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12 日本血吸虫病护理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2.熟练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
3.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能力要求
1.能进行日本血吸虫病的病情观察,并作出对症护理。
2.能正确使用吡喹酮,并能观察其毒副作用。
3.能正确制订血吸虫预防控制行动计划。
4.能正确进行日本血吸虫病预防的健康宣教,科学指导预防本病。
任务描述
钱某,男,13岁,学生,江西余干人,因发热两周伴腹泻来院,患者今年暑假与同学一起在小河中游泳,约1个月后出现皮肤荨麻疹,同时持续高热达39℃,伴腹泻黏液便,每天2~3次,时有干咳,在村卫生所予以对症处理,症状时轻时重,为进一步诊治转来本院。查体:T 39.2℃,心肺听诊(-),腹平软,肝肋下2cm,左叶为主,质软,压痛(+)。查血白细胞总数15×109/L,嗜酸性粒细胞40%。拟诊为日本血吸虫病收住入院。患者入院目的是尽快治好病,能早日回校上课。护士小马接待了该患者,请问她应该如何对该患者实施整体护理,使其尽快出院?
过程
一、护理评估
该患者为日本血吸虫病,应该安置在普通传染病病区,患者被安置进入病床后,护士应该立即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同时通知医生。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详细询问患者本次症状发生及变化情况,当地诊治及用药情况。有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及接触疫水的时间,询问当地是否为疫区和周围有无同样发病情况。同时询问其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和预防接种史等。通过询问了解到当地为日本血吸虫疫区,当地每年夏秋都有类似发病。既往体健,个人史、家庭史无特殊。本次发病以来曾在当地卫生院对症治疗,具体药名不详,未作实验室检查,也未作抗血吸虫治疗。
2.身体状况。小马为患者测量了生命体征:T 39.0℃,P 80次/min,R 18次/min,BP 100/65mm Hg,肝肿大肋下2cm,压痛明显。
3.心理和社会状况。通过询问发现该患者对疾病认识很少,存在明显焦虑,担心耽误课程,家庭经济较困难,希望尽快治好病参加学习。
二、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血吸虫感染后虫卵和毒素的作用有关。
2.腹泻、腹痛。与虫卵在肠壁沉积,引起结肠炎症病变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肠道病变引起进食减少,肠道吸收功能下降以及腹泻和肝功能受损导致营养物质代谢障碍有关。
4.活动无耐力。与长时间发热、营养不良、肝脏病变使体力低下有关。
5.焦虑。与病情急重和患者知识缺乏有关。
6.体液过多。与血吸虫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有关。
7.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有关。
三、护理目标
1.患者接受及时规范治疗,避免并发症发生。
2.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腹泻等症状消失。
3.患者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焦虑状况改善。
4.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知识,知道个人防护、配合治疗和护理。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急性血吸虫病及晚期发生肝硬化等并发症时,均应卧床休息;慢性期患者应安排规律的生活,避免劳累。
2.饮食。急性期患者,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避免煎炸、油腻、产气食物,减少脂肪摄入。高热、中毒症状重者注意供给足够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慢性期患者避免进食粗、硬、过热、多纤维刺激性食物。晚期若有消瘦、贫血、腹水等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表现,给予低盐、低蛋白饮食。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有过敏反应、反复出现皮疹者,遵医嘱给予抗组胺药或局部涂止痒剂。
4.心理护理。应及时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说明治疗方法,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减轻或消除紧张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二)用药护理
1.治疗原则。采取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由于吡喹酮毒性小、疗效好、给药方便和适应证广,可用于各型各期血吸虫患者,是病原治疗首选药物。
2.常用药物。
(1)吡喹酮。①急性血吸虫病。成人总剂量为120mg/kg,儿童140mg/kg,6d分次口服,其中50%必须在2d内服完。每日剂量分2~3次给予。②慢性血吸虫病。成人总剂量60mg/kg(超过60kg者按60kg计算),儿童<30kg者,总剂量为70mg/kg,分2d服用,每日3次。③晚期血吸虫病。肝功能代偿尚好者,可按慢性血吸虫病治疗剂量用药;若肝功能损害严重,可适当减少总剂量或延长疗程,将总剂量分3~4d服用,以免引起心率失常。吡喹酮尽管毒性低,但少数患者可出现期前收缩、房颤等,神经肌肉表现为头昏、头痛、乏力,或心悸、黄疸等。吡喹酮正规治疗后,3~6月粪检虫卵阴转率达85%,虫卵孵化阴转率为90%~100%。
(2)蒿甲醚和青蒿琥酯。蒿甲醚和青蒿琥酯能杀死5~21d的血吸虫童虫,可作为预防性服药。在接触疫水后15d,口服蒿甲醚按6mg/kg,以后每15d一次,连服4~10次;或在接触疫水后7d口服青蒿琥酯按6mg/kg,顿服,以后每7d一次,连服8~15次。
3.注意事项。吡喹酮、蒿甲醚和青蒿琥酯治疗中,要加强观察和护理。重点是疗效和毒副作用的观察。做好用药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楚治疗的目的、使用方法、疗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使之配合治疗与护理。
(1)使用吡喹酮后的观察。应用吡喹酮进行治疗时,应指导患者按时按量坚持服药,并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副作用主要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腹痛,一般不需要处理,多数可在数小时内自行消失,如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师。
(2)使用阿斯匹林及强的松后的观察。阿斯匹林为常用的抗炎药,服用后容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痛、恶心、反酸甚至消化道出血等,告诉患者可在饭后服用或服用肠溶片。必要时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强的松同样有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需要密切观察和处理,长期使用还可能出现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精神兴奋等,故须严格控制使用的剂量和疗程。
(3)使用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后的观察见抗疟疾药。
(三)病情观察与对症护理
1.主要观察内容。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和全身状况,观察大便次数、性状和颜色以及有无腹痛,并做好记录。定时测量体重和腹围,观察下肢水肿、肝脾大小、肝功能变化,注意有无呕血、黑便、意识障碍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表现,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
2.对症护理。
(1)发热的护理。体温过高者遵医嘱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2)腹泻的护理。给予清淡、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减轻消化道负担。留取新鲜大便及时送检,加强肛门周围皮肤的护理,保持清洁,以防感染,遵医嘱予以补液、解痉、抗炎治疗。
(3)体液过多者。严格限制钠的摄入,给予低盐、高蛋白饮食,监测血清电解质。记录患者24h出入量,遵医嘱给予利尿药物脱水,或输白蛋白,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延缓腹水形成。
(4)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采取侧卧位,以防发生窒息,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脉搏等能反映血容量变化的参数,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予以扩容、止血、升压药,视病情做好输血、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外科手术止血的各项准备工作,因呕血或便血患者可能产生恐惧情绪,可适当应用镇静剂缓解紧张情绪。
(5)并发肝性脑病的护理。见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四)健康宣教
积极进行疾病知识的宣传,如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主要的治疗及常见并发症等。急性期应及早就医,慢性期应注意生活规律,增加营养,避免使用损肝药物,限制吸烟、饮酒。做好灭螺与治疗患者、病畜为预防工作重点的宣传。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提倡饮用自来水和井水。加强个人防护,如用防护剂涂抹入水肢体,或穿长筒靴、防护裤,带手套,必要时可预防性服药。
背景知识
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引起的寄生虫病。人体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肝和结肠引起肉芽肿。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肿大伴压痛、腹泻或排脓血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腹泻和肝脾肿大为主;晚期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肝硬化,伴明显门静脉高压、巨脾与腹水。
一、病因
日本血吸虫成虫雌雄异体,合抱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主要在肠系膜下静脉内。雄虫粗短、雌虫细长。成虫寿命一般为2~5年,长者可达20年。生活史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尾蚴、童虫五个阶段。雌虫在肠壁黏膜下层末梢血管内产卵,一部分虫卵随血流入肝,沉积于肝脏;一部分虫卵沉积于结肠壁小静脉中发育,并引起血管阻塞和炎症,导致小血管破裂、局部肠黏膜坏死,虫卵进入肠腔并随大便排出体外。虫卵进入水中,在25~30℃条件下经12~24h孵出毛蚴,毛蚴遇到中间宿主钉螺时,钻入钉螺体内,经7~8周发育成尾蚴。尾蚴不断从螺体内逸出,浮游于水中,当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很快(10s~10min)从皮肤或黏膜钻入体内,尾部脱落,体部(童虫)经微小血管或淋巴管进入静脉,随血液循环抵达肝门静脉系统内,经约1个月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体合抱逆血流移行至肠系膜下静脉,在末梢静脉血管内产卵,卵又重复上述生活史。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血吸虫病的病变可由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及其代谢产物引起,以虫卵在沉积处引起肉芽肿病变最为重要。尾蚴借机械运动和分泌的酶钻入皮肤后,引起局部毛细血管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在入侵处皮肤出现蚤咬样红色皮损,称为尾蚴性皮炎。童虫随血流移行到肺时,童虫分泌的代谢产物及部分死亡童虫崩解释放的毒素,引起肺组织充血、水肿、点状出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出现发热、一过性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荨麻疹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成虫及其代谢产物引起轻微的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血吸虫虫卵随血流移行,沉积于肝脏和结肠,引起虫卵肉芽肿,导致血管纤维化。当卵内的毛蚴衰老死亡,肉芽肿中央出现坏死,形成嗜酸性脓肿,脓肿和坏死细胞被成纤维细胞、类上皮细胞等取代,最后发展为纤维化或疤痕组织。
(二)病理
日本血吸虫可侵犯很多组织、器官,其中病变以肝脏和结肠最为显著。
1.结肠病变。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急性期出现肠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层堆积黄褐色虫卵结节,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排出脓血便;慢性期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引起息肉样增生和肠腔狭窄,在息肉增生基础上有时可并发结肠癌。
2.肝脏病变。早期肝脏肿大,肝表面可见虫卵结节;晚期由于门静脉分支周围及门脉区纤维化,使得肝脏缩小、变硬,形成血吸虫性肝硬化。同时因门静脉被阻塞,引起门静脉高压和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为减轻门脉高压,门脉侧支循环开放,出现腹壁静脉扩张、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临床上可见因血管破裂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现象。
3.异位损害。血吸虫卵沉积于肺、脑等门静脉系统以外的组织、器官,引起相应损害,称为异位损害,异位损害引起的疾病称异位血吸虫病。临床上少见。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传染病为患者和保虫宿主。视不同流行区而异,在水网地区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在湖沼地区,除患者外,耕牛与猪亦为重要传染源,在山丘地区,野生动物如鼠类也可作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以接触疫水传播为主,亦可因饮用疫水经口腔黏膜感染。血吸虫病的传播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血吸虫虫卵随粪便入水;②水中有钉螺存在;③人接触疫水。
3.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患者主要为农民和渔民,与经常接触疫水有关。男多于女,感染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
4.流行特征。呈地方性流行。流行区与钉螺的地理分布相一致,多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12个省、市、自治区。主要流行于夏、秋季,与气温高、尾蚴发育快及人体接触疫水机会增多有关。近几十年来,由于开展水利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和居民迁移等因素,加剧了血吸虫病的流行,出现新的疫点。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又面临新的挑战。
四、临床特征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根据感染的轻重、病程长短、早期虫卵沉积的部位及机体免疫反应不同,可分为急性、慢性、晚期血吸虫病与异位血吸虫病。
(一)急性血吸虫病
夏秋季为高发时期,见于初次大量感染或再次严重感染血吸虫尾蚴者,以学龄儿童及男性青年多见。患者在接触疫水后数小时至两天,局部皮肤出现跳蚤咬过样红色丘疹、疱疹,伴奇痒等尾蚴性皮炎症状,持续2~3d自行消失。潜伏期时间长短不一,多数为一个月。随即机体出现以下急性血吸虫病的典型表现。
1.发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症状。体温的高低、期限与感染程度成正比。热型以间歇热最常见,弛张热及不规则热次之。感染严重者可呈稽留热,并有表情淡漠、听力减退、相对缓脉等酷似伤寒样表现。发热可持续2周至1个月,乃虫卵毒素及组织坏死后的代谢产物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所致。重型患者发热可持续数月,常伴消瘦、贫血、浮肿等表现。
2.过敏反应。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3.消化道症状。有腹痛、腹泻(大便每天3~5次),部分患者可有脓血便。有时误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病情严重者,腹部可有压痛及柔韧感,类似结核性腹膜炎。
4.肝脾肿大。90%以上的患者有肝肿大、触痛,以左叶肿大显著,肝功能轻度损害。半数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
5.肺部症状。当童虫移行至肺部后,出现咳嗽、少痰,肺部闻及散在干、湿啰音等症状,1~2周后消失。
(二)慢性血吸虫病
在流行区占绝大多数。多由于少量尾蚴反复感染所致。其病程可长达10~20年。
1.无症状患者。多数患者临床无明显症状,仅在粪检及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血吸虫卵而确诊。
2.有症状患者。常表现为血吸虫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患者以慢性腹痛、腹泻为常见表现,大便每天2~3次,有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类似慢性菌痢。常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为慢性血吸虫病的重要体征。
(三)晚期血吸虫病
其为慢性血吸虫病的继续和发展,主要表现为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所致的门脉高压、巨脾、肝功能失代偿、营养代谢障碍等。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各种类型可单独存在或合并存在。
1.巨脾型。占晚期血吸虫病的大多数。脾脏由于长期淤血而明显肿大,可达脐下甚至盆腔。患者常有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脾功能亢进的表现。
2.腹水型。腹水是晚期血吸虫患者肝功能失代偿的表现。腹水的形成主要与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循环障碍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导致的水、钠潴留有关。患者感腹胀、乏力、头晕、消瘦、下肢浮肿、腹部逐渐膨隆,还常有脐疝和腹壁静脉曲张。少数患者亦可出现黄疸。此型患者易并发出血、感染、肝性脑病而死亡。
3.侏儒型。儿童时期因反复大量感染血吸虫,致使肝脏产生生长激素减少,从而影响生长发育所致。患者表现为身材矮小、面容苍老、男性睾丸细小、女性无月经、缺乏第二性征,俗称“小老人”,但患者智力发育并不受影响。本型已少见。
(四)异位血吸虫病
1.肺血吸虫病。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虫卵沉积于肺间质所致。表现为咳嗽、咳血痰、胸部隐痛和哮喘,肺部听诊,有时可闻及干、湿啰音,痰中可检出嗜酸性粒细胞,胸片显示两肺中下野粟粒样浸润阴影。
2.脑血吸虫病。其为虫卵沉积于脑组织所致,发病率占2%,可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均以青壮年患者多见。病变多见于顶叶,也可见于枕叶。急性型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表现为病程中出现意识障碍、瘫痪、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阳性等脑膜脑炎表现,但脑脊液变化不明显;慢性型多在感染3~6个月后发生,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单侧多发性高密度结节阴影。
(五)常见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多见于慢性与晚期患者。
1.上消化道出血。这是晚期血吸虫病的主要并发症。因血吸虫性肝硬化导致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出血多者可引发失血性休克。
2.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放腹水、不当使用利尿剂或继发感染等均可诱发,临床表现见病毒性肝炎。
3.肠道并发症。以阑尾炎多见,临床表现与单纯性阑尾炎相似,但长期受虫卵的刺激,易引发穿孔。其次为肠腔狭窄及不完全性肠梗阻,少数患者也可并发结肠癌。
五、辅助检查
1.血象。急性期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特点,一般占20%~40%,有时可高达90%,白细胞总数亦增多,在(10~30)×109/L之间;慢性期嗜酸性粒细胞仍有轻度增高;晚期患者因脾功能亢进,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2.粪便检查。可从粪便中查到虫卵或粪便沉淀后毛蚴孵化(沉孵法),每天送检1次,连续3次。粪便沉淀孵出毛蚴是诊断血吸虫病最重要的依据。
3.直肠黏膜活组织检查。采用直肠镜检查可见黏膜有充血、水肿、黄斑、息肉、溃疡与瘢痕等病变。自病变处取米粒大小的黏膜,在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
4.肝功能检查。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球蛋白增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轻度增高;晚期患者血清白蛋白降低,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倒置。
5.免疫学检查。包括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血清中抗体的测定等,也可采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吸附试验测定血中循环抗原,阳性者可诊断为活动性感染。
6.影像学检查。对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和病情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晚期血吸虫病患者,CT可显示较特异性图像:肝包膜增厚钙化,与肝内钙化中隔相垂直,两者接界处有切迹形成。重度肝纤维化患者表现为龟背样图像。
知识拓展
1.人体的血吸虫种类。
目前公认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五种,分布于非洲、亚洲、南美和中东76个国家。据WHO估计,目前全球约有2亿人受血吸虫感染。日本血吸虫主要流行于中国、菲律宾和印尼。
2.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十分严重。
较早见诸于报道的是1948年12月19日的《大公报》,刊登了寄生虫病专家徐锡藩写的文章《不可疏忽之日本住血吸虫病》,描述了浙江嘉兴步云镇居民60%患有血吸虫病的惨状:“予曾至该镇之墙头村,此村在20年前有十余家,约一百人,现仅余一家四口,此四口中余见一人已有腹水。”安徽省贵池县一个名叫碾子下村的120户的大村庄,到1949年只剩下一户四口,其中3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血吸虫病的魔爪,只有一个很少接触疫水的理发师幸免于难。从1920—1950年,江西省余江县有29000多人死于血吸虫病,到处是棺材村和寡妇村。界头村原来村庄很大,到1949年,剩下8户24个人,其中有8个寡妇。毛主席在诗词中所描述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正是当时我国血吸虫病猖獗流行的真实写照。
3.我国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
1955年夏,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会议,提议中央成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并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拉开了我国系统防治血吸虫病的序幕。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广大农村迅速掀起了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江西余江县人民根据钉螺特殊的生活习性,用开挖新沟填埋旧沟的办法消灭钉螺,用三年时间对有螺的沟塘进行全部填埋,阻断了血吸虫的生活链。1958年6月30日,正在杭州视察的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余江县率先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报道,兴奋地提笔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二首。经过努力,南方12个血吸虫病流行的省市共消灭钉螺面积90多亿平方米,占有螺面积80%以上,血吸虫病的传染源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全国12个流行血吸虫病的省、市、自治区现已有上海、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五省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433个流行县(市)中有260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3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国2276个乡(镇)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
4.治疗血吸虫的药物。
我国古代医学家通过中医方法治疗血吸虫病虽然也取得了一些疗效,但最终无法做到有效的根治。解放初期,血防工作者面临的最大困扰仍然是没有真正安全有效的防治药物。随着越来越多的医学家投入到血防临床与实验的一线,新的防治药物和治疗手段被不断开发出来,酒石酸锑钾、五氯酚钠、“血防67”、防护膏、吡喹酮等几十种防治药物和防蚴裤袜等防治工具被广泛地用于血防一线,上千万血吸虫病患者得到有效救治。20世纪90年代起,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广西、云南等血吸虫病疫区,应用蒿甲醚、青蒿琥酯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推广应用系列研究。证实它们具有杀灭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对我国疫区流行的日本血吸虫有良好的预防效果。这些用药方案不仅可降低血吸虫感染率和减低血吸虫感染度,还可以防止急性血吸虫病。吡喹酮的问世是吸虫病化疗史上一个重大突破。该药对寄生在血管内(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及泥公血吸虫),肝胆管内(华支睾吸虫、肝片形吸虫)、肺内(卫氏并殖吸虫)与小肠内(姜片虫、日本裂隙吸虫)等的血吸虫均有杀虫作用,现已基本取代过去常用的药物而成为首选药物。
5.毛主席之诗:送瘟神。
送瘟神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丝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能力训练
金某,男,18岁,学生,浙江湖州人,持续高热伴腹泻两周,患者两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呈弛张热型,最高达39.8℃,同时伴腹胀,黏液性大便每天2~3次,村医疗站予以输液抗感染治疗,疗效不满意转诊来院。查体T 39℃,肝肋下2cm,脾肋下1cm质软,轻压痛。查白细胞总数13×109/L,嗜酸性粒细胞30%。肝功能ALT 100U、AST 80U。分析以上病史,回答以下问题:
1.本例收入院采集病史时重点应询问( )
A.有无肝病史 B.近来服药史
C.有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D.有无生鱼片或溪蟹进食史
E.不洁饮食史
2.进一步作哪项有价值的检查( )
A.腹部核磁共振 B.胸片
C.骨髓象检查 D.皮肤过敏试验
E.大便沉淀孵化法找毛蚴
3.确定诊断后最有效的治疗是( )
A.物理降温 B.抗生素应用
C.吡喹酮治疗 D.抗结核治疗
E.抗过敏治疗
4.病变最突出的部位是( )
A.皮肤 B.肺部 C.脾 D.肝脏与结肠
E.胰腺与胆道
5.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是( )
A.营养失调 B.体温过高
C.腹泻 D.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
E.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
(严小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