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医附属医院的第一个研究所

上医附属医院的第一个研究所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建于1958年,原名上海市胸病研究所,由上海市卫生局领导,设在当时上海第一医学院(上医)附属中山医院内,其任务是研究胸部器官包括心、肺在内的疾病。心研所之所以设在中山医院,是因为当时中山医院有诊治研究心血管病的良好条件。心研所2002年被定为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2004年成为上海市心血管病急救中心。

上医附属医院的第一个研究所——记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陈灏珠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建于1958年,原名上海市胸病研究所,由上海市卫生局领导,设在当时上海第一医学院(上医)附属中山医院内,其任务是研究胸部器官包括心、肺在内的疾病。1963年起改称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研所),专门从事心血管病的研究。

心研所之所以设在中山医院,是因为当时中山医院有诊治研究心血管病的良好条件。首先有著名的心血管内外科专家黄家驷、陶寿淇、石美鑫等教授和万德星、凌宏琛、陈灏珠、曹凤岗等讲师。然后是建国以来他们在诊治心血管病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而且成绩卓著。如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三价锑剂治疗可引起致命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奎尼丁治疗心律失常时可引起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缺钾可致恶性心律失常而补钾治疗效果良好;在国内率先开展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血管病,施行了异位右锁骨下动脉结扎切断术、法洛四联症体肺循环分流术、未闭动脉导管缝合切断术、低温麻醉直视下心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等;率先施行右胸切口经房间沟二尖瓣交界分离术;开展心脏导管检查和举办全国心电图学进修班等。

建所之初由时任上医副院长的黄家驷教授任所长。不久他调北京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所长一职由上医副院长沈克非教授继任,张亮、王森和石美鑫教授任副所长。心外科在石美鑫教授、万德星副教授带领下,研制出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并成功应用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下手术,在国内率先施行法洛四联症根治、主动脉窦动脉瘤穿破修补、主动脉弓动脉瘤全弓切除和同种异体主动脉弓移植等手术。采用深低温与体外循环相结合率先施行左心室室壁膨胀瘤切除、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瓣膜整复等手术。心内科在陶寿淇教授、陈灏珠讲师的带领下,在国内率先开展左心导管、心脏内心音图和心电图、运动心电图、经食管心电图、M型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染料稀释曲线、氢和维生素C稀释曲线等测定,研制并临床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和同步直流电复律器,研究深低温麻醉手术过程的心电图变化、洋地黄类药治疗的毒性反应、心肌炎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等。陆续建立起了动物实验室、血脂生化实验室、病理实验室、药理试验室、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室等,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显著地提高了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国内处于首创或领先的地位。

心研所正在蓬勃发展之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研究工作被迫停止,实验室被解散,设备被闲置损坏,研究人员被分配从事临床工作,组织濒于解体,损失很大,令人痛心。1973年起心研所才逐步恢复和开展一些研究工作,研究人员陆续归队,实验室逐渐重建。心内科在埋藏式起搏器心脏起搏术、用起搏法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健康人血脂调查和高脂血症研究、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的实验性研究、上海地区住院病人心脏病病种变迁研究、活血化瘀中药丹参治疗冠心病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心外科手术治疗的心血管病病种不断增加,在人工生物瓣膜,特别是猪主动脉瓣和人硬脑膜作为原料生物瓣膜的研制和应用为国内首创。1973年4月心内科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协作在国内首先开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获得成功,对我国心血管病的介入性诊治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1975年4月心内科与无锡有关医院一起抢救来访的美国血吸虫病代表团副团长所患急性心肌梗死成功,产生良好的国际影响。1976年5月心内科在国际上首创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救治“奎尼丁晕厥”病人取得成功。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心研所得以重建,改由上医领导。1978年时任上医院长的石美鑫教授兼任所长,陈灏珠副教授被任命为副所长。他们先进行组织重建,与时任中山医院院长兼心研所党支部书记的裘麟教授达成共识,恢复心研所各实验室的建制,临床心脏内外科人员编制既属中山医院也属心研所,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人事、财务工作由中山医院监管的体制。由卫生部投资,上海市卫生局补助,于1979年在中山医院内建成并启用7层的心研所大楼。内设心脏内科和外科病房各一,病床共90张;冠心病监护和手术后监护病房各一,病床共20张;心脏外科手术室4间;心脏内、外科专科门诊各一;心脏导管室、心电图和心脏电生理室、超声心动图室、心血管生化研究室、心血管药理研究室、心血管病理研究室、病毒性心脏病实验室、心血管病防治室、心功能研究室,核心脏病室、图书资料室等。新设或恢复并逐渐扩大了原来的规模,临床和研究人员各就各位,大家团结合作,为心血管病的诊治和研究努力做出贡献。1979年院领导派陈灏珠副教授到卫生部汇报工作,得到卫生部推荐,向世界卫生组织(WHO)申请作为WHO的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经WHO审核并派官员来心研所考察后,于1980年确定心研所为WHO的合作中心,石美鑫所长为合作中心主任,陈灏珠副教授被WHO聘为心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84年石教授转任心研所名誉所长,陈灏珠教授被任命为所长和WHO合作中心主任。1988年心外科建立上海心脏瓣膜中心,1993年心内科被上海市卫生局定为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1994年病毒性心脏病实验室被批准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心研所2002年被定为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2004年成为上海市心血管病急救中心。2006年心内科病区已增至4个,心外科病区已增至2个,病床已达300余张。

历年来心研所承担国家重点攻关研究项目14项,“211”工程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项目2项,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项目7项,卫生部重点学科建设基金项目1项,卫生部科研基金项目21项,上海市科委科研基金项目7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10项,国际协作课题7项,其他局、校、院级课题66项,共151项,获基金约人民币3 000万元。

心研所历年取得的科研成果主要有:①率先开展心脏直视下手术治疗心脏病。在国内首先用低温麻醉法成功直视下修补先天性心房间隔缺损;研制出垂屏式人工心肺机用于体外循环直视下手术;首先施行直视下修补主动脉窦动脉瘤穿破右心室、根治法洛四联症、主动脉弓动脉瘤全弓切除同种异体主动脉弓移植、左心室室壁膨胀瘤切除术、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以及主动脉瓣直视下整复等手术。②率先用人硬脑膜和猪瓣膜材料研制成功人工生物瓣膜。在国内首先用于临床心脏瓣膜替换;首先施行一次手术多瓣膜(2—3个瓣膜)同时替换。③率先并推广应用包含人工主动脉瓣的达可纶人工主动脉置换病变的升主动脉,治疗累及主动脉根部导致明显主动脉瓣反流的升主动脉瘤(Bentall手术),取得良好疗效。④率先采用机器人辅助,微创、脱机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老年和复杂病变的病人中疗效明显。⑤改进并推广应用心脏移植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病人,205例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率为98.2%,1年生存率91%,3年生存率84.2%。施行心肺联合移植术成功。⑥率先进行介入性(有创性)心血管病诊断和治疗的探索,首先施行右和左心导管术、选择性染料、氢离子和维生素C稀释曲线测定、心脏内心电图和心音图检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血管腔内超声检查、经静脉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内膜斑块旋磨术。⑦率先研制同步直流电复律器用于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⑧率先监测50年来上海心脏病病种的变迁和健康居民血脂水平的变化。⑨率先用活血化瘀法特别是中药丹参治疗冠心病取得成效。⑩在国内外首创用超大剂量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由奎尼丁引起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取得成功。img2率先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和与之相关的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建立相关动物模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良好效果。img3建立绿色通道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成效卓越。img4采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缺血取得初步成效。

心研所历年获各种成果奖6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一等奖1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9项,其他9项。国家专利2项。每年发表论文60—80篇。历年主编专著25部。目前年门诊量达18万人次,年住院7 000余人次,年介入诊断治疗达4 000例,年外科手术治疗达2 000例。

心研所还培养了大批医学生、研究生和进修医师,成为上医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至今,心研所共培养毕业硕士生104名,博士生91名,目前有在读硕士生29名,博士生25名。心研所现在的学术骨干都具有研究生学历,这是心研所持续发展的人才潜力。此外,心研所每年都主办全国心血管内科学进修班(已办27届)、心电图学进修班和超声心动图学进修班,协办全国心脏外科学进修班。积极与国内、外同道交流,主办、参与主办和出席国内、外主要的学术会议,派出年轻医师到国外进修,请进名家介绍经验和进行协作研究。心研所已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心血管病研究所。

作者陈灏珠,中山医院心内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医学系,1948—1949年在上医中山医院实习。在上医从医执教近60年。曾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所长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