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徐丰彦
张镜如
徐丰彦教授离开我们十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1923年,徐丰彦考入复旦大学理科。当时的复旦大学理科并不强,进大学第二年郭任远教授又聘请了蔡翘、蔡堡、李汝祺等教授来加强理科师资队伍,徐丰彦就转到心理学系学习。蔡翘老师是个实干家,工作非常努力,教他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等课程。由于受蔡翘老师的影响很深,徐丰彦一辈子走上了生理学工作的道路。
1927年大学毕业后,徐丰彦随蔡翘老师到上海医学院任生理学助教。虽然条件不好,仍坚持跟蔡老师做科研。1930年经蔡老师介绍,他到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在林可胜教授指导下开始从事循环生理学科研。在林教授身边学习时间只有半年,但受益匪浅,而且决定了他长期从事循环生理研究的方向。
1932年淞沪战争后,徐丰彦随蔡堡老师到中央大学任教,晋升为讲师。1933年,他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赞助,经蔡翘老师介绍,赴英国伦敦大学L.Evans教授实验室进修。由于他手术精细、成功率高,深受Evans教授器重。在伦敦大学学习两年,完成了博士论文,顺利地通过了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后,他转到比利时,跟随Heymans教授进行颈动脉窦区的生理功能研究,时间只有半年,但决定了他从事颈动脉窦反射研究的方向。
1936年徐丰彦从国外回来,经蔡翘老师介绍到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继续心血管反射的研究,完成了关于弥散性心血管张力反射的工作。这个工作是他与林可胜教授合作研究工作的延伸。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心理研究所内迁,中间在长沙、衡山、阳朔停留过,后来被借调到贵阳医学院工作。1939年下半年,蔡翘老师邀他去成都再次合作。当时,他在物资匮乏、空袭骚扰的条件下,坚持进行教育和研究,完成了较多的研究论文。在成都5年,是他研究工作最活跃的阶段,研究工作进展比较快。
1945年初,徐丰彦受聘到重庆上海医学院,任生理学教授。不久抗战结束,1946年回到上海。当时上海医学院生理学科基本上是空白的,他担起了重建生理学科室的工作,从招聘人员到设备建设,逐步把科室建立起来。1949年后,他认识到国家急需大批建设人才,就专心致志的从事医学教育工作。此后40余年,他一直在上海医学院工作,培养了大量本科生、师资班学生、进修生和研究生,他的学生不少人已成为各地医学院校的学科带头人。
徐丰彦在助教阶段,在蔡翘指导下进行甲状旁腺与钙、磷代谢的研究,几年期间在《中国生理学杂志》上就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他在协和医学院进修期间,跟随林可胜进行了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研究,画出了窦内压和体循环动脉压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指出在该曲线的中点(即正常血压水平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这一论文于1931年发表。
他在英国进修两年期间,完成了博士论文工作,研究的内容是心肌乳酸代谢。由于心肌乳酸代谢研究不是他所渴望的工作,所以他转到Heymans教授实验室去进一步学习颈动脉窦区的生理功能研究。在回国后,他继续心血管反射的研究,并发现血管压力感受器并非仅仅存在于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而是广泛地存在于许多器官的血管中。因此,他提出了“弥散性血管张力反射”概念,在血压升高时广泛分布的压力感受器都能发生血管舒张反射,阐明了血管张力反射对循环的自我调节具有普遍性。与此同时,Heymans也发表了相同的观点。
他在成都工作期间,完成了较多的科研论文。在这段时间内研究的重点是关于小肠平滑肌的兴奋性和神经支配特征。他研究了小肠平滑肌的化学兴奋性,测定了小肠乙酰胆碱和胆碱酯酶的含量,分析了肠肠抑制反射的反射弧,发现了迷走神经对小肠运动的抑制作用。他提出假设,认为迷走神经中有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两种节后纤维。他对这一假设未获得机会亲自验证。
从50年代末开始,徐丰彦积极响应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号召,领导教研室人员从事气功疗法和针刺疗法生理机制的研究。在气功研究方面,基于现场观察和实验研究,他和教研室的同事共同提出了气功疗法生理机制的假设,认为人在练气功时通过意识控制呼吸,从而可间接的改变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这一成果获得了卫生部的奖励。在研究针刺镇痛机制中,他亲自带领教研室的同志到医院观察“针刺麻醉”手术,并亲自体验针刺感觉。然后组织人员对针刺镇痛从临床实验到人体和动物实验进行研究。他提出了针刺有调整机体功能的作用,并着重研究针刺对调整异常心血管活动的机制的研究。通过多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初步阐明了针刺和刺激躯体神经对实验性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血容量改变以及防御反应的调整作用的生理机制,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这些成果曾多次获得部级科技成果奖。
徐丰彦在生理学教学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是卓著的。在担任生理学助教阶段,他为了配合蔡翘老师开展教学,认真带好实验,做好示教,自己动手做实验仪器,吹玻璃、划刻度,亲自到野外去抓实验动物。在抗战内迁阶段,他在生活动荡的情况下,参考Winton和Bayliss的教科书编译了一本人体生理学书稿。这本书到1952年才出版发行,成为教师和学生喜爱的一本生理学参考书。
1955年前医学教育蓬勃发展,他集中精力搞好教学,为各种教学任务编写生理学讲义。1958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统编生理学教材内部出版发行,由他任主编。该教材在试用两年后进行修订,于1960年正式公开发行,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随后,1963年第二版修订本再度发行,供全国医学院校采用。这本书在1975年打算再度修订出版,但由于当时考虑到内容分量过重,决定改编成生理学参考书。1978年,这本参考书公开发行,称为《人体生理学》。1985年后组织了43位作者对该书进行修订,1989年第二版出版。全书共分10篇、57章,270万字左右,是我国第一本生理学大型参考书。
徐丰彦出身在山区农村知识分子家庭,生活清苦,当地宗族势力很严重,家庭经常受人欺侮。他祖父为了不与当地人发生矛盾就去远地教书,怕人家找麻烦,一贯谨小慎微,做事规规矩矩。他随祖父生活十余年,祖父对他管教很严,养成了他严肃、慎微、孤僻的性格,平时不喜欢多讲话。
在他小学读书阶段,就已受到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懂得国家受人欺侮,我们自己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富强起来。所以他的爱国思想和正义感形成得比较早。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他一贯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国家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上。195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经常考虑的是如何发展和提高我国生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事业,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和得失。在他的指导下,许多青年教师进行了科研工作,并由他帮助修改完成了论文,但他都不署自己的名字。1980年,他主动让贤,辞去了教研室主任的职务,推荐年轻的同志接替。他还谢绝了领导上要他担任医学院院长的建议。他认为年轻人接替年长者的领导岗位是客观规律,也是科学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徐丰彦真正做到了严格要求,为人师表。他十分注意培养青年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力,十分强调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他为青年修改文稿时,连错别字也从不放过。他对人才培养一贯坚持德才并重,而更强调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他非常注意教师梯队的建设,注意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他认为带头人不仅是业务尖子,更重要的是能顾全大局、善于团结人、与人合作共事、能带动一个集体共同前进。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他一贯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并且坚持真理,从不迷信盲从,人云亦云。当看到同事甚至领导在某个问题上是错误的,他总是直言不讳的指出,并以负责的态度说出自己的观点。他最痛恶那种明知上级的指示不正确,仍违心地说假话以迎合上级的做法。因此,他曾经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诬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而遭批判。然而,他虽身处逆境,却仍处之泰然,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毫不动摇,表现了一个科学家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可贵品格和勇敢精神。正因为如此,他受到同志们格外的尊敬。
作者张镜如,生理学教授。1953年3月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毕业。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研究生院第一任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