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谊明道 情深义重——记北美东部地区上医校友
陈松鹤
上医是一位胸怀博大的母亲,送出她一批又一批优秀子女,遍及华夏各地,散布五洲四海。在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东部地区工作、学习、生活的一批历届上医校友,遵循“为人群服务”的宗旨以及“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在造福人类、造福民族的上医光辉史册上,也写下浓重的一笔。
第一、第一、第一……
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三四十年代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赴美国深造,是中国第一批出洋的医学人才。他们中大部分后来定居下来,成为上医最早期的海外校友。数年后,他们又组成美国的一批华裔执业医师的队伍,逐渐在医学界崭露头角。
1963年底,以上医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些纽约华裔医生正式注册成立美国中华医学会,后改名为美洲中华医学会(Chinese American Medical Society)。前三任会长分别是俞时中(上医38届)、董宝玑(上医40届)和朱民强(上医44届)。这是华人在美国和美洲创建的第一个医生专业团体。初始会员百余名,迄今已增长到近千名。其后又创办美洲地区华人的第一本医学杂志——美洲中华医学杂志,在美国和世界医学界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1942年毕业于上医的朱剑华校友,1947年获政府奖学金赴美,在全美顶尖的Slon-Kettering癌症研究中心从事肿瘤放疗。1976年起任该中心肿瘤放疗科主任。她是当时美国华人在大医院担任科主任高聘的第一人,也是该中心历来的第一位女性主任。朱教授以杰出的贡献获多项颁奖。其中1993年所获美国放射学会的“居里夫人奖”是当时华人医学领域获得的最高荣誉。
改革开放后上医大门再次面向世界。10余年中,大批中年业务骨干和毕业不久的研究生走出国门学习研究。学成回校成为上医栋梁,部分定居、旅居异国,成为上医第二代海外校友的主要组成。
来自眼耳鼻喉科医院的韦秀冰校友,20世纪80年代初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客座教授。因在激光医学上卓越成绩,名列美国编的《名人录》。她是改革开放后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女科学家。
钟震校友是1969年上医医本科毕业生,1979年入学的上医硕士研究生,赴加拿大从事器官移植实验外科工作20年如一日,刻苦钻研,任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和实验外科主任。曾当选为国际实验显微外科学会主席。
1983年毕业于上医的胡祁校友,在美国留学后成为著名的华裔精神心理专科医师。先后担任美国最大的公立医院——纽约表雅医院精神科主任、纽约精神病专科医院副院长和纽约精神医学诊所所长。曾当选为纽约美国华人医学会第一任会长。在精神、心理卫生领域,从宣传、开导、预防入手,为华人社区作出开创性工作。
第一、第一、第一……老中青三代校友没有辜负大洋彼岸母校的精心养育,请母亲在80寿辰之际,同样为不在身边的孩子骄傲。
跌倒爬起,再跌再起
美国既非遍地黄金,也难随处镀金。排华法案虽废止多年,种族歧视仍徘徊至今,黄皮肤的中国穷学生走出国门先要生存,全部家当两箱子,其中一箱还是书。有没有只吃面包、速泡面或鸡腿、鸡蛋的日子?有没有住蟑螂满地老鼠横行或水深(地下室)火热(无空调)挨冻(少暖气)的房子?有没有捡垃圾破烂(拾用居民废弃的家具、电器等)?有没有遭到闯空门(家中洗劫一空)或打靶子(枪口顶头)?不少校友的回答是“yes”。
求学觅职要为五斗米折腰,三代校友的北美移民路大致三条:重当学生,再修学位,苦考执照,此乃“投资”;找专业“基本对口”或“有些对口”的位置谋职,此乃“打工”;改行做房屋、金融、餐馆、美容,或当个小老板,此乃“攒钱”。
在杂草丛生并不光亮的路途上,要走出金光闪闪的第一,付出的代价乃至牺牲就更大了。朱剑华校友告诉笔者,当年常常白天只吃三四片面包,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韦秀冰校友在没有窗户的实验室工作,连续10多小时,常常分不清白天黑夜,记错了几月几号。她在乳癌手术后,无暇好好休养,继续接手新研究课题,编写专著,以致操劳过度,癌症复发,英年早逝。钟震校友一年前肺部摄片有阴影,诊断难定。他没有停下一周七天连续工作的繁忙日程,直至肺癌转移,回天乏术。来自中山医院的王跃歧校友2006年10月为申报新的研究课题,日以继夜忙得心力交悴。那天带着申请报告初稿赶往主任家商议,在匆匆穿越曼哈顿大街时突遭车撞,不幸身亡……
不靠上帝,靠自己。跌倒爬起,再跌再起,爬不起,歇口气还要起。这是校友们在大洋彼岸时的生存法宝。也有人倒下了没有再起:病逝,车祸,自杀……痛惜同时,我们铭记他们用生命写下奋斗人生的浓浓句号。也有人倒下了遭到重创:病残、发疯、离异……同情之外,我们理解他们为自己的选择付出的沉重代价。
衣食住行之后还有身份绿卡、子女教育、父母抚养、工作点数、积谷防老……纵然有人幸运地五“子”登科(高位子、高薪资、车子、房子、成才的孩子),烦恼仍接连不断:事业取舍、文化冲撞、偿还高额贷款、与子女代沟、头顶隐性种族歧视的玻璃天花板……哪天一照镜,哟,白了少年头!
尽管异国的经历千差万别,十之八九校友的评说却出奇的相似:不易。短短的概括包含了多长的披荆斩棘的逆境沧桑,浅浅的回答宣泄着多深的五味俱全的心路历程。没有母亲在身边呵护的游子们,不易呀!
同舟共济,友谊长存
相似的背景和类同的遭遇把校友们联系起来。60年代老一代校友以医学会形式展开联络交流和互助合作。1991年9月1日,上医北美东部地区校友会应运而生。10多年来相继成立华盛顿、匹兹堡、纽约、辛辛那提、加东、达拉斯等分会,并逐步发展为独立的校友会,会员数百人,遍及美国和加拿大东部地区,以第二代校友为主体。美东部校友会历届名誉会长、会长和副会长有:朱剑华、钱诗光、李忠明、陈松鹤、李雅琴、钟宝珍、王国民等校友。美东部校友会的宗旨是增进校友与校友间联系以及增进校友与母校间联系。校友会及其分会先后组织20余次校友聚会。1996年8月31日,在纽约市举行第六次年会,是最大的一次校友聚会。百余名校友参会,上医校长姚泰发来贺电,年会发出迎接70周年的倡议,下面是这次盛会报道的部分摘录。
……接着中年校友相继发言。当他们的老师俞孝庭校友(47届)健步上台,全场爆发雷鸣般的掌声。高骥千校友(50届)的发言妙语连珠,博得满堂欢笑。俞时中校友(38届)腿脚不便,请人家带来热情洋溢的书面发言。
年会另一项内容是交流咨询。和再禄校友(67届)主讲“在美国做医生”。担任纽约州针灸委员会委员的胡一麟校友(58届)主讲“针灸在美国”。王家恩校友(60届)主讲“学习中医心得”。蔡彬如校友(83届)主讲“股票投资”。
在拱形大门前照完“全家福”和品尝美味中国自助餐后,联欢开始。主持人换上校友们的子女。热情奔放节奏中校友们载歌载舞,晚会进入高潮。50多名幸运者在抽奖中获得各式奖品。年会在“友谊天长地久”的舞曲中结束。
“这样难得的场面一生能有几回?”某校友感慨,“一年的欢乐都在这里笑出来了!”某校友的夫人如是说。“我们应当成立上医校友会子女分会。”两位校友子女对话。
……
1995年《上医美东校友会通讯》问世,迄今已办19期。上医校长姚泰为刊头题词。设“母校简讯”、“上医名人”、“海外校友”、“校友信箱”等专栏。先后办了《上医七十周年校友特刊》、《抗SARS特刊》、《复旦百年校庆专刊》和《上医建校八十周年专刊》。
魂系梦牵,情深义重
花旗梦圆也好,梦醒梦断也罢,哪一杯“忘情水”能中止美东校友对祖国、故乡、母校的魂系梦牵?比起访问学者、旅美学人、新华侨、美籍华人……那些称号,最在意和贴心的是:中国人和上医人。
下面是《新民晚报》2001年刊出的一段中秋祝词,作者是美东校友,被评为一等奖:
思,思师,思学友,梦思校园,银色明月夜;
望,望乡,望神州,期望祖国,金光灿烂天。
美东校友在异国成就一番事业后,从来没有忘记报效祖国,回馈母校。其一迎过来:接待、安排一批又一批来自母校的留学和访问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其二送出去:去母校讲学、指导,展开合作研究,共同培养研究生。其三走回去:一个又一个回归故土,让学来的技术和国外的发现在祖国和母校开花结果。曹贞(63届)、李忠明(71届)、刘华(82届硕士研究生)、钱诗光(68届)等美东校友,分别担任主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在医学各领域投“智”出力,成绩斐然。一位正筹划退休的校友向笔者透露一个退休后要完成的心愿:去母校带教学生,并指导研究工作。
45届校友丁亦鸣在费城儿童医院工作期间,筹款和捐款27.5万美元,先后组织10余批美国医学专家来母校合作交流,并促成该院与附属儿科医院结为姐妹医院。1998年上海市政府授予她白玉兰奖。
1999年由董宝机、朱剑华校友捐助的上医成人教育学院完工。2003年老校友夏纬炎(47届)因病逝世。为完成夏老生前捐助中山医院的意愿,对夏老的哀悼和追思化为对中山抗SARS斗争的捐款。之后夏夫人又联络相关团体,向上医捐赠病残者轮椅车百余辆。2007年为庆贺母校建校80周年,年已九旬的董、朱校友在中山医院设立人才培养基金,每年捐助医疗骨干出国学习深造。
1997年10月,校友会组团参加70周年校庆庆典。当美东校友的代表在庆祝大会上祝福母校生日时,当美东校友参与捐款建造的颜福庆塑像揭幕时,当美东校友在多个会议上交流学术展示成果时,当美东校友在庆典晚会慷慨承诺捐款时,我们的心与母校贴得更近了。
当美东校友参加在纽约曼哈顿的庆香港回归万人大游行时,当美东校友欢迎中国申奥成功时,当美东校友口诛笔伐,与分裂祖国的反华势力针锋相对斗争时,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更近了。
代代相传,情义无价
2007年2月,大年夜,在纽约东王朝酒家的校友迎春聚会上,来访的秦绍德书记与笔者一起谈及老中青三代海外校友的贡献:八九十岁第一代校友重情,几十年异国沧桑不能磨灭他们对母校的款款深情,年老体衰之时,倾囊捐助母校;退休或接近退休的第二代校友重义,联络搭桥,奔走出力,顺上启下,尽其所能;正值青壮年的第三代校友重业,在学业事业有成后,以他们杰出才能,报效母校。
情、义、业,钱、力、才,既有侧重,也兼而有之,三种方式,一片真心!毕竟最美好的年华散落在那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上,毕竟最难忘的青春融化在那个永远培育我们的枫林校园里。不管多少年后,不管第几代校友,我们是上医人、复旦人、中国人,代代相传,永不改变,我们报效祖国回馈母校的真心实意,长存永在,义无返顾!
作者陈松鹤,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专业研究员,上医美东校友会会长。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1982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获内科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山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血液研究室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