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恙虫病护理

恙虫病护理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拟恙虫病收住入院。患者入院目的是恙虫病症状消除,各项化验指标正常,能尽快回家参加生产劳动。预防恙虫病的重点是改善环境卫生,清除杂草,消灭恙螨和鼠类,以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染源。恙虫病如能早期诊断,及时采用有效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恢复,老年人、孕妇或有并发症者预后较差,故应尽早就诊就医,以缩短病程,早日康复。恙螨于叮咬时使恙虫病立克次体进入人体内。

任务15 恙虫病护理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恙虫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

2.掌握恙虫病的药物治疗。

●能力要求

1.能够进行恙虫病的病情观察及对症护理。

2.能正确使用氯霉素等药物,并能观察其副作用。

3.能正确进行恙虫病预防的健康宣教。

任务描述

王某,男,40岁,农民。浙江温州平阳县水头镇人。因寒战、高热伴剧烈头痛1周,门诊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40 IU/L;尿检:蛋白(+);血常规:Hb 100g/L,WBC 5.4×109/L,N 0.72,L 0.28;外斐反应:OXk 1∶160。拟恙虫病收住入院。患者入院目的是恙虫病症状消除,各项化验指标正常,能尽快回家参加生产劳动。护士接待了患者,请问她该如何正确对该患者实施整体护理,使其尽快出院?

过程

一、护理评估

该患者为恙虫病,应该安置在普通病房。患者被安置进入病房后,护士立即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同时通知医生。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详细询问患者本次症状发生及变化情况,就诊、检查、诊断及用药情况,同时询问其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接触史等。通过询问了解到患者3周内到过野外,从事户外工作,经常在林地草丛上坐、卧休息。本次发病以来曾在当地卫生院输过液体,具体药物不详,期间未作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不佳。

2.身体状况。护士为患者测量了生命体征,T 39.6℃,P 120次/min,R 20次/min,BP 135/90mm Hg。急性病容,神志清,烦躁;头面及颈胸皮肤潮红,左会阴处有1个焦痂,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眼结膜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mm,对光反射存在;颈触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巴氏征阴性。胸透:心肺正常;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40 IU/L;尿检:蛋白(+);血常规:Hb 100g/L,WBC 5.4×109/L,N 0.72,L 0.28;外斐反应:OXk 1∶160。

3.心理和社会评估。通过询问发现患者对疾病认识缺乏,存在焦虑。目前希望尽快出院,恢复正常生产劳动。

二、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恙虫病立克次体血症有关。

2.组织完整性受损。与恙螨叮咬后导致焦痂形成、皮疹有关。

3.潜在性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心肌炎与立克次体血症有关。

三、护理目标

1.患者出院时症状消失、无发热头痛。

2.患者知道科学的饮食、休息、用药、预防知识及病情复查。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隔离。灭鼠是主要措施,患者不必隔离、接触者不检疫。

2.消毒。恙虫病立克次体抵抗力弱,加热至56℃10min或0.5%石炭酸均可杀灭,对氯霉素、四环素敏感,但能耐受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也耐低温。

3.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病情好转全身症状好转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4.饮食。多饮水,给予易消化、富含多种维生素、足够热量及蛋白质的流质或软食,少量多餐,补充机体营养需求,昏迷患者鼻饲饮食。

5.心理护理。急性期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避免患者过度担心疾病及其预后而产生焦虑。

(二)用药护理

1.治疗原则。以病原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2.常用药物。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服药后体温大多在1~3日内下降至正常。氯霉素剂量为成人每天2g,儿童每天25~40mg/kg,4次分服,退热后剂量减半,再用7~10d。四环素族中以强力霉素或多西环素较好,强力霉素成人剂量为0.2g,1次顿服,连服5~7d。罗红霉素亦有较好疗效。

3.注意事项。遵医嘱使用氯霉素或四环素族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如使用氯霉素时应注意观察血象的变化,有无全血细胞减少或出血倾向等。服用四环素组抗生素(强力霉素)应观察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还应注意有无过敏反应。四环素族药物易与牛奶、钙、镁、铁、铝、秘等生成不溶性的络合物,故不宜与上述食物或含有上述成分的药物同服。此外四环素药物还能影响婴幼儿骨骼生长、牙齿釉质发育不良、致畸,故孕妇及7岁以下儿童禁用。酌情使用解热药物,但慎用大量发汗的解热药。

(三)病情观察与对症护理

1.主要观察内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的变化,若有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咳嗽频繁伴胸痛、气促、神志改变以及出现谵妄、抽搐等表现时,可能并发心衰、肺炎、脑膜炎等,应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2.对症护理。

(1)高热。高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进行以物理降温为主的降温处理,如局部冷敷等。忌用酒精擦浴及大剂量退热剂。

(2)加强皮肤护理,减轻组织完整性受损。观察皮肤受损情况,对疑诊恙虫病的患者应仔细观察,注意焦痂和溃疡的部位、大小,是否继发感染,有无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皮疹的性质、形态、分布及消退情况。局部处理是焦痂、溃疡护理的关键,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继发感染,可用75%乙醇涂擦溃疡周围皮肤,用过氧化氢溶液、生理盐水涂擦溃疡面,然后用庆大霉素注射液湿敷创面,每日3次,直至痊愈。

(3)潜在性并发症护理。发现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心力衰竭、出血等并发症,应及时做好相关护理。

(四)健康宣教

预防恙虫病的重点是改善环境卫生,清除杂草,消灭恙螨和鼠类,以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染源。人群对恙虫病立克次体普遍易感,即使患病后也只获得对同株立克次体的持久免疫,故应告诫群众(包括出院患者),特别是从事野外作业、在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区工作者,应加强个人防护,流行季节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晾晒衣被。恙虫病如能早期诊断,及时采用有效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恢复,老年人、孕妇或有并发症者预后较差,故应尽早就诊就医,以缩短病程,早日康复。

背景知识

一、病因

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双球状(0.2~0.4)μm×(0.3~0.5)μm,用吉姆萨染色呈紫蓝色。对幼龄小白鼠的致病力强,故常用小白鼠腹腔内接种法作病原分离和鉴定。发热期,可从患者的血液、淋巴结、焦痂、骨髓等分离出病原体。

恙虫病立克次体各株间的抗原性有较大差异,对人的致病力也不相同。除特异性抗原外,尚具有与变形杆菌OXk相同的多糖抗原。利用病原体的抗原或变形杆菌OXk的抗原作患者血清的抗体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

二、发病机制及病理

病原体从恙螨叮咬侵入人体,先在局部繁殖,引起局部皮损,形成丘疹、焦痂或溃疡,继而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立克次体血症,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热、肌肉酸痛等全身毒血症状和肝、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的病变。

本病的基本病变为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被恙螨叮咬的局部皮肤先有充血、水肿、形成小丘疹,继而变成水疱,然后坏死和出血,形成黑色痂皮,称为焦痂。焦痂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并发出血甚至坏死。皮疹的发生是由于真皮内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或伴有出血。内脏普遍充血,肝脾因充血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而肿大,且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炎、出血性肺炎、间质性肾炎及淋巴细胞性脑膜炎等。

三、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太平洋地区。我国主要见于东南沿海地区,以海南省尤为多发。近年来该病有向北扩张的趋向。

1.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在某些地区,家畜、家禽及候鸟等也可成为贮存宿主。患者被恙螨叮咬仅属偶然现象,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2.传播途径。恙螨为本病的传播媒介,主要为红恙螨和地里恙螨。恙螨于叮咬时使恙虫病立克次体进入人体内。恙螨多生活于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丛林边缘、草莽地带、河湖岸边及农田的土壤中,这些地区常是鼠类活动场所。恙螨因叮咬带病原体的动物(如鼠类)而受感染,病原体在恙螨幼虫体内繁殖,经卵传代。当第二代幼虫叮咬人或动物时,即能传播恙虫病。因此,恙螨既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也是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原始贮存宿主。

3.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野外工作者、青壮年等因暴露机会多而发病率较高。病后可获得对同株病原体的持久免疫,故本病可再感染(异株)发病。

4.流行特征。本病主要流行于亚太地区,我国西南、东南沿海地区较常见,多发于6~7月,一般散发,夏秋季农忙和暴雨、洪水期间可发生流行。

四、临床特征

潜伏期4~21d,一般为10~14d。

(一)症状

急起发热,体温可在1~2d内迅速上升至39~40℃以上,呈弛张热型,可有畏寒或寒战,常伴头痛、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进入病程第2周后,病情加重,可有表情淡漠、谵妄、甚至昏迷或抽搐、脑膜刺激征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可有心率快、心音弱、心律紊乱等心肌炎表现;呼吸系统可出现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第3周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症状减轻至消失,患者逐渐恢复健康。

(二)体征

下述几种特征性表现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1.焦痂与溃疡。焦痂对诊断最具特征性。其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5mm,焦黑色,边缘整齐稍隆起,周围有红晕,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痛不痒,无渗液。痂皮脱落后,中央凹陷形成溃疡,基底部呈现淡红色肉芽创面。多数患者只有一个焦痂。人体湿润,气味较浓,较隐蔽或受压部位易受恙螨侵袭,故焦痂多见于腹股沟、肛周、会阴、外生殖器、腋窝等处。需细致检查,以免遗漏。

2.淋巴结肿大。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可大如核桃,有压痛,可移动,不化脓,消退较慢(可借肿大的淋巴结寻找其附近的焦痂)。全身表浅淋巴结也可有轻度肿大。

3.皮疹。多于病程第4~6d出现,常为暗红色斑丘疹,多为充血性,少数呈出血性,无搔痒,直径约0.2~0.5cm,多散发于胸、腹、背部及四肢,面部很少,手掌和足底缺如。皮疹持续约3~7d后消退,可遗留少许色素沉着。轻症患者可无皮疹。

4.其他。患者多有颜面潮红,结膜充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肝脾肿大,质软,有轻度触压痛。

(三)并发症

可并发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心力衰竭等。

五、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减小或正常,重型患者或有并发症时可增多。

2.血清学检查。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外斐试验),患者最早可于第4病日出现阳性,一般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才有诊断意义。斑点免疫测定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早期诊断价值。

3.病原体分离。取高热患者全血0.3~0.5m l作小白鼠腹腔内接种,小白鼠一般于第7~10日发病、死亡。取脾、肝或腹膜涂片或印片,作吉姆萨染色,可找到病原体。

知识拓展

东方立克次体(Rickettsia orteintalis)。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曾描述如“人行经草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即发生红疹,三日后发热,叮咬局部溃疡结痂”,颇似现代恙虫病。但直到1948年才于广州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国外最早系日本人于1810年首先描述本病,1927年日本学者绪方规雄等用患者血液注射家兔睾丸内,经5~6次传代后,阴囊红肿,取其涂片染色发现立克次体,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Rickettsia orteintalis)。1931年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能力训练

张某,男性,20岁,农民,于4d前突然发冷、发热,2d后最高体温为39.5℃,伴头痛,查体可见颜面潮红,结膜充血,腹股沟可见焦痂形成,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外斐反应:OXk 1∶320。分析以上病史,回答以下问题:

1.该患者最可能诊断(  )

A.恙虫病     B.流行性出血热

C.斑疹伤寒    D.疟疾    

E.钩端螺旋体病

2.该患者治疗最有效的药物是(  )

A.环丙沙星     B.氯霉素 

C.复方新诺明    D.庆大霉素

E.红霉素

3.对该患者有关焦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   B. 痂皮脱落后,中央凹陷形成溃疡

C.个别可有2~3个焦痂        D.焦痂可见于体表任何部位

E.焦痂多见于暴露部位

(薛黎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