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诊阑尾炎——一堂终生难忘的课
叶诸榕
1966年上半年的一天,我作为实习医生在中山医院急诊室值班,夜9时许,来了一位急腹症患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病史的采集、体检和血白细胞化验(当时三大常规均由实习医生操作)。患者被拟诊为急性阑尾炎。我当时心中暗喜,按规定凡阑尾、疝、痔和大隐静脉曲张,实习生不但可以洗手上手术台,还可有一定的操作训练,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此时外科主任孟承伟教授巡诊来到急诊室,孟教授在听取我的报告后问我:“根据你的检查,患者的阑尾炎是盲肠前位,还是盲肠后位?阑尾有多长?走向如何?其盲端指向何处?”我非常惭愧,教授问的问题我一个都答不上来。我想:“人心隔肚皮,腹壁外检查能查得这么清楚?”我心中有了疑团,于是就问:“孟教授,这有什么讲究吗?”孟教授说:“阑尾摘除用的是麦氏切口,它不比剖腹探查常用的腹直肌切口。麦氏切口如位置不合适无法延长。因此在术前必须充分了解阑尾的位置,以期对麦氏切口的位置作适当调整,尽量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接着教授检查了患者,告诉我阑尾是盲肠下位,他在患者腹壁上比划出阑尾的走向、长短和最佳切口位置。临走时孟教授又叮嘱:不要小看阑尾炎,有人说最好开的是阑尾炎,最难开的也是阑尾炎。为什么?如果术前拟诊阑尾炎,结果发现是升结肠肿瘤,就可能作右半结肠切除!因此开阑尾炎也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
手术完全印证了教授的预计,阑尾手术很顺利。这件事只是孟教授毕生从事医疗和教学生涯中的小事,却使我终生难忘。孟教授从病人利益出发,对技术精益求精,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这样的功夫不仅当前先进的仪器设备无法替代,可能也被不少医生所忽视,但它却使患者受益。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学风,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就在这接诊阑尾炎的小事中闪光。它使我终生受益!
作者叶诸榕,病理解剖学教授。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1967年毕业,1981年获上医病理学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外事处处长、复旦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处处长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