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理与临床联系

病理与临床联系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是缺氧患者均可给予吸氧治疗,吸氧能提高血红蛋白结合氧量和血浆中溶解的氧量,对改善机体缺氧有一定效果。CO中毒的患者,吸入纯氧或高压氧治疗,可使血液的氧分压升高,氧和CO竞争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加速HbCO解离,促进CO的排出。氧中毒主要影响到肺与中枢神经系统。氧中毒是医源性疾病,易出现在呼吸机的使用过程中,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故重在预防。

第四节 病理与临床联系

一、治疗原则

各类缺氧的治疗,首先要除去引起机体缺氧的原因,并给予吸氧治疗(氧疗)。但氧疗的效果因缺氧的类型而不同。凡是缺氧患者均可给予吸氧治疗,吸氧能提高血红蛋白结合氧量和血浆中溶解的氧量,对改善机体缺氧有一定效果。氧疗对低张性缺氧的临床效果最好,能提高肺泡气的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增加组织的供氧量。对于通气功能障碍所引起缺氧应采取低流量(每分钟1~2L)、低浓度(小于30%)持续吸氧。因为这类病人的呼吸主要依靠低氧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如缺氧减轻或纠正,必将减少通气,使CO2蓄积加重。CO中毒的患者,吸入纯氧或高压氧治疗,可使血液的氧分压升高,氧和CO竞争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加速HbCO解离,促进CO的排出。

二、氧中毒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可引起组织损伤,即氧中毒。如吸入大于0.5个大气压的高浓度氧或常压下吸氧浓度超过60%、时间超过24~48h均可导致氧中毒。氧中毒主要影响到肺与中枢神经系统。成人以肺的损伤最突出,病理变化表现为肺充血、水肿、出血、肺泡内透明膜形成,临床表现有咳嗽、呼吸困难等。

氧中毒是医源性疾病,易出现在呼吸机的使用过程中,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故重在预防。一般应控制吸氧的浓度和时间,一般认为常压下吸入40%的氧是安全的,吸纯氧不应超过8~12h。采用高压氧吸入时,更应严格控制氧压和吸入时间,严防氧中毒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