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值得回忆的往事
翁心华
我这里所说的一件往事,就是国内首例报告肾移植并发卡氏肺孢子虫(现名肺孢子菌)病的经过。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1979年18卷第4期的293页,由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徐肇玥教授执笔,署名的还有翁心华、郭慕依、应越英、王恭宪、黄美玉、戴自英。虽说是一个病例报告,却渗透着我校泌尿外科学、传染病学、放射学、病理学和寄生虫学等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心血。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文革”的硝烟尚未散去,可是却有一大批学者为拯救垂危病人的生命,为医学事业的发展默默地作出奉献。虽然这件事过去28年了,可能当时认为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但回首看来,我总觉得是沉甸甸的。
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泌尿外科的创始人沈家立教授就在执著地探索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早期的手术,或因供体选择不当,或因其他种种技术上的原因,手术难以获得成功,但平日沉默少言、勤于探索的沈家立教授有一股执著的精神,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70年代后期获得肾移植手术成功的病例。但术后却发生了严重的感染,是徐肇玥教授凭着清醒的头脑,察觉到这患者感染的特殊性,大胆地采用了开胸肺活检的方法,在病理学家应越英、张月娥、郭慕依,寄生虫专家黄美玉、温廷恒、连惟能等教授的协助下,得到了明确的诊断。我这里说的就是这件事情的经过,也许大家会从中体会到一些什么……
这位患者有慢性肾炎病史13年了,出现肾功能不全后还坚持了7年的工作,于1975年11月6日进入华山医院,准备进行肾移植手术。入院以后经过血液透析准备后在1976年4月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手术后常规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术后一年余,患者渐渐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在38℃左右,经过3周以后出现高热的症状(体温大多在40℃),同时出现咳嗽、咳痰,并有血痰等。病员在沈家立教授负责下进行治疗。因为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首先想到的是病人合并有肺部感染。平易近人的徐肇玥教授总是在病人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病人的床旁,面对着病员的一系列X线胸片,华山医院颇负盛名的王恭宪教授与徐教授在反复地讨论和思考。凭着他们多年的经验,这些胸片的表现非同寻常,患者的胸片表现出两肺沿肺门呈网状、絮状和条状阴影,伴有小片状阴影,边缘模糊,还有密度相对较高的类结节状改变,大小直径3—4厘米,多数沿着支气管纹理分布,以两肺中下肺野及右上肺更为明显。如果单凭类圆形结节,根据传统的经验,应当怀疑粟粒型结核,于是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开始了。但发热仍未退,胸片复查也无好转,于是多种抗生素又轮番试了一遍,胸片仍无进步。徐肇玥教授与沈家立教授大胆地作出开胸肺活组织检查的决定。徐教授又亲自到上医大病理解剖教研室与应越英等教授联系,与上医大寄生虫教研室黄美玉教授联系,安排开胸肺活检那一日如何及时将珍贵的标本送到专家手中,以期更快地获得结果。病理学专家应越英、郭慕依报告肺组织印片、病理切片、电镜检查均证明是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在肺印片中见到圆形、椭圆形虫体,内含8个有核的包囊。徐肇玥教授从病理学专家报告获得了强有力的诊断依据,平日非常稳重的她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针对卡氏肺孢子虫(现名肺孢子菌)的特效治疗立即付之实施了。用磺胺嘧啶与乙胺嘧啶治疗后4天,病人高热退下来了,但体温仍然徘徊在37.5—37.7℃之间。从文献资料中查到应该采用一种叫戊烷脒的药物可能会更有效,这种多年不用的药物,华山医院药房没有,找遍了上海各大医院的药房,都找不到。怎么办?病人的需要在当时看来是一种无形命令,终于在我国山东省济宁市找到了这种药,药物及时送到上海。药到病除,病人的体温日复一日地趋向正常,X线胸片上的影子也消退了。这种药物论价格并不贵,但在全国范围内的搜寻、调拨、运输却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与费用;围绕这个重危病人,许多专家及科室中的医生、护士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更是无价的。
今天,肾移植术在国内遍地开花,手术成功率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肺孢子虫感染也已被大家所熟知。但从开创者走过的道路,特别是上医大发挥基础与临床专家紧密合作、多学科合作的优势,充分显示了其综合实力,这件往事堪称典范。如今这批专家大多数人还健在,健在的专家回首往事,每每感到兴奋与荣耀,已离我们而去的专家虽然走了,但他们的业绩、他们的治学态度永远值得后人称颂和回忆。
作者翁心华,华山医院传染病科教授。1962年上医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毕业。曾任传染病教研室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