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缅怀沈克非老师

缅怀沈克非老师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衷心希望能借此院庆盛典,诉说我对母校和老师们的情怀,但限于篇幅和时间,在我回忆长河中,仅汲取当年沈克非老师在我这个青年学生和医生眼中的形象点滴片段,来表达我对老师和前辈们的感谢与敬佩。沈老师是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生性耿直,疾恶如仇。一天上午接到电话通知,住院的沈克非老师要我查房结束后去他病室。

缅怀沈克非老师

李华德

上海医学院创建80年来,以其高标准严要求和优质的师资,为国家、社会培养了许多医务人才。我有幸于1944年入学上医,毕业后,在附属医院工作。在学校和老师的栽培和教诲下,逐步成长成业,至1989年退休,在上医度过了45个春秋。退休后旅居美国,至今又18个年头了。羁旅异乡,对以往的学习和从医生涯,始终是魂萦在心的怀念和回忆。

我衷心希望能借此院庆盛典,诉说我对母校和老师们的情怀,但限于篇幅和时间,在我回忆长河中,仅汲取当年沈克非老师在我这个青年学生和医生眼中的形象点滴片段,来表达我对老师和前辈们的感谢与敬佩。

沈老师与我的接触主要是在校教学的外科学课堂和临床外科实习,时间不长,而且断断续续,但是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耿直的个性,渊博的学识,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对待下级医师严格、幽默与和谐结合,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的日后学习、工作中,他的言行举止经常给我以借鉴和启发。

课 堂 上

我们同学都欢喜听沈老师的课。他的讲课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言语形象生动,课后印象深刻。

一天早上,第一课是外科学,在上医大礼堂上课,台前放着一块可移动的黑板,一个班级只占了中间前几排,显得空空荡荡。沈老师提早5分钟进课堂,8时整他走到台前,先向大家申明:因执行任务去南京,昨天夜车赶回来,清晨到上海,一夜没有睡好,感到十分疲累,为不影响大家学习,急匆匆来上课,因此,他将坐着讲课,请大家原谅。接着他就坐在登台的踏级上开始讲课。虽说是坐着,但仍然讲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而且不时站起,走到黑板前,写字作图,加强内容重点。这堂课非但没有影响到授课质量和效果,更为我们学生上了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生动一课。我相信我的班友们都能记得这一天。

老师上课时,常会联系到一些生活工作细节问题。遵守时间他曾反复提到好几次,其中一次他讲得如此确切生动,对我可说是永铭于心。他说:对一个外科病人来说,接受手术是住院中最重要的一天。他每天盘算着手术的日期,渴望病痛能够根治,早日恢复健康,但也担心着手术的风险、效果等等。他们在手术前会有多少焦虑的白天和不眠之夜。我们外科医生要理解病人的心理,除了术前对手术治疗的周详考虑、准备,关于手术的有关问题向病人和家属作必要和详尽的解说外,对手术时间也要一丝不苟。手术排在上午8时整,这是什么意思?不是你8时整走进手术室,也不是8时整你开始洗手泡手,而是在8时整你站在手术台旁,手中的刀开始划开病人的皮肤!课后,我对所谓“准时”、“遵守时间”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8时整”督促我将遵守时间列为生活和工作的一个准则。

老师在一次谈到乳房根除手术时,对外科手术作了十分精辟的阐述。他说病人都将外科手术与“开刀”等同起来,但外科手术的涵义远远超出开刀两字的字义。作为一个外科医生,除了要有为病人赤诚服务之心外,还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手术技巧。手术过程就像翻看阅读一本你喜爱的书,当你用手术刀划开皮肤,有条不紊一层层暴露组织,就像是你翻书看着一页又一页的文字内容。手术要求解剖层次分明,联系生理病理,根据你事先掌握的病人资料,发现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再妥善考虑,决定最恰当的手术方式和范围。手术中,力求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减少失血量,更要着眼于有利于组织、器官功能的维护以及术后病人的康复。手术结束,将分离的组织层层复位,也像看书后合上书本一样。手术结束后外科医生应当像一个细心的读者那样,对书本每一页的内容十分理解,印象深刻,才能对自己的手术作出评价,写出高质量的手术记录。同学们听了这堂课后,感触极深,认为这是一堂深入浅出、词简意赅的外科学启蒙课。

匿 名 信

附属医院是临床教学医院,除了师资力量强、医疗设备好、教学正规化外,更有留院继续接受住院医生、主治医生系统培养的机会,因而,同学们都愿意留在学校附属医院实习。但名额有限,僧多粥少,终于由此事发生了一场闹剧,说得确切点,是幕悲剧。

五年级最后一学期的一次外科学课堂上,沈克非老师准时踏上讲台,但并没有像平常那样开始讲课,而是很严肃地告诉大家,他收到一封附有我们班级中谈恋爱同学名单的匿名信。他接着说,生平最恨暗箭伤人,匿名写信,就像是人与鬼打斗,他看得见你,可以打你,你却见不到他,无法还手。这封信肯定是坐在这里的同学所写,他的眼光盯着我们,厉声责问:你可以光明正大,署名写信,说明你的立场观点,我可以接受或否定,我也不会责罚或处分你,但你匿名,躲在阴暗角落里,你就成了内贼败类,我决不放过你。他又安慰大家不必担心,他已将这“鸳鸯谱”烧了。我们同学知道写信人的用心,因为附属医院历来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实习和住院医生都不得结婚,即使谈恋爱也会影响申请录取。

沈老师是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生性耿直,疾恶如仇。不久水落石出,信是我班某同学所写,学期结束前,该同学即被学校除名。

外科大查房

外科有每周一次主任查房制度,届时全体外科医生、护士、实习医生、进修人员均参加,场面极为壮观。

沈教授的查房使我们实习医生又爱又怕,爱的是他学识渊博,谈吐风趣幽默,结合实例讲解分析,得益匪浅;怕的是他对下级医生要求苛严,铁面无私,对报告的病史,不仅重视内容,连文字、词句、文法、发言口齿音调都十分注意。当他发现有所不足或错误,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生以至主治医生,一视同仁,他必追踪到底,纠错批评,毫不留情。但他不怀成见,往往前次受责,此次表扬,令人口服心服。

主任查房的病例都来自外科各病房的疑难或具教学意义病例,再经主任从中挑选数例。被选中病例的各级负责医生,特别是实习和住院医生们就全力准备病史,化验数据,到图书馆翻阅有关文献,以应对主任的提问和考核。

他对主治医生也不例外。我的上级住院医生说过某次大查房发生的事。当时大家正聚精会神,听主任分析病例,一位站在后面的主治医生可能思想开了小差,刚张口打哈欠,不幸被主任看到,他立即中断发言,直呼其名说:“现在我没空检查你的扁桃体,请把嘴闭上。”

师生之情

一天上午接到电话通知,住院的沈克非老师要我查房结束后去他病室。我知道他因冠心病接受乳内动脉结扎手术,住在干部病房。我是肺科医生,找我不知何事,感到意外和不安。查完房后,我匆匆赶到病房,见到病床边已围了一圈医生,老师靠在床上,面色红润,很有精神。他见我进门,就对大家说:我很高兴,同学来得差不多了,今天我召集你们这一届在中山医院工作的同学,都是当前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我年迈多病,心中一直惦记着你们,乘这次住院机会,让我们会会面,听大家谈谈自己的工作、生活近况。来病房前都心怀不安的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都舒了一口气,但介绍自己近况,都没有准备,心中无数;也可能对老师过去外科查房时的“辛辣风趣”印象还深,谁都不愿“抛砖引玉”先开口。冷场中,老师带头发言:现在我是睡在床上的病人,你们是来看病人的医生,医生还能怕病人?!”大家开怀大笑,场面开始活跃,话也多了。

病床前永别

“文革”开始时,我曾看到沈老师和许多教授、老师在上医校园除草劳动,心中真不是滋味。此后我也身陷“文革”漩涡之中,再也没有老师们的消息。60年代末,我回到原来岗位,知道沈老师仍在审查之中,具体情况不得而知。70年代初,小道新闻传来,老师患了癌症。当时的小道消息多,我听了只是半信半疑。一天接到华山医院会诊通知,病人姓名竟是沈克非老师,诊断写的是肺炎,胸膜炎,胸膜积液。原来他在华山外科住院,诊断不是癌症,我宽心多了。赶到了华山医院,急忙向护士长了解,才知道为了避免老师精神负担,隐瞒了真实病情,他至今还不知自己患了癌症。护士长再三关照,不要将病史带进病室,与病人交谈也多加注意。我仔细看了病史,老师患胆总管癌,已经手术,但有扩散,目前因肺和胸膜转移,引起胸痛,咳嗽,呼吸急促,请肺科会诊。唉!病情竟发展至此?!虽然老师的“问题”挂着,没有“解决”,但医院还是优待他,独住单人病室。我推门走进病室,见老师半卧靠在床上,消瘦憔悴,呼吸急促,不时干咳。一阵莫名的伤悲涌上心头,老师见到我,就呼我名字,问我是来会诊?我讷讷看着他,不知说什么是好。他不等我回答,又说:你大概已看过病史,请做检查吧,我的病到底怎样了?我心中想着老师为医一生,临床学识经验丰富,不知诊断过多少疑难杂症,挽救了多少垂危的生命,你们不给他看病史,就能瞒得过他?!我为老师做体检时,心中思量,下一步怎样向老师交代呢?体检后,我言不由衷说:同意外科肺部炎症,延及胸膜,引起胸膜炎、胸腔积液的诊断,发热、胸痛、气促、咳嗽等症状也由此引起;治疗上继续抗感染,胸腔穿刺排液……话没说完,老师脸上竟然露出笑容,带着亲切语气说:你还能误诊我的病?!我不怪你,要怪我没有把你教好!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老师的轻松幽默,充分表现了他那心胸豁达、意志坚韧、乐观无畏的高尚品质。我眼眶含泪,喉中哽咽,欲言无语。他对自己的病了如指掌,我却不能道破,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为不愿老师见到伤心,只能说声“老师保重”,退出病室,在门外定了一会神。此生能为他的学生,我感到骄傲;在他生命之火将熄时刻,能见上老师最后一面,我感到幸运。

作者李华德,教授。1950年上医医学系毕业,现旅居美国。曾任中山医院肺科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