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热的时相与热型

发热的时相与热型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数发热尤其是急性传染病和急性炎症的发热,其临床经过大致可分3个时相,每个时相有各自临床和热代谢特点。病人常有畏寒和寒战,并出现“鸡皮”,皮肤苍白。寒战是全身骨骼肌不随意收缩,使产热增加;“鸡皮”是交感兴奋,立毛肌收缩所致。当体温上升到新的调定点,血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便持续在较高水平。常见的热型如下。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与热型

一、发热的时相

多数发热尤其是急性传染病和急性炎症的发热,其临床经过大致可分3个时相,每个时相有各自临床和热代谢特点(图11-3,表11-1)。

img73

图11-3 发热3个时相体温与调定点关系示意图

Ⅰ体温上升期;Ⅱ高峰期;Ⅲ退热期。虚线为调定点动态变化曲线,实线为体温曲线

表11-1 发热各时相临床特点及其机制

img74

(一)体温上升期

此期因体温调定点上移,血温低于调定点,故热代谢特点是产热明显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病人常有畏寒和寒战,并出现“鸡皮”,皮肤苍白。寒战是全身骨骼肌不随意收缩,使产热增加;“鸡皮”是交感兴奋,立毛肌收缩所致。由于皮肤血管收缩,体表温度下降,刺激冷感受器,产生畏寒感觉。

(二)高热持续期

当体温上升到新的调定点,血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便持续在较高水平。此期皮肤血管开始扩张,自觉酷热,皮肤发红;由于高热使皮肤水分蒸发,因而皮肤、口唇干燥。

(三)体温下降期(退热期)

当致热原和中枢介质作用消失,调定点回复到正常水平,由于调定点水平低于血温,故散热明显增加,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患者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大量出汗。

二、发热的热型

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互相连接,就构成了体温曲线,各种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热型。热型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变化,并可作为诊断、疗效评价、预后估计的重要参考。常见的热型如下。

(一)稽留热

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h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儿童肺结核等。

(二)弛张热

持续高热,24h波动在1℃以上,多见于化脓性炎症、败血症、风湿热等。

(三)间歇热

24h内体温波动很大,可能突然骤升,又迅速下降至正常或略低于正常,每日或隔日复发1次,多见于疟疾、化脓性局灶性感染、急性肾盂肾炎等。

(四)不规则热

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多见于流行性感冒、恶性肿瘤引起发热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