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护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护理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志清,四肢皮肤见散在淤点、淤斑,脑膜刺激征阳性。拟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收住入院。该患者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应进行呼吸道隔离。通过询问了解到患者未接种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个人史、家庭史无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应进行呼吸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d,一般不少于病后7d,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d。因暴发性流脑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患者和家属均可产生紧张、焦虑及恐惧等心理。

任务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护理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

2.熟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和预防。

●能力要求

1.能够进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情观察及对症护理。

2.能正确进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危重症状的抢救护理。

3.能正确进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的健康宣教,科学指导预防接种。

任务描述

李某,女性,13岁,学生,浙江温州平阳县山门镇人。因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精神萎靡两天就诊。体格检查:T 39.6℃,P 120次/min,R 20次/min,BP 135/90mmHg。神志清,四肢皮肤见散在淤点、淤斑,脑膜刺激征阳性。实验室检查:WBC 20.98×109/L,N 0.91,L 0.09,血小板95×109/L。淤斑涂片:检出脑膜炎奈瑟菌。拟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收住入院。患者入院目的是症状消除,治愈出院,能恢复正常生活,不遗留后遗症。护士接待了该患者,请问她该如何正确对该患者实施整体护理,使其尽快出院?

过程

一、护理评估

该患者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应进行呼吸道隔离。患者被安置进入病房后,护士立即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同时通知医生。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详细询问患者本次症状发生及变化情况,就诊、检查、诊断及用药情况,同时询问其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接触史和预防接种史等。通过询问了解到患者未接种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个人史、家庭史无殊。本次发病曾在当地卫生院输过液体,具体药物不详。期间未做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不佳。

2.身体状况。护士为患者测量了生命体征,T 39.6℃,P 120次/min,R 20次/min,BP 135/90mmHg。急性病容,神志清;头颅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mm,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无分泌物;颈强直;胸廓对称,呼吸节律规则,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齐;腹软,肝脾未触及;四肢皮肤见散在淤点、淤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3.心理和社会评估。通过询问发现患者对疾病认识缺乏,存在焦虑。目前希望尽快出院,恢复正常学习,不遗留后遗症。

二、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有关。

2.疼痛:头痛。与脑膜炎症、脑水肿颅内高压有关。

3.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内毒素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有关。

4.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内毒素损害微小血管有关。

5.潜在并发症:颅内高压、脑疝。与脑膜炎症、脑水肿有关。

三、护理目标

1.患者出院时症状消失、无发热头痛、无恶心呕吐。

2.患者无颅内压增高、脑疝发生,无后遗症。

3.患者知道科学的饮食、休息、用药、预防知识及病情复查。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隔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应进行呼吸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d,一般不少于病后7d,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d。

2.消毒。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应先消毒后弃去,痰具每日消毒。病室通风至少每天3次,空气紫外线消毒每天2次,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

3.休息。安静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舒适、整洁,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持空气流通,协助做好生活护理,有计划集中安排各种检查、治疗、护理操作,避免过多搬动患者,以保证患者良好的休息和睡眠。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有脑水肿时头部抬高35°~55°。腰椎穿刺后,协助患者去枕平卧6h。

4.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输液。昏迷时应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以增强患者的机体抵抗力,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保证入量2000~3000m l/d。

5.心理护理。因暴发性流脑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患者和家属均可产生紧张、焦虑及恐惧等心理。此时,护理人员要镇静,守候在患者床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技术操作,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赖,使其产生安全感。还应耐心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使患者增强治疗信心,与医护人员合作,争取抢救获得成功。

(二)用药护理

1.治疗原则。普通型流脑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病原治疗。暴发型流脑分休克型流脑和脑膜脑炎型。暴发型流脑除了病原治疗外,要加强对症治疗。

2.常用药物。

(1)抗菌药物。①首选青霉素:青霉素对脑膜炎球菌仍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物,在高浓度时,青霉素不但抑制细菌繁殖,还具有强大杀菌作用,尚未出现明显的耐药。虽然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即使在脑膜炎时也仅为血中的10%~30%,但加大剂量能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有效浓度,治疗效果满意。剂量成人20万U/kg,儿童20万~40万U/kg,分次置5%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疗程5~7d。②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对革兰阴性细菌有较好抗菌效果,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毒性低。临床用于病情较重或不能用青霉素及氯霉素治疗的患者,常用药物,如头孢噻肟,成人剂量2g,儿童50mg/kg,每6h静滴1次;头孢曲松,成人剂量2g,儿童50~100mg/kg,每12h静滴1次,疗程7d。③氯霉素对脑膜炎球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易透过血脑屏障,除对脑膜炎球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外,对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也敏感,但需警惕其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故用于不能使用青霉素或病原不明患者。剂量成人2~3g,儿童50mg/kg,分3~4次加入葡萄糖液内静滴,症状好转后改为肌注或口服,疗程7d。④磺胺药:磺胺嘧啶或复方磺胺甲img4唑,由于耐药菌株增加,现已少用或不用。

(2)抗休克治疗药物。扩充血容量,是治疗感染性休克最基本、最关键的措施,其要点为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多后少,力争在数小时内逆转休克症状。常用液体有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白蛋白、全血、复方氯化钠等。

(3)血管活性药物。在补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后,患者微循环障碍无明显好转,血压上升未达要求,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山莨菪碱(654- 2),以对抗血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一般注射2~5次后,患者面色转红、四肢转温、血压逐渐上升。病情稳定后可延长给药的时间至停用。

(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短期应用,能减轻毒血症,稳定溶酶体,也可解痉、增强心肌收缩力及抑制血小板凝集,有利于抗休克。氢化可的松成人每日100~500mg,儿童8~100mg/kg,休克纠正即用,一般应用不超过3d。

(5)抗DIC治疗药物。暴发休克型流脑常继发DIC,对疑有DIC形成者(皮肤淤点淤斑迅速增多、扩大,伴或不伴休克、血小板<100×109/L,并有继续下降趋势或凝血时间异常者,应及早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高凝状态纠正后,应输入新鲜血、血浆及应用维生素K1,以补充被消耗的凝血因子。

(6)预防心衰药物。在快速扩充血容量时,如患者心率明显增快,可用西地兰等强心剂以防心衰。

3.注意事项。

(1)应用青霉素治疗时,要注意给药次数、间隔时间、疗程及青霉素过敏反应。如应用磺胺类药物治疗,应注意本药对肾脏的损害(尿中可出现磺胺结晶,严重者可出现血尿),需观察尿量、性状及每日查尿常规,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保证足够入量,或口服(静脉)补充碱性药物。应用氯霉素者应注意观察皮疹、胃肠道反应及定期查血象。

(2)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时,应注意观察皮疹、腹泻、药物热等副作用。

(3)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时,注意观察出入量。

(4)抗休克治疗中常应用强心剂,如西地兰等,应用时应注意药物剂量、间隔时间及观察心率及心律。

(5)发生DIC时常应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应注意用法、剂量、间隔时间,并注意过敏反应及观察有无自发性出血,如皮肤及黏膜出血、注射部位渗血、血尿及便血等,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

(三)病情观察与对症护理

1.主要观察内容。流脑发病急骤、病情发展变化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面色、皮温、淤点淤斑、瞳孔大小、尿量等。如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血压升高、呼吸深而慢,提示颅内压继续升高;出现瞳孔缩小、忽大忽小或散大,出现抽泣样呼吸或呼吸暂停,提示已发生脑疝;如淤点淤斑不断增多、扩大伴出血倾向,提示DIC发生。有条件者,最好进行心、肺功能及颅内压的监测。

2.对症护理。

(1)并发颅内高压、脑疝的护理。①嘱患者绝对卧床,床头应抬高15°~30°。②嘱患者不可用力排便,必要时用轻泻剂导泻;有计划集中安排各种检查、治疗、护理操作,禁止过多搬动患者,以防诱发脑疝。③保持呼吸道通.、持续高流量吸氧。备好相应抢救器械和药物,如吸痰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脱水剂、利尿剂、呼吸兴奋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④出现躁动者适当予以约束,以防受伤。⑤遵医嘱使用脱水剂。在规定时间内(每250m l脱水剂,在20~30min内注射完毕)快速静滴或静注完,以便迅速降低颅内压。患者瞳孔大小及呼吸恢复正常后逐渐停用。⑥出现呼吸停止者,表示脑疝已形成,在加强脱水剂应用的同时注射呼吸兴奋剂,并尽快上呼吸机或使用人工呼吸器。

(2)意识障碍的护理。患者取平卧位,一侧背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以便让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0°~30°,有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脑静脉窦压力,降低颅内压;每两小时翻身1次,轻拍背促痰排出,减少坠积性肺炎,动作宜轻柔;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防止因移动体位致脑疝形成和呼吸骤停;保持呼吸道通.、给氧,如有痰液堵塞,立即气管插管吸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或使用人工呼吸机;对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尽早给予鼻饲,保证能量供应;做好口腔护理;保持镇静,因任何躁动不安均能加重脑缺氧,可使用镇静剂。

(3)组织灌注不足的护理。①患者取平卧或置于休克体位(头与下肢均抬高30°)。②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必要时开放多条输液通道,按医嘱予以扩容、纠正酸中毒等治疗。在补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患者面色转红、肢端变暖、发绀消失、收缩压稳定在80mm Hg以上,脉压差>30mm Hg,说明血容量已补足,休克已纠正。如在快速输液阶段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吐泡沫痰、肺底部闻及湿啰音等急性心衰、肺水肿表现,一旦发生,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并遵医嘱使用快速强心药。③专人监护:每30~60m in检测生命体征、神志、皮疹、尿量1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④吸氧: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缺氧,应及时供氧。一般采用鼻导管给氧,流量为2~4L/min。同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⑤保暖:患者因末梢循环不良,常有肢端、皮温较低现象,故应注意保暖。有条件者可用空调升高室内温度。

(4)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护理。保证皮肤清洁,有大片淤斑者,翻身时避免拖、拉等摩擦,以防破损。淤斑部位皮肤可用海绵垫、气垫保护,预防发生溃疡。如皮肤出现破溃,应及时涂用抗生素软膏,并用消毒纱布外敷预防继发感染。有继发感染者定时换药。

(四)健康宣教

1.对患者的指导。讲解流脑的临床过程及预后,教育患者及时就诊,患者做好隔离,以防疫情扩散。由于流脑可引起脑神经损害、肢体功能障碍、失语、癫痫等后遗症,应指导患者和家属坚持切实可行的功能锻炼、按摩等,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预防疾病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宣传教育。在流行前期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注意室内通风,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尽量不到拥挤、繁杂的公共场所。体质虚弱者做好自我保护,如外出时戴口罩等。

3.保护易感人群。流行季节前对流行区6个月至15岁的易感人群接种脑膜炎球菌A群夹膜多糖菌苗,以降低人群易感性。流行前皮下注射1次,剂量为0.5m l,接种后5~7d出现抗体,两周后达到高峰,宣传与流脑相关的医学知识,如传播途径、流行季节、好发年龄、主要临床表现等,提高国民对流脑的认识。发现疫情应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背景知识

一、病因

引起流脑的病原体为脑膜炎双球菌,呈卵圆形或肾形,直径为0.6~1.0μm,属革兰阴性菌。按其表面特异性抗原不同,可分为13个群,在我国流行菌群以A群为主。本菌裂解后可释放出具有强烈致病力的内毒素,为其致病的主要因素。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及患者鼻咽部、皮肤淤点、血液、脑脊液中检出。其对外界抵抗力弱,对寒冷、干燥、热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在低于30℃或高于50℃环境中均死亡。病原体离开人体后能较快产生自溶酶而发生自溶,故采集标本时应注意保温并及时送检。

二、发病机制及病理

脑膜炎球菌经空气飞沫侵入上呼吸道后,在鼻咽部黏膜繁殖,引起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炎症表现,如机体免疫力强,病原体可迅速被消灭,病程不再进展,并获得免疫力而不治自愈;当免疫力低下或细菌毒力强时,细菌侵入血液,形成短暂菌血症,少数患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败血症,导致皮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数小时至1~2d,病原菌“攻破”血脑屏障,侵入脑脊髓膜,导致颅内压增高及脑脊液成分改变,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混浊。部分被消灭的病原体释放内毒素,引起全身微小血管痉挛,导致严重微循环障碍,引发感染性休克、内脏广泛出血及酸中毒。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内毒素共同启动凝血系统,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当内毒素造成脑血管痉挛,脑实质缺血、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时,可引发脑水肿,造成严重的颅内高压,出现血压升高、惊厥、昏迷,严重者可发生脑疝。

上感期的主要病理表现为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充血、水肿、渗出;败血症期的主要病变为皮肤、黏膜、内脏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出血、血栓形成;脑膜炎期的主要病变为软脑膜和蛛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充血、炎症、血浆外渗,引起颅内压升高,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渗出,导致脑脊液混浊;暴发休克型的主要病变为皮肤、内脏血管更为严重的损害,造成皮肤、内脏广泛出血;暴发脑膜脑炎型病变主要在脑实质,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组织缺血、水肿、坏死,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发生脑疝。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菌者和患者为本病的传染源。患者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后10d内均有传染性,传染期一般不超过10d。在流行期,由于带菌率明显升高,加上病菌存在于患者及带菌者鼻咽部,可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原体排到空气中,故在本病流行期带菌者成为主要传染源,对周围人群危害远大于流脑患者。在本病非流行期,人群带菌率低,故以患者作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经空气飞沫传播,病原菌主要通过带菌者或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近距离交谈等方式,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由于该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且离开人体后很快产生自溶酶发生自溶,故通过玩具、日用品的使用等方式传播的机会少。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6个月以内的婴儿因接受了母体的特异性IgG类抗体,故极少患病,成年人因隐性感染增多、血清杀菌抗体阳性率高、易感性降低,故极少患病。隐性感染及患病后,可获得对同型病原体的持久免疫,但对其他型病原体仅有短暂免疫。

(四)流行特征

流脑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季节性、好发年龄这三个特点。周期性流行表现在每3~5年一次小流行,7~10年一次大流行;本病多见于冬春季,每年11~12月开始上升,次年2~4月达高峰,5月开始下降;在发病年龄上也有其显著特征:15岁以下儿童多见,其中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

四、临床特征

潜伏期数小时至7d,多数为2~3d。

(一)普通型

此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起病急,典型经过可分为以下四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此期亦称前驱期,本期约持续1~2d。表现为低热、咽痛、咳嗽、流涕、咽部充血、分泌物增多,此期如做鼻咽拭子培养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

2.败血症期。本期约持续1~2d。起病急,常突发畏寒、发热、头痛、呕吐、关节肌肉疼痛、全身不适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发病后数小时,70%~90%的患者皮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以胸腹部及四肢多见,开始为鲜红色,后变为紫红色。病情严重者淤点淤斑迅速扩大,中央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少数患者伴肝脾肿大。约10%的患者在口唇周围出现单纯疱疹。此期血培养阳性率高,取淤点组织液涂片可找到病原菌。

3.脑膜炎期。本期持续约2~5d。除有败血症期的毒血症状、体征外,患者常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出现惊厥和昏迷、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

4.恢复期。本期持续1~3周,经治疗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各项症状好转,经合理治疗,患者可在2~5d内进入恢复期,皮肤淤点淤斑消失。

婴幼儿流脑的特点:婴幼儿颅骨骨缝及囟门未闭合,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咳嗽、拒食、呕吐、腹泻、烦躁不安、尖声哭叫、惊厥及囟门隆起等表现为主,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老年人流脑的特点:①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血中备解数不足,对内毒素敏感性增加,故爆发型发病率高;②临床表现上以呼吸道感染症状多见,意识障碍明显,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发生率高;③病程长,多10d左右,并发症及夹杂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可达到17.6%,而成人仅为1.19%;④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可能不高,表示病情重,机体反应差。

(二)暴发型

以儿童多见,起病急,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h内危及生命,病死率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3型:

1.休克型。本型表现为突起寒战、高热、头痛、呕吐,数小时后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全身淤点淤斑进行性增多、扩大,同时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浅快、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而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可不明显。

2.脑膜脑炎型。本型脑膜及脑实质均受累,以脑实质损害表现为主,除高热、皮肤淤斑外,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反复或持续惊厥,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若未及时控制病情,可迅速发展为脑疝。

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为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高。

(三)轻型

此型多见于青少年,常发生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皮肤黏膜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脑脊液检查多无明显改变,患者多不治自愈。

(四)慢性败血症型

此型少见,患者多为成人,病程迁延数月,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畏寒、发热,关节疼痛,皮肤淤点淤斑、肝脾肿大。

五、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多在(20~3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发生DIC时,血小板明显减少。

(二)脑脊液检查

该方法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可见压力升高,脑脊液混浊如米汤样或呈脓性变、白细胞数明显升高>1000×106/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明显增高,糖和氯化物明显减少。

(三)细菌学检查

该方法是确诊的重要方法,可分以下两种检查方式:

1.涂片检查。此项检查简便易行,阳性率高达60%~80%。将皮肤淤点处刺破,取少量组织液涂片及染色或取脑脊液离心沉淀物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对本病有早期确诊价值。

2.细菌培养。此项检查受抗生素治疗的影响,最好在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前,采集血液或脑脊液标本及时送检,阳性可确诊。

(四)血清免疫学检测

该方法适用于已用抗生素治疗及细菌学检查阴性的患者,可协助诊断。

1.特异性抗原检测。用对流免疫电泳法、乳胶凝集试验、葡萄球菌蛋白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的脑膜炎球菌抗原,此方法不但灵敏、特异性高且阳性率高达80%以上,3日内即可得出检测结果,因此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2.特异性抗体检测。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定量检测脑膜炎球菌特异性抗体,阳性率高达90%。

知识拓展

1.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疫苗问世。诺华疫苗公司新近研发的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疫苗MENVEO能使年龄小至两个月的婴儿获得免疫,而且对4种不同血清群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该研究结果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文章称,MENVEO可以对4种最常见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清型A、C、W- 135和Y产生保护性免疫。这种保护作用在两个月大时即开始接种疫苗的婴儿中得到了证实。MENVEO是第一种能够适用于婴儿,且对所有4种血清型都具有保护作用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婴儿罹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几率很高,细菌感染可以引发败血症和脑膜炎,从而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残疾,包括耳聋、神经损伤或者肢体功能的缺失。研究发现,该疫苗还能够在不同年龄组的人群中发挥作用,适用人群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和成年。

2.颅内压增高时出现头痛、呕吐的原因。颅腔为骨性空腔。容积几乎不可增大。机体在正常情况下,脑和脑膜的体积与颅腔容积之间的差别约为8%~12%,颅腔内通过血液和脑脊液的循环维持适当的颅内压(70~180mm H2 O),当颅内压超过200mm H2 O时称为颅内高压。流脑患者发生脑水肿时,水无处可去,必然压迫颅内对疼痛敏感的三种组织:血管、脑膜、神经,引起剧烈头痛。当压迫呕吐中枢时,引发喷射性呕吐。如诱发脑疝,压迫生命中枢—延髓,则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能力训练

张某,男性,12岁,发热头痛2d入院。T 39.5℃,BP 100/70mm Hg,呼吸规则,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全身散在淤点,颈抵抗(+),克氏征(+),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析以上病史,回答以下问题。

1.该患者目前所处的临床类型是(  )

A.轻型  B.普通型  C.重型  D.极重型

E.暴发型

2.为该患者取血标本做血培养检查时,下列各项注意事项中不恰当的是(  )

A.标本应立即送检    B.最好床旁培养

C.在使用抗生素之前   D.多次送检  

E.标本无法及时送检时可放入冰箱中保存

3.病程中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速、血压测不出,该患者的处理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立即给患者吸氧    B.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C.给患者保暖      D.遵医嘱大量补液 

E.患者平卧位休息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飞沫传播  B.粪—口传播  C.血液传播为主  D.虫媒传播

E.垂直传播

(薛黎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