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病科隔离

传染病科隔离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于有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的传染病,防止空气和接触传播。适用于预防高度传染性及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感染,但不要求严格隔离的疾病,如婴幼儿中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新生儿感染、大面积烧伤等。预防性消毒指未发现传染源,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和人体所进行的消毒措施,其目的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疫源地消毒是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四、传染病科隔离、消毒及管理

●隔离●

(一)隔离定义

隔离(segregation)是指将传染病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患者分开,便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集中治疗和护理,防止传染和扩散。为防止院内一些对感染高度易感的患者受到来自其他患者、医护人员、探视者以及病区环境中各种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称为保护性隔离。如白血病、免疫缺陷综合征、粒细胞缺乏症、器官或组织移植术后、接受全身化疗、放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期的患者,隔离要求根据具体疾病而定。在传染病房内工作应该掌握清洁区、半污染区与污染区,以防交叉感染。

(二)隔离的种类及管理要求

目前,隔离分类分为A、B两大系统:A系统是以类别为特点的隔离,将许多不同疾病归纳在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等7个类目中,每个类目措施相同。其优点是执行相对简单、易掌握,缺点是针对性不强,对某些疾病来说可能会有些不必要的隔离措施,而有的则可能措施不够。B系统是以疾病分类的隔离方法,即针对每个疾病制定的隔离措施,避免隔离措施不全或缺乏针对性,要求医护人员经过严格训练才能实施。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实行A系统隔离法,下面作详细介绍。

1.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适用于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等。隔离要求:①同病种患者可同住一室,若条件不允许,不同病种患者也可同住一室,但患者之间必须实施床边隔离;②接触患者时需穿隔离衣,护理不同病种患者要更换隔离衣,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后及护理下一个患者前应严格消毒双手;③患者的生活用具应专用,用后要消毒,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应随时消毒,然后弃去;④室内保持无蝇、无蟑螂。

2.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适用于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隔离要求:①相同病种可同住一室,床间距至少2m,必要时隔屏风,患者一般不能外出,如必须外出,应戴口罩;②接近患者时应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手套;③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应先消毒后弃去,痰具每日消毒。病室通风至少每日3次,空气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

3.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适用于经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血液及体液引起的传染的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登革热、回归热等。隔离要求:①接触患者时要戴手套、穿隔离衣。工作中注意避免损伤皮肤,若手碰上了血液/体液要立即清洗;②血液污染室内物品表面时,要立即用次氯酸钠溶液清洗消毒;③用过的针头、注射器浸入消毒液后送中心消毒室作毁形处理或使用一次性注射输液器械;④污染的物品应装袋、标记并送出销毁或清洗消毒处理。

4.严密隔离(黄色标志)。用于有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的传染病,防止空气和接触传播。如肺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缺陷患者的播散性带状疱疹及病毒性出血热。隔离要求:①患者应住单人房间,无条件时,感染相同病原体者可同住一室,门口挂上“严密隔离”标记,房内物品专用,禁止随意开放门窗,传染期间,患者不得离开病室,禁止探视、陪住;②凡入室者必须戴帽子和口罩、穿隔离衣及隔离鞋、戴手套,接触患者及污染敷料后,护理下一患者前应洗手;③污染敷料装袋、贴标签,然后送去消毒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品应及时严格消毒处理,病室每日消毒,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5.接触隔离(橙色标志)。适用于预防高度传染性及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感染,但不要求严格隔离的疾病,如婴幼儿中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新生儿感染、大面积烧伤等。要求接触患者时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手套;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后以及护理下一个患者前要洗手;污染物品要弃去,并装袋、贴签、送消毒处理。

6.结核菌隔离(AFB隔离)(灰色标志)。用于肺结核患者痰涂片结核菌阳性者或阴性,但X线检查证实为活动性结核者。隔离要求:①隔离室有特别通风设备,门窗关闭,同疗程者可同住一室;②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及患者咳嗽时应戴口罩,防止工作服污染,穿隔离衣;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护理下一患者前应洗手,可不戴手套;③污染物品应彻底清洗、消毒或弃去。

7.脓汁/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防止因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部位的脓液或分泌物而引起的传染。适用于轻型皮肤和伤口感染、溃疡、脓肿、小面积烧伤感染等。给患者换药时要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手套;接触患者、污染物后及护理下一个患者前要洗手;污染物要弃去,并装袋、贴签,然后送去消毒处理。

●消毒●

(一)消毒定义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达到无害化。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做好消毒工作能有效阻断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二)消毒的种类

1.预防性消毒。预防性消毒指未发现传染源,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和人体所进行的消毒措施,其目的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如日常卫生消毒,餐具消毒,饮水消毒,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手术室等医护人员手的消毒。

2.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是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①随时消毒:指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如患者住院时的卫生处理(沐浴、更衣等),呕吐物、痰液、尿液、粪便及污染敷料的消毒,病室空气、地面、家具的消毒,接触患者或其污染物品后用消毒水洗手等。②终末消毒:当患者痊愈或转院或死亡后,对其原居住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

(三)消毒的方法及管理要求

消毒的方法分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两大类。利用物理因素作用于病原体,将其清除或杀灭,称为物理消毒法。物理消毒法既经济、又简便,已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包括机械、热、光、电、微波、辐射等。使用化学消毒剂,使病原体蛋白质凝固变性,或使其失去活性而将其杀灭的方法,称为化学消毒法。如过氧乙酸、乙醇、漂白粉、新洁尔灭等都属于化学消毒用液。根据消毒杀灭微生物的种类的作用强弱可将各种物理和化学消毒方法分为灭菌、高效、中效、低效四种消毒方法。具有不同消毒效果的化学消毒剂也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消毒剂。①灭菌法:可杀灭外界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该类消毒方法有热力、电离辐射、微波等物理消毒法,应用高效消毒剂,如醛类(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的消毒方法。②高效消毒法:可以杀灭一切致病性微生物的消毒方法。主要消毒方法有紫外线消毒法和应用臭氧、含氯消毒剂等方法。③中效消毒法:有杀灭除细胞芽孢以外的各种微生物。主要消毒方法有超声波消毒法。应用中效消毒剂,如碘类消毒剂(包括碘伏、碘酊、洗必泰碘等)、磺类、醇类、酚类和某些含氯消毒剂的消毒。④低效消毒法:只能消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此类物理消毒方法有通风换气、冲洗等。低效消毒剂有季铵盐类(如新洁尔灭)、胍类(如洗必泰)消毒剂等。

1.物理消毒法。在医疗工作中常用有热力灭菌法和辐射消毒法,前者包括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巴氏消毒法、火烧和干热灭菌法等。后者又可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消毒灭菌技术。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电离辐射有γ射线和高能电子束两种。

(1)煮沸消毒。该法简单易行,可杀死细菌繁殖体,但细菌芽孢耐热力较强,不易杀灭。本法可用于处理传染患者的剩余食物、污染的棉织品、食具及金属、玻璃等制品。煮沸10m in即可,但对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物品,应延长至15~20m in。

(2)高压蒸汽灭菌。效果较可靠,是医院采用的最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用于耐高温、高湿的医用器械和物品的灭菌。15~20min即能彻底杀灭细菌芽孢,达到灭菌的效果。

(3)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方法。这是新型灭菌法,利用机械抽真空,使灭菌柜室内形成负压,蒸汽得以迅速穿透物品内部进行灭菌。蒸汽压力达205.8kPa(2.1kg/cm2),温度达132℃,到达灭菌时间后,抽真空使灭菌物品迅速干燥。

(4)巴氏消毒法了。方法有二,一种利用热水灭菌,另一种利用蒸汽进行消毒。温度一般为65~75℃,10~15m in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死芽孢。

(5)紫外线消毒。为低能量电磁波辐射,光波波长在250~265nm之间,杀菌作用最强,有广谱杀菌作用,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芽孢、分支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和支原体等,但对真菌孢子效果最差,细菌芽孢次之,对乙型肝炎病毒无效。主要用于室内空气、水和一般物品的表面消毒。直接照射人体能发生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

(6)红外线和微波。主要依靠产热杀菌。由于其穿透能力差,只适用于小件物品的消毒,对有机物品,避免高温(>170℃),以免有机物炭化。

(7)电离辐射。可在常温下对不耐热物品灭菌,又称“冷灭菌”,有广谱杀菌作用,剂量易控制,灭菌效果可靠。主要用于精密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制品(人工器官、移植器官等)和一次性医用品的灭菌。

2.化学消毒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①含氯消毒剂:其常用有漂白粉、次氯酸钠、氯胺及二氯异氰尿酸钠等;②氧化消毒剂: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高锰酸钾等;③醛类消毒剂:常用的有甲醛和戊二醛;④杂环类气体消毒剂:主要有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⑤碘类消毒剂:常用有2.5%碘酊及0.5%碘伏;⑥醇类消毒剂:主要有75%乙醇及异丙醇;⑦其他消毒剂:有酚类,如石炭酸、来苏等;季铵盐类,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新洁尔灭、消毒净和洗必泰等。

(1)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为高效消毒剂,具有广谱、速效、低毒或无毒、有腐蚀性和漂白作用,粉剂稳定而水剂不稳定等特点。常用的含氯消毒剂有:液氯、漂白粉,次氯酸钠、漂白粉精、三氯异氰尿酸等。其适用于餐(茶)具、环境、水、疫源地等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与干粉消毒等方法。

(2)过氧乙酸。过氧乙酸为高效消毒剂,具有广谱、低毒、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稳定性差等特点。其适用于耐腐蚀物品、环境及皮肤等的消毒与灭菌。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0.1%~0.5%)、擦拭(0.1%~0.5%)、喷洒(0.2%~0.4%)等。由于过氧乙酸不稳定,应贮存于通风阴凉处,使用液需临用前配制。

(3)甲醛。甲醛是一种气体消毒和灭菌剂,对所有的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包括细菌繁殖体、芽孢、真菌和病毒。甲醛气体灭菌效果可靠,使用方便,对消毒、灭菌物品无损害,可用于对湿、热敏感、易腐蚀的医疗用品的灭菌。消毒和灭菌应在甲醛消毒、灭菌箱中进行。被消毒物品在箱内分开摊放或挂起,调节温度达(54±2)℃,相对湿度为70%~90%,加热甲醛使其产生气体(甲醛用量按消毒,100mg/L;灭菌,500mg/L计算),密闭消毒箱,作用3h以上。

(4)环氧乙烷。环氧乙烷是一种气体灭菌剂。环氧乙烷穿透力强、不损害消毒的物品,且具有杀菌力强、杀菌谱广等特点,故大多数不宜用一般方法消毒的物品均可用环氧乙烷消毒和灭菌。例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医疗器械、书籍、文件、皮毛、棉、化纤、塑料制品、木制品、陶瓷及金属制品、橡胶制品、内窥镜、透析器和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等。由于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对人体有毒,必须在密闭的环氧乙烷灭菌器内进行。

(5)碘伏。碘伏为中效消毒剂,具有速效、低毒、对皮肤黏膜无刺激并无黄染,对铜、铝、碳钢等二价金属有腐蚀性,稳定性好等特点。其适用于皮肤、黏膜等的消毒。常用浸泡、擦拭等方法进行消毒。消毒液应含有效碘250~5000mg/L。

(6)乙醇。乙醇为中效消毒剂,具有速效、无毒、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金属无腐蚀性,易挥发、不稳定等特点。其适用于皮肤、环境表面及医疗器械的消毒等。常用浸泡和擦拭等方法进行消毒。消毒用乙醇溶液浓度为75%。

(7)过氧化氢。过氧化氢为高效消毒剂,具有广谱、速效、无毒、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纯品稳定性好,稀释液不稳定等特点。其适用于丙烯酸树脂制成的外科埋植物,隐形眼镜、不耐热的塑料制品、餐具、服装、饮水等消毒和口腔含漱、外科伤口清洗。常用消毒液浓度为3%。

(8)戊二醛。戊二醛为高效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作用,对金属腐蚀性小,受有机物影响小等特点。其灭菌浓度为2%以上。常用剂型有:2%碱性戊二醛,2%强化酸性戊二醛和2%中性戊二醛。其适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消毒与灭菌。灭菌处理常用浸泡法(浸泡10h以上)。消毒处理可采用浸泡法(一般细菌繁殖体消毒浸泡10min,肝炎病毒消毒浸泡30min)和擦拭法。

(四)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可靠的手段,因而在消毒工作中至关重要。其主要方法有物理测试法、化学指示剂测试法、生物指示剂测试法、自然菌采样测定法和无菌检查法。

能力训练

1.一护士接待一位麻疹患者,下列哪项做法错误(  )

A.相同病种可同住一室,床间距至少2m

B.相同病种可同住一室,床间距至少1m

C.接近患者时必须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手套

D.病室空气紫外线消毒每日两次

E.痰具每日消毒

2.医院传染科腹腔穿刺包,最常用、效果较可靠的物理消毒灭菌方法是(  )

A.煮沸消毒        B.紫外线消毒

C.高压蒸汽消毒      D.微波消毒 

E.巴氏消毒法

3.在传染科,护士护理患者后,对手的最常用的化学消毒法是(  )

A.漂白粉消毒       B.过氧乙酸消毒

C.酒精消毒或碘伏消毒   D.流动肥皂水 

E.甲醛消毒

(饶和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