落,产生焦虑心理。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多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

(2)粪便检查:外观多为黏液脓血便,量少,无粪质。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大便培养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3)乙状结肠镜检查:急性菌痢一般不宜采用。慢性菌痢则可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黏膜可呈颗粒状且可见息肉等增生性改变。

(三)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 与痢疾杆菌感染释放内毒素有关。

2.腹泻 与胃肠道炎症、溃疡形成导致胃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3.疼痛:腹痛 与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4.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内毒素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发热、腹泻、食欲下降导致摄入不足有关。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应给予消化道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为止。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多渣、多油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有失水现象者,可给予口服补液,或给予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注射量视失水情况而定,以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2.对症护理

(1)高热的护理:提供良好的安静的休养环境。保证有足够的热量摄入,应注意口腔卫生。对高热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观察降温效果。对高热伴频繁惊厥者可遵医嘱用亚冬眠疗法。

(2)腹泻的护理:避免诱因,注意休息。腹痛剧烈者,可予热水袋热敷,或遵医嘱使用阿托品等药物止痛。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流质或半流饮食,少量多餐。每次便后清洗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以保持肛周皮肤清洁。病人必须严格实施消化道传染病隔离,尤其是粪便、呕吐物。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药物。

(3)中毒性菌痢的护理: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专人监护,每半小时监测生命体征1次;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流量2~4L/min;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扩容、纠正酸中毒等抗休克治疗。

3.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面色、尿量变化及双侧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配合抢救治疗。

4.心理护理

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细菌性痢疾相关知识的教育,与病人充分沟通,及时给予心理支持,以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五)健康教育

①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急性菌痢有关知识教育,广泛宣传菌痢的发生及传播方式,注意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②教会病人做肛门周围皮肤护理的方法;嘱病人遵守医嘱及时、按量、按疗程坚持服药治疗,一定要在急性期彻底治愈,以防转变成慢性痢疾,影响今后的生活和工作;③病人避免进食生冷食物、暴饮暴食、过度紧张和劳累、受凉、情绪波动等诱因。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生活规律,复发时及时治疗。

(六)预防

①控制传染源:早期隔离,早治疗,彻底治疗;②切断传播途径:最重要的环节,认真贯彻执行“三管一灭”(即管好水源、食物、粪便及消灭苍蝇),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③保护易感人群:近年来主要采用口服活菌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