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医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纪实

上医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纪实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0年12月9日,上医成立抗美援朝医疗队组织委员会,由黄家驷、沈克非、崔之义、王霖生,林兆耆、熊汝成、李存仁7人组成,黄家驷为召集人。住院医师张玉成由于患肺结核不能参加医疗队急得哭了起来。上医抗美援朝联合委员会经过讨论,为了大家均能有为志愿军伤员服务的机会,决定将志愿参加医疗队的人员分期分批出发,轮流为祖国效力。自上海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成立后,报名赴朝服务热潮已从公立医院发展到私立医院。

上医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纪实

周 容

1950年6月25日,位于北纬38度线的南北朝鲜分界处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震惊世界的朝鲜战争爆发了。随后美国操纵联合国,成立由美、英、澳、意等23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7月1日美军第24师的先头部队杀入朝鲜。7月8日杜鲁门宣布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的陆海空军大量涌入朝鲜,朝鲜半岛顿时烽烟四起。9月15日麦克阿瑟调动7.5万美军部队,260多艘舰艇和500多架战机于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并迅速向北发动进攻。美机不断侵入我国领空侦察、轰炸和扫射。9月30日,大批美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对我国的和平建设和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0月8日,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布了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揭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序幕。

1950年12月7日,上海医学院及其教学医院临时管理委员会召开常委会,讨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组织领导以及如何推进等具体工作,会议决议:①组织成立上医及其教学医院抗美援朝联合委员会,委员会由颜福庆、朱恒璧、方干、黄家驷、李存仁、樊苏培、熊汝成、崔之义,罗忾、陶煦、朱壬葆11人组成。②积极进行3项任务:a.组织志愿医疗手术队,先动员各医院同仁及同学志愿参加,然后根据前方需要及本科业务情况再作具体支配;b.募捐药品、器械及慰劳品;c.推动私立医院及开业医师等参加工作,请沈克非、李存仁研究1 000张病床的伤员医院所需的人员及器械等配备,请外科陈化东教授主持急救训练。年近70的颜福庆任上医抗美援朝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0年12月9日,上医成立抗美援朝医疗队组织委员会,由黄家驷、沈克非、崔之义、王霖生,林兆耆、熊汝成、李存仁7人组成,黄家驷为召集人。议定:由沈克非负责筹建1 000张床位的医院,王霖生、朱壬葆、左景鉴负责筹备器材、药品;参加手术队的人员可先支付一个月薪金作为安家费,经济困难的学生按供给制标准给以津贴,回校后功课照补,按期升级。

1950年12月11日—13日,上医及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华山医院)和中山医院分别召开抗美援朝座谈会。在各个座谈会上医务人员情绪激昂,争相发言。在外科主治医师座谈会上,石美鑫医师首先表示愿意参加手术医疗队,黄家驷医师也说家中虽然两个小孩经常患气喘需要他照顾,但是为了祖国的需要,一定要克服困难坚决参加医疗队工作。林春业医师与盛志勇医师也在会上表示了决心。沈克非院长由于健康的原因,在严冬季节不可能第一批带领手术医疗队去朝鲜,可是他坚决表示“你们是第一批定期6个月,当你们胜利完成任务回来的时候,我一定率领第二批去。”副院长王霖生等医师也都纷纷表示了参加医疗队的决心。在内科主治医师座谈会上,钱惪医师说:“我的父母就要到上海过70岁生日,我也非常喜欢我的两个孩子,可是前线有许多伤员在等待医疗,作为一个爱祖国爱真理的医师,能够不去吗?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第一个要求参加这个工作,你们谁跟我去?”紧接着刘裕昆医师就站起来说:“钱医师,我去。”一向不在大众面前讲话的夏爱玉医师忙说:“我也去。”在钱惪医师带头号召下,内科住院医师也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响应祖国号召。孙曾一医师激动地说:“我有很大的包袱没有办法,不能争先报名,很觉惭愧,所以一直没有发言,现在我愿意报名第二批去,并且保证做好去的人留下的工作。”叶根耀医师积极争取参加第一批去。金为翘、浦寿月、汪无级、邢舒等医师都争先报了名。住院医师也表示决心要参加医疗队,邱敬华医师直爽地说:“我无条件响应祖国的号召,个人毫无顾虑与困难,坚决争取第一批去。”方兆麟医师接着表示:“我家里虽然有些小困难,但可以克服,也愿意第一批出发。”凌宏琛、俞鲁谊、林尚清与林卓峰等医师都争取第二批出发。眼科主治医师陈道瑜听说医疗队还需要一名高级眼科医师,立即表示要坚决参加。为了怕多年来的慢性阑尾炎可能影响将来的工作,决定在出发前把它割除,沈克非院长当即表示替他施行这一手术。

手术队中,初级外科医师的名额很多,如果都去的话,将使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与中山医院的外科医疗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妇产科医生马上以火样的热情表示将以中级医师的资格来代替初级外科医师完成外科医疗任务,决定黄文华、刘慕贞与曹荃孙三位医师参加。主治医师陈忠年刚生肺炎,尚未完全恢复,也请求参加这一神圣队伍,住院医师袁尉如也坚定地要争取第一批去。可是妇产科医疗任务也相当繁重,科里实在少不了她们,一致要求把她们挽留下来。住院医师张玉成由于患肺结核不能参加医疗队急得哭了起来。袁耀萼医师保证要做好留下的工作,等第二批去接他们的班。

在护理部与高级护生们的联合座谈会上,护士们情绪热烈争着参加第一批,很快超过了预定的人数,经护理部反复协商才确定了第一批的人员,其他护士只好期待第二批走。其他医务员工也都热情高涨,愿意随时响应号召,积极参加医疗队的工作,由于报名人数众多,超过了组织上需要的人数,只好经过说服协商才能确定人选。

上医抗美援朝联合委员会经过讨论,为了大家均能有为志愿军伤员服务的机会,决定将志愿参加医疗队的人员分期分批出发,轮流为祖国效力。首先组成医疗手术大队,具体名单转请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批准后正式确定,争取尽早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0年12月16日,上海总工会主席刘长胜邀请各公私立大医院各科医生、主任、专家、护士主任等150余人,举行医务工作者座谈会,听取专家们的意见。

1951年1月14日,华东卫生部、上海市卫生局、各公私立医院、各医学院师生假大光明大戏院举行政治报告会,颜福庆在会上说:“上海医务工作者目前已经组成3个志愿手术医疗队,将于25日启程为志愿军及朝鲜人民军伤病员服务。”参加报告会的还有上海的开业医师、中医师和医学界团体近2 000人。

自上海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成立后,报名赴朝服务热潮已从公立医院发展到私立医院。截至1月中旬,上海医务人员报名赴朝鲜前线服务的已有800余人。卫生局系统包括各个市立医院、护士学校、助产学校共有400余人。上医系统包括中山、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共216人。同济医学院、中美医院系统共150余人等。委员会计划全市组织5个大队,并争取3个大队先期出发。在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举行的常委会上,决定委员会下设秘书组(组长戴天右),研究计划组(组长沈克非),组织动员组(组长吴涤苍),药材供应组(组长张辅忠),服务组(组长张佩珠)。委员会准备在各队出发前,组织技术、政治学习,加强赴朝工作者的政治认识,吸收老区战地医疗服务工作的经验,使上海医务工作者能在朝鲜前线发挥最大的医疗效能。

为支援我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组建完成,整装待发。总队长黄家驷,总队副林竟成、张曦明。下设3个大队。由上医系统组建的第二大队工作人员为:大队长黄家驷,大队副队长钱惪、林春业、项秧。第一中队中队长王赞尧;第一小队曹荃孙(队长)、李平、程心恒、吴其俭;第二小队杨进生(队长)、张云祥、谢大业、黄泳美;内科队段恕诚(队长)、金为翘、陈尔瑜、朱国耀、奚自尊;手术队王赞尧(兼队长)、许筱珊、蒋栋良、李明、许维芬、曹竺芳。第二中队队长关曾文;第一小队石一飞(队长)、张自强、腾翕如、韩定昌;第二小队刘祖舜(队长)、周佳敏、孟家眉、陈曼丽;内科队邱传禄(队长)、严家麟、林杏芳、沈佩瑶;手术队关曾文(兼队长)、任长裕、富立民、黄文燕、汪行、袁永甫。第三中队中队长万德星;第一小队邱敬华(队长)、刘世炜、吴绍熙、王锦瑛;第二小队任民峰(队长)、梁荫荪、徐世序、周雪芳;内科队刘裕昆(队长)、张家健、段蕴华、唐美福;手术队万德星(兼队长)、吴德恒、董天光、林瑞云、张令曼、任永兴。第四中队队长刘慕贞;第一小队黄文华(队长)、张万亨、傅自奋、蒋洁芝;第二小队方兆麟(队长)、宋佩辉、刘德荣、朱琰华;内科队浦寿月(队长)、汪无级、汪海澜、刘淑芳、姚丽芳;手术队刘慕贞(兼队长)、罗益勤、张佩瑛、施艾荇、秦爱令、成志清。会诊队黄家驷(兼队长)、钱惪、林春业、朱益栋、吴学愚、陈道瑜、石美鑫、裘麟、盛志勇、陈瑞訇、郭芝香、袁莲渠、麦素心。X光队王快雄(队长)、王新德、孙素钏、陈克琴。检验组杨叔雅(组长)、顾天爵、宣卿华、王簃兰、邵朝铭。药剂组吴伟民(组长)、陈明敏、张振芳。材料组沈彼德(组长)、郑俭璧、汤慈美、李素君、张中石。联络组庄汉澜(组长)、姚祖期、项曼君、陈辉明。

1951年1月23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上海分会暨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假市府大礼堂联合举行欢送赴朝医疗队。会场挂满了各界(149个单位)赠送的锦旗。志愿医疗手术总队全体队员均被挂上光荣的大红花。主席颜福庆致词时指出:由317位医务工作者组成的志愿医疗手术总队,包括了富有经验的各科专家,并携带了大批应用的医药器材和设备,去为保卫祖国而受伤的中朝战士服务,这不仅是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的实际行动,也是全市医务工作者的光荣。潘汉年、冯定、崔义田也先后致词,希望队员们克服一切困难,发扬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胜利地完成任务。黄家驷总队长向大会提出保证:保证医疗手术总队不错医一个伤病员,保证尽快恢复伤病员的健康,使他们迅速回到战场消灭敌人,保卫世界和平。第一大队长林竟成、第三大队长张曦明和队员家属代表以及留沪医工代表吴涤苍也分别发言。会上还通过了上海市医务工作者向毛主席的致敬电。

1951年1月24日,全上海的开业医师,各医院的医师、护士、牙医师、中医师,各医学院、护士学校的教师、学生,新药业、国药业、药材业、医学器械业的职工,卫生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100多位光荣家属共2万余人,在跑马厅广场(今人民广场)集合,经南京路、河南中路、河南北路到上海北站,沿途成千上万的市民夹道欢呼,掌声、鞭炮声、口号声此起彼伏。下午4时15分,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在北火车站广场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当夜色降临,在欢送台两旁灯光照耀下,鞭炮的火花在半空中爆发,五色缤纷的彩纸由欢送者手中不断抛向台上。颜福庆及崔义田先后作了简短的欢送词。黄家驷代表全体队员说:今天全市医务工作者的大游行说明医务人员团结一致,一定可以打破帝国主义的一切阴谋,我们在全上海人民的支持下,一定有信心做好工作,完成任务。1月25日0时5分,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在北站搭车出发赴朝。

列车在祖国的原野上向北疾驶。途中总队奉上级命令,第二大队派驻齐齐哈尔陆军第二医院。该院为一专科医院,重点是胸腔外科及骨科,设置床位1 000张,接受来自朝鲜前线经初步抢救后或转院来的伤病员。当列车将一批批伤病员运抵齐齐哈尔时,都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并送上慰问品,学生们敲锣打鼓频频向最可爱的人致敬。在冰天雪地的东北重镇,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医疗队的专家们不吃小灶吃大灶,和普通队员一起,热情高涨地同当地医务人员紧密团结,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在半年内施行各种手术近千次,其中大手术204次,无一例医疗事故。医疗队还与部队医院协作,开展临床医学教学,为部队医院培养了胸外科、骨科、一般外科、内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等8个学科的卫生人才,并帮助部队医院建立各项管理制度。黄家驷还组织编译了《军队外科学》,供部队军医学习。

1951年4月,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和中山医院又派出谭富生等7位医师赴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医疗工作。

1951年6月10日,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组织慰问团。团长颜福庆,成员有沈克非、倪葆春、汪企张、李穆生、王希孟、刘安祖。除了慰问中朝伤病员和赴朝服务的志愿医疗队人员,并了解前方需要的情况,组织第二批赴朝服务的医疗手术队,调换第一批人员。6月12日,慰问团启程赴前线慰问伤病员和医疗队员。

1951年7月,“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杜鲁门之命,派出代表与朝中人民军代表举行正式谈判。从此,朝鲜战争结束了大规模运动战的时期,双方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而代之以边打边谈,谈谈打打的僵持阶段。

根据原定计划和前方医疗工作的需要情况,上医组建第二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第七大队,抗美援朝委员会慰问团团员沈克非作了动员报告。要求参加医疗队的报名人数超过需要名额的3倍以上,只好经协商决定人选,其余人员只能留待第三批参加。经上级批准,第七大队大队长熊汝成,大队副陶寿淇,顾问林兆耆、陈化东;胸外科苏应衡、泌尿外科熊汝成、骨科吴祖尧、外科郁解非、王文正;内科陶寿淇、李宗明、陈灏珠、陈汉白、钱梓文;X光科袁昌炽、戚警吾;眼科胡茂生;检验科陈鸿珊、唐盛甫;护士赵恒娥、汪保令、郭维柔、施品瑛、蔡文卿、吴潮芳、张志洁、姚秉珊、张文娟、钱惠芳、胡慧云;秘书吕佩君,联络第五之桂,司机顾锡傑,工友徐金生,共32人。8月11日晚,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技术顾问团暨第六、七大队在团长沈克非(主任顾问)和第六大队长洪宾源、第七大队长熊汝成率领下出发北上,赴前方为中朝伤病员服务。上海各界人民代表1 000余人在上海火车站举行了欢送大会。

第七大队志愿医疗队奉命赴齐齐哈尔第二陆军医院接替第二大队志愿医疗队的工作。根据东北军区卫生部的要求,第七大队的中心任务是:①协助陆军二院创建东北军区军医学校及担任教学工作(中级军医教育学制先定1年,后改为2年);②在第二大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在职干部的业务及技术水平;③对伤病员的诊断和治疗,并作各个方面的技术指导;④贯彻和完善已订立的各部门常规制度。据此,第七大队将队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医院工作,一部分参与军医学校的创建和教学工作。其时陆军二院经1951年的调整,尚有床位772张,并根据教学需要将由业务医院转为教学医院。林兆耆受命筹备军医学校,讲授内科学和传染病学。历经半年勤奋工作的第七大队与部队医务人员胜利完成了各项中心任务,施行各种手术636例,还制定了“杜绝医疗事故公约”,有力地保证了医疗质量。沈克非作为医疗队技术顾问团主任顾问更是活跃在中朝边界,亲自抢救治疗志愿军伤病员。嗣后,在他的积极倡议下,经领导同意由他带领部分人员转赴沈阳,迅速建立中心血库,为前方源源不断地输送血浆和全血。

1952年1月28日开始,美军飞机在朝鲜前线和后方上空,中朝边境以及我国辽东等地大量投放各种带有鼠疫、霍乱等病菌的毒虫,发动了细菌战争。

对美帝国主义发动的细菌战,全国人民无限愤慨,上医同学在林飞卿教授领导下召开声讨美帝国主义暴行的大会。上海市科协、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召开座谈会,由颜福庆主持,细菌学家林飞卿、药理学家张昌绍等众多专家参加,黄家驷做总结发言。他号召上海市科技界、医务界统一领导,在需要时上前线去。随后,上海市科技界医务界成立细菌战防御委员会,推举林飞卿、沈克非、黄家驷、钱惪、颜福庆等90人为委员,沈克非为主任委员。

1952年2月,上医派出包鼎成、严家贵、程德成、肖永春4位教员参加中国志愿防疫检验队,赴朝鲜前线执行反细菌战任务,后来他们分别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和军功章。

林兆耆回上海后,得知敌人在朝鲜发动细菌战时,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赶写出版了一本《急性传染病手册》,陈毅市长还专为该书题字。

1952年2月23日,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第8、9、10、11大队即将出发前线接替第4、5、6、7大队的任务。上海各界人民代表2 000余人在震旦大学大礼堂举行欢送大会,颜福庆、金仲华、王聿先在会上致词,向热爱祖国赴朝服务的医务人员致意,并祝其成功。

1952年3月10日晚,第10、11大队出发,由上医组建的第11大队成员有:大队长郑伟如,大队副朱祯卿,队员为:沈家立、叶衍庆(仁济医院)、王冀恢(公利医院)、刘国捷、徐葆元、梅行、金钰珠、庞慕贤、程殿琴、周安芬、万廷钰、陈光明(市六医院)、刘宗亮。第11大队抵达齐齐哈尔东北军区后勤卫生部军医学校及第二陆军医院接替第七大队志愿医疗队工作。他们的任务是在第2、7大队所建立的基础上,将第二陆军医院的医疗工作与东北军区军医学校的教学工作继续巩固发展。第11大队全体医疗队员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并协助部队医院进行疑难病例的诊断,参与重要手术。

1952年9月15日,上医第三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完成任务回校。学校从1951年1月开始的抗美援朝医疗工作胜利结束。其间,医疗手术队除承担繁重的医疗任务,为志愿军伤病员服务外,还积极担任了培养部队医务干部的教学工作,使他们掌握了诸如肺叶切除、骨折切开复位等大手术。在与志愿军战士接触的日子里,队员们的思想觉悟也得到很大提高,其中有31人立功。而留在后方的工作人员也积极支持前方工作,肩负起繁重的医务工作,在抗美援朝中尽了自己的责任。

半个世纪的时光像流星一样在历史的长空中悄然划过,当年满腔热血的医疗队队员有些已谢世,最年轻的也年逾古稀,但他们热爱祖国与人民的高尚情怀始终留在上医人的心坎里,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也将永远镌刻在上医的历史丰碑上。

作者周容,研究员。上海财经学院会计专业毕业。曾任眼耳鼻喉科医院财务负责人、上医财务处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