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再经一些后续环节引起体温升高。
一、发热激活物
凡能刺激机体产生致热性因子的物质总称发热激活物,包括来自体外外致热原(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和来自体内的非微生物发热激活物。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人类多数发热性疾病都是由病原生物及其产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和疟原虫等。其中革兰阴性菌其胞壁中所含的脂多糖,也称内毒素,是外环境中最常见的外致热原,其致热性极强,而耐热性也很高,在自然界分布极广。临床上输液或输血过程中所引起的发热反应,多数是由于污染内毒素所致,因为脂多糖耐热性很高,需干热160℃2h才能灭活。
(二)体内产生的非微生物发热激活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许多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都有顽固的发热。已证明,患者循环中抗原体复合物可能是其主要的发热激活物。
2.非传染性致炎刺激物 有些致炎物如硅酸盐结晶、尿酸盐结晶等,在体内可引起炎症反应,还可刺激单核吞噬细胞分泌致热原;组织无菌性坏死:如大手术后、组织梗死、严重挤压伤等,恶性肿瘤、急性溶血反应所致组织、细胞破坏,都可导致机体发热,这可能与组织坏死引起无菌性炎症并释放激活物有关。
3.致热性类固醇 某些周期性发热的病人,血浆中的本胆烷醇酮浓度增高,实验证明,将其注射给人体,可引起明显发热反应。某些类固醇的产物能激活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EP。
二、内生致热原(EP)
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之为内生致热原。所有能产生和释放EP的细胞都称之为产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已经证实的EP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的机制包括3个环节。第1个环节是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单核细胞等),使其产生和释放EP,并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第2个环节是中枢调节,EP以某种方式,很可能通过中枢介质如前列腺素、环磷酸腺苷等,引起调定点上移;第3个环节是效应部分,由于调定点升高(调定点高于血温),中枢发出冲动,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随之升高,直至达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图11-2)。
图11-2 发热的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