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 大师恩泽——记跟随恩师沈镇宙教授博士生学习的难忘岁月
江 明
近日读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医精诚泽被苍生——记向沈镇宙教授学习大会》一文使我深受感动,情不自禁地也提笔直抒思念恩师沈镇宙教授之情。恩师从医半个世纪,治病救人,妙手回春的感人事迹,时时浮现在弟子的眼前。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医”,其修养完全达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备要千金方·大医精诚》中的两个最高境界,“精”与“诚”。笔者自1994年9月到1997年8月,作为一名临床科研型博士研究生,跟随恩师沈镇宙教授学习和工作,回顾这难忘的岁月,以亲身经历的件件往事,感受到肿瘤医院院长蒋国梁教授所讲“沈镇宙教授作为我国著名的乳腺外科专家,他那双‘东方神手’给予了病人一个又一个希望;作为一名学者,他孜孜以求,著书立说,硕果累累;作为一名导师,他传道授业解惑,桃李满天下;作为一名科室主任,他严于律己,打造了乳腺外科这支完美的学术队伍;作为一名长者,他更是常常在细微之处体现出对晚辈的关爱。”是的,跟随沈老师学习和工作的3年之中,我亲身体验了恩师的言传身教,他悉心培养研究生,如父亲般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真是厚德载物,恩泽弟子,他作为一位精诚典范的“大医”,也是一位明德传道的“大师”。写到这里,弟子对韩愈“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又有了新的感悟。
白驹过隙,一晃我博士生毕业已10年了,第一次见到沈老师是在1994年初报考博士生时,其时,学生在南通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室任讲师,到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向老师请教他所领导的肿瘤学专业的科研方向和学习特点。他长得很像白求恩大夫,高高的个子,满面红光,谈吐儒雅,睿智亲善,他拿出一本厚厚的与他人共同主编的《肿瘤学》专著交给我,轻轻地说“就看它吧”。顺利地通过初试和复试后,9月份我幸运地成为敬慕已久的沈老师的一名临床科研型博士研究生。
在半年基础课学习结束后,我来到医院跟随时任大外科主任的沈老师进行6个月的肿瘤外科学临床专业技能训练。由于我是从病理学专业转到肿瘤外科学专业,沈老师专门为我设计了训练计划,安排到他负责的医疗小组,跟随他管病人、查房、手术和专家门诊等等,并嘱咐他的临床技能型博士生张亚伟医生协助我的临床工作。每周三上午查房后,沈老师必看专家门诊,我帮他抄、开处方,开化验和检查单,每次都是预挂满了号,病人凌晨就必须来医院排队拿号。作为弟子,我亲眼目睹了恩师惠及芸芸患者的场景。恩师被病人广称为“神手”。每给一位初诊患者诊病,老师都详细地给我解释每一个初诊病人的肿块特点,区别良性和恶性肿块和处理方法,还反复嘱咐对随访病人必须注意的复查和治疗方案的调整等等。
老师坚持参加每天的早晨和下午两次查房,每次查房时,总是他第一个来到病房,查看刚手术后和危重病人,有时还亲自给病人换药、拆线。周六和周日,他也总是风雨无阻地一大早就出现在病区。短短6个月的临床工作,我跟着沈老师进行了近100例乳腺、食管、肺和软组织等疾病的手术,常常是连台手术,一直要到下午二三点钟结束。
老师师承我国肿瘤外科的鼻祖李月云教授,常年的严谨医疗实践,诞生了一套完整规范的肿瘤外科学手术规则。他的乳腺癌手术视野非常清楚,胸部皮瓣的分离,肿块的完整切除,腋部脂肪和淋巴结的清扫,动作轻盈,精雕细刻,出血极少,堪称典范,实为“艺术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常常是四周围了很多的研究生和进修医生观摩手术,沈老师一边认真地手术,一边详细讲解,还要关注并解决其他手术室的医生在手术中随时出现的困难,并排除险情。真是艺高人胆大,真正的游刃有余呵!
由于我曾是病理医师,手术中当可疑肿块规范性活检切下时,老师总会考我:“江医生,结合病人的体检情况,看一看肿块是倾向于良性或恶性?”然后等待病理冷冻报告出来后再总结诊断和治疗特点,决定手术方式。沈老师在手术中从未对学生、进修医生和本院医护人员们发过一次火,甩过一次东西,没有少数外科大医生的恶习。每次手术将结束,缝合时一定是沈老师最放松的时间,他常常会给我们讲述一些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中心进修时的小故事,并且抓紧时间谈一谈在科研选题上一定要面向临床,切实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不能钻“牛角尖”。
临床技能训练结束后,我来到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行博士科研工作。为了建立肿瘤外科自己的实验室,沈老师多次利用出国开会考察时机,动员他在美国工作的得意弟子邵志敏医生回国,一起安排研究生取材和存储乳腺疾病手术标本,建立病例资料库,规划实验室,购买仪器和试剂,查阅文献,选定在国际上领先的乳腺癌临床和基础紧密联系的课题。此外,他还十分重视研究生英语口语训练,专门开设了专业英语口语学习班。
老师经常在忙完临床工作后来到实验室指导我们做实验,讨论实验结果,修改论文,并把自己办公室的钥匙、电脑、上网账号和电邮信箱给我们,方便研究生查阅文献,以紧跟国际肿瘤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由于我已成家,为了解决我的生活困难,沈老师与韩企夏教授协商,在本科室外科医生手术津贴中提出一份作为我在实验室工作时的补贴。在沈老师、邵教授和韩教授以及他们所领导的乳腺外科团队成员们的帮助下,我一直顺利地开题,开展科研工作,总结实验和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将近结束时,沈老师安排好我的答辩、留校和出国培训等事宜,并与院领导多次商谈解决我住房的实际问题。毕业留校后,当我提出要到二军大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中科院院士吴孟超教授处做博士后时,沈老师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声,“为了你的前途啊”,给我写了一封诚恳的推荐信。告别时,老师依依不舍的表情使我终生难忘。在大洋彼岸的我,一直为自己任性地未留在精心培养我的恩师身边工作而内疚。
1997年中,沈老师总结肿瘤医院多年来胸外科与多科室紧密协作在乳腺癌防治和科研方面的系列成果“乳腺癌的治疗与临床及基础研究”课题,通过鉴定申报,荣获了年度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前者是我国医疗界最高的荣誉,也奠定了沈老师领导的乳腺癌学术队伍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当年沈老师受之无愧地被评为“全国医务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在二军大吴孟超院士和王红阳教授指导下的两年博士后工作结束时,沈老师在百忙中出任我博士后研究工作评审委员会主席,并主持了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会。当我选择到国际著名的遗传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权威PierreChambon教授处做博士后时,沈老师非常高兴地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并和师母吴文瑛联系到他们一朋友在法国工作的儿子照顾我。于是,我开始了留学生涯。
我与沈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直到现在。我们之间的称呼仍然是“江医生”和“沈老师”,无论是在法国和美国做博士后,获得教职位置和居留身份,每一步均得到沈老师热诚的推荐。新年时,我会记着给沈老师和吴师母寄一张卡片,春节时,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报平安的同时倾听恩师的叮咛。沈老师总是在电话里和蔼地说:“江医生,给我介绍些最新的肿瘤学研究进展,寄些最新的科研文献吧。”沈老师在工作上是“大医”,在学问上是“大师”,在教书育人上是“人师”,真是我国医学界“德艺双馨”的楷模。恩师师德高尚、一言一行的榜样是无穷的,恩师在平凡工作岗位中为人师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始终影响和鞭策着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笃信不疑。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正是恩师对我所做的一切,以及我对恩师之情的写照。
母校呵,恩师呵,学生自当开拓进取,有所作为。
作者江明,美国Vanderbilt大学医疗中心工作。1997年8月上海医科大学博士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