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病科分区及管理

传染病科分区及管理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做好传染病护理,护士必须首先掌握传染病科分区及管理,以便对传染病患者进行科学管理,患者的有序安置、人员的有序流动、对传染病患者的正确评估都是做好传染病护理的重要内容。传染病科分为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简称传染病房的“三区”。进入传染病院或综合医院传染病科工作必须熟练掌握分区情况,并严格遵守分区工作规范,防止交叉感染。不同传染病有高度选择性,应根据每个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重点询问。

三、传染病科分区及管理

要做好传染病护理,护士必须首先掌握传染病科分区及管理,以便对传染病患者进行科学管理,患者的有序安置、人员的有序流动、对传染病患者的正确评估都是做好传染病护理的重要内容。

●传染病科区域划分●

传染病科分为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简称传染病房的“三区”。进入传染病院或综合医院传染病科工作必须熟练掌握分区情况,并严格遵守分区工作规范,防止交叉感染。

(一)清洁区

凡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称为清洁区,如办公室、示教学习室、值班室、配餐室和库房、工作人员使用的厕所等,清洁区不允许患者进入。

(二)污染区

凡已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或被患者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的区域称为污染区,这些区域是患者生活的地方及被患者排泄物、用物等污染的地区。如病房、患者使用的厕所、浴室和清洁间(污物处理室)等。

作为传染病医院或感染科病房至少要设置肝炎病区、普通传染病区(呼吸道、消化道、其他传染病患者至少病室要分开)。对于特殊患者如艾滋病、霍乱、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护、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该按照病种且分区域进行安置管理。

(三)半污染区

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或被间接轻度污染的区域称为半污染区,如更衣室、治疗室、实验室、消毒室、走廊、楼梯和电梯等。

●传染病科管理基本要求●

(一)对医务人员的要求

1.对临床上诊断为传染病患者,必须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向有关部门报告。

2.在污染区工作时,应戴口罩、帽,穿工作服,并按病种穿隔离衣。穿隔离衣时,只能在规定的污染区与半污染区范围内活动。

3.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隔离技术,污染的手不能触摸非污染物。接触不同病种的传染患者前应洗手。

4.病室按相同的病种收治患者。

5.污染区的物品不能放入清洁区。对污染物品应尽快进行消毒处理。

6.医护人员不得在病房内坐、卧或进食。

7.病室更换病种收治患者时,或患者死亡后,应对病房作终末消毒处理。

(二)对其他人员的要求

1.做好入院处理工作,按规定限制携带物品。患者的食具、卫生洁具等物品为个人专用,不得与他人共用。

2.患者不得进入不同病种的病房中活动,不得进入清洁区。

3.对患者的陪客应作卫生宣传教育,必要时应穿隔离衣,作药物预防或免疫学预防。

4.向患者的陪客和家属介绍隔离制度,污染物品应经消毒处理后才能带出医院。

5.患者出院时,其用具应作消毒处理后才带出医院。

●传染病患者护理评估●

(一)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评估特点

做好护理评估是正确实施疾病护理的首要步骤,对于传染病,护士除了对患者的健康史、身体状况、心理、社会、辅助检查资料进行评估以外,还需要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评估,才能得出完整的护理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旅居地区、当地人群传染病发病情况、接触史、家庭或集体发病情况、既往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发病季节、当地气候情况、生活及卫生习惯、饮食史、饮食习惯等。不同传染病有高度选择性,应根据每个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重点询问。如乙型脑炎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重点询问蚊子叮咬、疫苗接种史、当地人群发病情况、发病时间等。甲型肝炎经饮食传播,重点询问饮食情况、接触人群的发病情况、甲肝疫苗接种史、既往甲肝史等。血吸虫病有一定的地区分布特点,重点询问疫水接触史、当地钉螺发现情况等。患过麻疹的患者一般不会第二次患病。

2.临床资料。许多传染病在发病时出现发热、皮疹,因此在对传染患者进行评估时,要重视对体温与皮疹资料的全面收集。除了收集临床症状与体征资料外,要注意心理评估,注意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所患传染病的认识程度、顾虑所造成的心理反应如何,对住院及隔离治疗的认识,患者有否被约束、孤独、被遗弃感。

3.辅助检查资料。在了解辅助检查资料时,除了常规检查如血液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血液生化、超声波、X线、内窥镜等外,应该重视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尽早明确致病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这对护理评估及正确实施护理有重要意义。

通过全面对患者的健康史、身体、心理、社会状况进行评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对患者作出正确护理评估。

(二)传染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体征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引起的,故感染性发热是传染病所共有的最常见、突出的症状。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乏力、全身不适、畏食、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中毒性脑病、呼吸循环衰竭等,有时还可导致肝肾功能的损害等。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反应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

1.发热。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特征之一,某些传染病常有独特的热型,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常见的热型有:①稽留热,24h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等;②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③间歇热,24h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又称为败血症型热;④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布氏杆菌病等;在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⑤马鞍热,发热数日,退热一日,又再发热数日,见于登革热。每一种传染病发热程度及持续时间不同,如短期高热可见于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长期高热见于伤寒、布氏杆菌病急性期;长期低热见于结核病、艾滋病等。发热同时还可有多种伴随症状,如寒颤、结膜充血、单纯性疱疹等。

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体温上升期、极期和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是指体温骤然上升至39℃以上,常伴有寒颤,见于伤寒、疟疾、登革热等。极期是指体温上升到一定高度,持续数天至数周。体温下降期是指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到正常,如伤寒等,亦可在一天之内降至正常,如间日疟等。

2.发疹。发疹(rash,eruption)包括皮疹(外疹)和黏膜疹(内疹)两大类。皮疹的形态可分为4大类: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柯萨奇及埃可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等病毒性传染病和伤寒、猩红热等;②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等病毒性传染病,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细菌病;③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④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天花、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病毒性传染病、立克次体病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等。皮疹的出现时间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水痘、风疹多发生于病程第一日,猩红热于第二日,天花于第三日,斑疹伤寒于第五日,伤寒于第六日等,虽然都有例外。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天花的皮疹多分布于面部及四肢;麻疹有黏膜疹(科普利克斑,Koplik’s spots),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等。

(三)传染病常见症状体征护理

1.发热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史。要注意出现发热的时间、热型、体温的变化、原因或诱因,发热持续的时间;有无伴随症状;热退后患者的精神状态是否好转,有无伴大汗;最近是否接触传染性疾病等。

2)身体评估。要掌握目前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有无合并惊厥;皮肤颜色、弹性,有无皮肤干燥、口唇干裂、颜面潮红、出汗;全身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皮疹、伤口;心、肺、腹部检查是否有异常征象。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应注意有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掌握血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结果尤为重要,必要时可取局部皮肤、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2)常见护理诊断。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后释放各种内、外源性致热原,或与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有关。

(3)护理措施。

1)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宜穿透气、棉质衣服,避免衣物过厚以促进散热。患者若有寒颤应保暖。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20~24℃,湿度55%~60%为宜,注意通风换气。

2)降温知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发热的相关知识,介绍降温方法和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发热的各种处理。如体温计的选择、使用及注意事项;冰袋冷敷时,如何配合观察体温的变化及局部皮肤颜色有无改变;温水擦浴时,水的温度、擦浴的方法等。

3)降温措施实施。常用物理降温,可用冷敷头部或大动脉,25%~50%乙醇、32~36℃温水擦浴等。要避免持续长时间冰敷同一部位,以防止局部冻伤。同时,要注意周围循环状态,有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禁用冷敷和酒精擦浴。全身发疹者,禁擦浴降温。物理降温效果欠佳者,可配合药物降温。退热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大汗导致虚脱。高热惊厥者,可遵医嘱采用亚冬眠疗法。用药之前应先补足血容量,用药过程中避免搬动患者,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

4)监测体温。按规定时间测量体温,观察伴随症状体征变化。同时及时正确地做好记录,掌握热度、热程与热型。

5)加强口腔、皮肤护理。高热易发生口腔炎,可予生理盐水于饭后、睡前漱口。病情重者,协助口腔护理。患者大汗后给以温水擦拭,及时更换衣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患者有舒适感,防止感染。

6)补充营养及液体。结合病情,能进食者,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流质或半流饮食,指导患者摄取足够液体,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遵医嘱予静脉输液。

(4)护理目标与评价。护理目标是通过健康指导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能配合处理发热,护理后患者体温得到控制。

护理评价指标有三点:①患者及其家属能说出发热的相关知识,正确配合降温;②体温被控制并逐渐恢复正常,伴随症状缓解,未发生惊厥等并发症,患者感觉舒适;③感染渐被控制。

2.发疹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史。要掌握皮疹出现的原因、诱因。皮疹出现的时间、形态、种类、出疹的顺序、分布部位、持续时间,局部皮疹有无疼痛、瘙痒感,有无伴随发热等症状;出疹后患者自觉症状是否加重。患者是否有同类患者接触史。

2)身体评估。要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神志、全身皮肤黏膜有无红肿;心肺、腹部体查是否有异常;目前皮疹的形态、大小、分布部位;局部疹退后是否遗留色素沉着;局部是否有溃破、合并感染等征象。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应注意白细胞分类改变,必要时局部穿刺进行病原学检查以协助诊断。

(2)常见护理诊断。

组织(皮肤或黏膜)完整性受损,与病原体和(或)代谢产物引起皮(黏膜)疹有关。

(3)护理措施。

1)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导致皮疹、黏膜疹的相关知识,介绍配合治疗、护理的方法,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清洗(禁用肥皂水),衣被宽松勤洗换。

2)床铺保持清洁、平整,勤翻身,避免压伤、碰撞和损伤;皮疹消退、脱皮不完全者,可用消毒剪刀修剪,忌撕扯,以防出血、感染。穿刺时应避开皮疹处。有出血倾向或合并出血性皮疹者,穿刺后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局部瘙痒患者,用炉甘石洗剂、2%甲紫、5%疱疹净等局部涂擦。合并溃疡、感染者作相应处理。

3)口腔黏膜疹者,常规用温水或朵贝液漱口2~3/d,每次进食后用温水清洁口腔;合并溃疡者,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洗净后涂以冰硼散;避免进食过冷或过热食物,鼓励用吸管。

4)若有眼结膜充血、水肿,应注意保护眼睛,保持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如可用4%硼酸水或生理盐水清洁眼痂,滴0.25%氯霉素眼药水或抗生素眼膏,每日2~4次。

5)观察皮疹或黏膜疹。掌握皮疹(黏膜疹)类型、出现时间、出现的顺序、分布及疹退后有否脱屑、脱皮、结痂、色素沉着等变化,并及时做好记录。

(4)护理目标与评价。

护理目标是患者能了解导致发疹的相关因素,受损的组织渐恢复正常。效果评价依据有两点:①患者及其家属能说出导致皮疹的原因,主动配合治疗、护理;②损伤局部能保持清洁,无明显不适,受损组织逐渐恢复正常,未发生局部损伤、感染。

能力训练

1.护士接待一位甲型肝炎患者,应该安排在什么病室(  )

A.必须安置在肝炎病区中的甲型肝炎病房

B.肝炎病区即可

C.肝炎病区中除乙肝患者以外的肝炎病室

D.肝炎病区中除乙肝、丙肝患者以外的肝炎病室即可

E.安置在肝炎病区中的甲型或戊型肝炎病房即可

2.护士工作过程中,下列哪项做法错误(  )

A.对每一例患者均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B.特殊情况下医护人员可在病房内坐、卧或进食

C.接触不同病种的传染患者前应洗手

D.污染区的物品不能放入清洁区

E.应按病种穿隔离衣

3.护士遇到一位皮疹患者,应该加强观察,下列内容哪项不是重点(  )

A.皮疹出现时间及分布  B.有无伴随发热等症状

C.肝功能情况      D.皮疹出现的顺序  

E.判断皮疹种类

(饶和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