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值得回忆的二三事

值得回忆的二三事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几件事是值得回忆和颂扬的。在反右倾、拔白旗等运动中,陈同生再三提醒我们,不能过分伤害知识分子的感情,要坚持实事求是,他亲自保护了数位高级知识分子。支援边疆,帮助其他院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重庆的这批员工的无私精神,以大局为重的崇高思想,成为上医全体员工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成为大家永远的学习榜样。师资培养工作组定期检查对这些人培养工作的落实和进展情况。

值得回忆的二三事

王乐三

我于1956年5月调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工作,直到1969年,有13年之久,这是我参加革命后工作时间最长的单位。这13年走过的路极不平坦,回忆起来,思绪万千,心情激荡。有几件事是值得回忆和颂扬的。

一个好的领导班子

我调入上医时,当时的院长陈同生兼党委第一书记,第一副院长是颜福庆先生,副院长还有黄家驷、胡懋廉、钱惪几位专家。李文同志是党委第二书记,李静一同志是第四书记,我任副院长兼党委第三书记。陈同生同志是1926年入党的,历经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考验的老同志、老党员,有着丰富的革命工作经验,是我们党委和行政班子的“好班长”和“掌舵人”。我刚到上医工作时,工作方法比较简单,对办大学缺乏经验。为此,陈同生院长严肃地对我讲:“你在渤海工作时是一个好的县委书记,但你办大学不一定称职,你还年轻,应该好好学习。”我当时虽感到批评的分量很重,但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极大爱护。从此时起我发奋学习,白天工作,晚上读上医夜大。当时有人批评我不务正业,我仍然坚持读了3年,内科学、外科学我都学过,更重要的是我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在老同志、老专家面前我是小学生,我是小弟弟,一方面要敢于大胆工作,同时要虚心向他们学习。

在这个时期,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陈同生同志顶着很大的政治压力,讲党性,坚持学校的办学方向,坚持原则,带领党政干部,形成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陈同生同志说,办好社会主义医学院,一要靠党的领导,二要靠专家教授。早在1956年党委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经验教训后提出,要克服简单照搬苏联经验的做法,要探索中国自己办社会主义高等医学教育的道路,提出学校今后的总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在反右倾、拔白旗等运动中,陈同生再三提醒我们,不能过分伤害知识分子的感情,要坚持实事求是,他亲自保护了数位高级知识分子。他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1962年8月,我被选为第一医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我知道在办教育方面,颜老是上医的主要创办人,其他副院长也都是富有经验的专家教授,我是刚开始学习的小学生,他们对我的信任是把我视为共产党在上医的代表。我感到担子很重,但绝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我在院务委员会上诚恳地表态,明确提出:上医的重大事情由党委和院务委员会决定,具体问题由各副院长按分工负责处理,我做大家的秘书,有些问题需要协同解决的,由我负责协调。大家听我发言后都一致愉快地采纳了我的建议。我们的校领导班子关系相处很融洽,相互爱护,相互支持,工作开展得很顺利。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几位专家、教授和老同志,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哲学、自然科学的知识。他们不仅是我工作的同事,也是朋友和兄长。

“母鸡下蛋”

上医是一所老学校,有着相当雄厚的实力。支援边疆,帮助其他院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20世纪50年代先后曾调十几位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去新疆医学院,还调了有名的教授去当时七机部领导的苏州医学院。特别是1955年,中央提出上医内迁重庆,校党委多次讨论认为,上医留在上海发展更有利,经多方努力,中央同意由上医负责在重庆包建一个医学院。这个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团结和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有影响的高级知识分子带头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党委决定由资深的、德高望重的副院长钱惪同志带头前去,他原是上医的第二期毕业生、一级教授、传染病学专家,并兼任附一医院(华山医院)院长。当我晚上去钱惪同志家中征求意见时,他二话没说,毫不含糊说了声“好”。当钱惪同志动员别人时,也是一分钟就解决问题,做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各教研室分别推荐了自己的带头人。当时调正、副教授近30人,讲师、助教、教辅人员200余人,加上行政人员,先后有400多人分别调往重庆。物质方面,包括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凡有两套的都调走一套。

这些同志到重庆后,因两地气候条件不同,甚至工资待遇都降低了许多,生活上极度艰苦。这段艰辛过程,钱惪同志称为“一段流血流汗流泪的日子”。去重庆的这批员工的无私精神,以大局为重的崇高思想,成为上医全体员工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成为大家永远的学习榜样。

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和建设,我们建设的这所医学院现已成为全国有名的重庆医科大学了。在重庆改为直辖市以后,成为重庆市重点建设的大学,在我国的大西南,乃至全国的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研究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优良的治校传统

一所学校的治校传统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和积淀起来的。上医有许多优良的治校传统,至今都有借鉴作用。

1.一贯重视教学质量

从党的八大以后,党委通过学习和总结,就认识到不能照搬苏联的教学模式,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探索一条中国办好医学教育的道路;排除左的干扰,坚持学生要以学为主,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和生产实践;明确提出学校工作的总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倡教授专家上讲台,行政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积极进行教学改革,1956年以后采用的教材都是教研室编写的,为提高讲课质量,建立了以教研室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制度和检查性听课制度;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减轻学生负担,建立开卷考试制度,等等。

上医有严格的教学和管理制度,有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学生进校后在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中成长。因此,上医历来以治学严谨、学生质量高享誉海内外,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医药卫生人才。

2.重视师资队伍接班人的培养

上医是有名的医学院校,1959年就列为全国16所重点高校之一。人才集中,高级专家、教授多,50年代就有正副教授近100名,一、二级教授有38名。全国统编的医药卫生教材40多种,由上医主编的就有38种。蒋南翔同志曾说:上医的专家教授多啊,一、二级教授比清华还多。但是这些专家当时已在50岁左右,党政领导经常为接班人担心。为此,学校党委多次专门进行调查研究,学校在1962年11月成立了师资培养工作组,决定有计划地从精通业务、熟练外语、学习勤奋、勇于创新、思想进步、作风正派的中青年教师中(主要是青年教师和高年助教,也有个别学有专长的副教授)挑选了55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对每一位都定出了3年计划,立有档案。学校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他们创造了各种条件,如多给学习时间,为他们找一流的辅导教师,派他们到全国最有名望的一流教师处去拜师进修。师资培养工作组定期检查对这些人培养工作的落实和进展情况。

这些同志后来都成为学校的医疗、教学、科研的骨干,有的还成为学校的党政领导,成为各个学科名副其实的接班人。更为可喜可贺的是,这55名重点培养的师资中,汤钊猷、顾健人、陈灏珠、闻玉梅成了工程院院士,沈自尹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们的科研成果令世人瞩目。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接班人的培养也成了上医的传统,使师资队伍新老交替,生机勃勃。这是上医竞争力的核心,是值得我们永远记取的经验和值得传承的精神。

3.重视科学研究

我到上医时,正值国家跨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工作12年规划会议,卫生部相应制定了12年科研规划,高教部召开了院校座谈会。党委贯彻以上会议精神,结合学校的发展方向,对研究生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学校成立了科学技术革新委员会,并先后成立了心血管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工业卫生研究所,开展科学研究。药学院白手起家,创办了红旗制药厂。

这一时期,直至文化大革命,上医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石美鑫教授等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成功,在国内第一个打开了心脏禁区;崔之义教授在世界上首创将真丝人造血管用于临床获得成功;药学系创造敌百虫一步合成法;中山医院完成人工肾脏的试剂和采用综合措施,成功抢救了危重尿毒血症患者;杨东岳教授等施行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成功,成为国际首例。

4.重视发扬祖国医学遗产

中医是祖国的宝贵医学遗产,毛主席、周总理曾多次强调指出要中西医结合,西医学习中医。上医积极响应贯彻,当时曾组织上百名西医专门脱产学习中医2年,有上千人参加为期3个月的中医扫盲学习,并进行专题研究,获得了可喜成果,如对肾本质的研究。为此,上海市《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社论。各附属医院加强对中医科的领导,充实力量,建立中药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针刺麻醉,60年代初,上海市第一结核病医院开展针刺麻醉,效果很好。但当时对镇痛的机制还讲不清楚,议论纷纷。为此,上医曹小定同志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组织上海市有关单位,开展全市协作攻关,徐丰彦教授担任了机制研究组组长,后来在上医建立了针刺原理研究室。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实验中发现针刺能激活脑内以内阿片肽为中介的痛觉调制系统,因而起到镇痛作用。我国针刺麻醉与针刺镇痛研究得到了全世界医学界的关注,也促进了针刺疗法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现在世界上技术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在内,还在继续研究探讨这一课题。

以上这几件事的成就,主要是上医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忍辱负重,勇挑重担,这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

在庆祝上医创建8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上医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严谨的治校传统、优良作风永存流传。

作者王乐三,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本文由刁承湘整理,经王乐三本人审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