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肿瘤的表现

儿童肿瘤的表现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肿瘤多以无痛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因此较浅表的肿块易于观察,并可通过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明确其性质,而胸、腹部肿瘤一旦出现症状,肿块已较大或病程已至晚期,因而儿童肿瘤的早期发现常较偶然,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有赖于CT和MRI检查,由于多数患儿不能配合长时间固定体位的检查,这样使CT检查显得尤为重要。肿瘤较大时,可压迫第三脑室,造成脑积水。

第七章 儿童肿瘤的CT表现

儿童肿瘤多与胚胎或先天因素有关,常由于结构畸形、发育障碍或胚胎残留组织异常增殖所致,其中畸胎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颅咽管瘤等多见于小儿,上皮来源的癌在小儿中罕见。儿童肿瘤多以无痛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因此较浅表的肿块易于观察,并可通过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明确其性质,而胸、腹部肿瘤一旦出现症状,肿块已较大或病程已至晚期,因而儿童肿瘤的早期发现常较偶然,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有赖于CT和MRI检查,由于多数患儿不能配合长时间固定体位的检查,这样使CT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一、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是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的胚胎性肿瘤,起源于小脑蚓部的神经胚胎性细胞或细胞的残余,为原始髓样上皮细胞未继续分化所致。90%的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少数位于小脑半球。CT扫描中表现为类圆形的等密度或高密度肿块,CT值40~50Hu,边界一般较清楚,增强扫描病灶均匀强化,CT值平均增加15Hu左右,一般肿瘤周围低密度水肿较轻。其前方的第四脑室受压,呈“一”字形前移,幕上脑室可见明显扩张。部分不典型病例瘤体内可出现变性、坏死、散在钙化和出血。

男孩,6岁,发生恶心、呕吐,伴行走不稳1周。CT检查,结果见图7-1。

img36

图7-1 髓母细胞瘤

A.CT平扫见小脑上蚓部区有一类圆形实质性结节,密度不均匀,呈等、低密度混杂,CT值20~25Hu,边界清晰,边缘分叶。B.增强扫描见结节不均匀强化,部分突入前方的第四脑室,第四脑室受压、变形、狭窄,致幕上脑积水

二、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为儿童常见的鞍上肿瘤,为来自颅咽管残留鳞状细胞的先天性良性肿瘤。肿瘤多位于鞍上区,鞍内少见。CT平扫见肿瘤边界清楚,多为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直径2~4cm,约有60%的肿块为均匀的液性低密度,CT值10~20Hu,其余病灶为实质性或混杂密度影。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囊壁和实质部分强化。囊性肿块、囊壁壳样钙化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肿瘤较大时,可压迫第三脑室,造成脑积水。

男孩,12岁,发育矮小。头痛,恶心,视物模糊1周多。CT检查,结果见图7-2。

img37

图7-2 颅咽管瘤

A.鞍上区见一囊性为主的肿块,大小30mm×30mm,内见分隔,中央为无强化的液性密度,壁厚薄不均,有强化,并可见弧形钙化。B.冠状面扫描见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压迫第三脑室,双侧侧脑室积水

三、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占松果体区肿瘤的30%~40%,来源于胚生殖细胞,又称胚组织瘤。CT典型表现为松果体区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呈均匀中度强化,瘤周无水肿。部分病灶见低密度坏死灶和斑点状钙化,一般钙化较大,为肿瘤所包埋。肿瘤常压迫第三脑室及导水管致幕上脑积水,并可侵及室管膜,通过脑脊液向其他部位种植(图7-3)。

img38

图7-3 松果体肿瘤

大脑静脉池内见松果体增大,并形成肿块,边缘清晰、光滑,有均匀强化。幕上脑室积液,脑室周围见低密度渗出

四、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在胶质瘤中最为多见,也是小儿常见的颅脑肿瘤,多半发生于幕下的小脑半球。其CT表现与其病理改变明显相关,可分为4级:Ⅰ级星形细胞瘤为边界较清的低密度影,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病灶无强化,周围无明显水肿。Ⅱ级肿瘤病灶密度不均匀,有不规则或环形强化,周围有轻度水肿。Ⅲ、Ⅳ级肿瘤为恶性病变,呈浸润性生长,形态不规则,边缘不规整,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密度高低不均匀,肿瘤内常可见囊性变,表现为“囊在瘤中”或“瘤在囊中”,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见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及坏死区无强化,使病灶区密度更显不均;其占位效应与病变大小和水肿的严重程度有关。一般而言,肿瘤强化程度越大,周围水肿越明显,占位效应越显著,则恶性程度越高。

男孩,12岁,左侧肢体活动不便半年,2个月前不慎摔倒,之后症状加重,现主诉头痛、头晕。CT检查,结果见图7-4。

img39

图7-4 大脑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右侧大脑辐射冠区有一边界不清的稍高密度影,大小约57mm×28mm,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右侧侧脑室受压狭窄,中线结构左偏。B.增强扫描病灶轻微强化

五、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是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的瘤样病变,又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多发生于中线位和桥小脑角区。在形态上可分为扁平型和团块型。扁平型表皮样囊肿有“见缝就钻”的特点,位于蛛网膜下隙和脑室内,可沿蛛网膜下隙蔓延,其内为均匀一致的液性密度,边界清晰、光滑。团块型位于硬膜外,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晰。大部分表皮样囊肿无强化,偶尔边缘有轻微增强。

男孩,3岁。CT平扫见右侧桥小脑角区岩锥旁有一大小18mm×20mm囊形低密度影,边缘清晰,光滑,CT值9Hu,内听道无扩大(图7-5)。

img40

图7-5 颅内表皮样囊肿

六、纤维血管瘤

纤维血管瘤(angiofibroma)是良性血管性肿瘤,通常偏心性地起源于鼻咽顶部或后鼻孔,多见于男性青少年。CT表现为鼻咽部的软组织密度肿块。一般肿瘤较大,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晰。肿瘤生长具有侵袭性,可压迫或侵及周围间隙和组织结构,引起骨质破坏,并可向邻近的颞下窝、翼腭窝、鼻旁窦及眼眶内浸润。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

男孩,11岁。右侧鼻塞半年,伴反复鼻出血。体格检查:右侧鼻道见肿物,中鼻道至鼻腔底部及后鼻孔均被肿块所填充。CT检查,结果见图7-6。

img41

图7-6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

A、B.右侧鼻咽部、鼻腔内肿块,阻塞右侧后鼻孔,致鼻中隔左移,右侧上颌窦内侧壁内陷。C.蝶窦下壁骨质吸收,肿瘤向右侧蝶窦内浸润,其内密度增高

七、胸腺瘤

胸腺瘤(thymoma)是成人最常见的纵隔肿瘤,发生于青春期前较为少见。由于正常青春期前儿童胸腺外形饱满,如果无临床症状,肿瘤较小,肿瘤内无钙化、变性,则小儿胸腺瘤较难肯定。因此,于CT扫描中仔细观察胸腺的形态、密度及边缘对本病的诊断十分重要,如胸腺边缘局限性圆隆突起,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囊性变、坏死所致低密度改变或有高密度钙化灶),均需考虑肿瘤的存在。肿瘤边缘模糊、毛糙,短期内增大明显,出现胸腔积液及相邻骨质侵蚀等侵袭性征象,则须考虑为恶性病变。

女孩,12岁。胸闷伴四肢乏力半年余。CT检查,结果见图7-7。

img42

图7-7 恶性胸腺瘤并肝脏转移

A.见胸腺增大,边缘分叶,内密度不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呈不均匀强化。相邻的脂肪间隙为异常软组织密度影填满,血管受压后移。B.肝右叶见一圆形低密度实质性结节,直径约25mm,边缘光滑,密度不均,可见不规则形的液化坏死区

八、肝母细胞瘤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为小儿最常见的肝脏胚胎性恶性肿瘤。肿瘤结节型和弥散型罕见,以单发巨块型为主,直径6~15cm,呈圆形或不规则分叶,边界清楚,有时有包膜。病灶位于边缘处可见肿块突入腹腔,部分呈哑铃状改变。肿块内密度稍低、不均匀,可见实质性肿瘤间隔、更低密度坏死灶、高密度出血和不定型钙化灶。肝内血管常受压、移位,但瘤栓形成不多见。增强扫描见肿瘤呈不规则或网格状强化,变性坏死区无增强。

男性,11岁。皮肤、巩膜黄染2月余,伴偶尔腹痛。CT检查,结果见图7-8。

img43

图7-8 肝母细胞瘤

A.CT平扫见肝右叶有一稍高密度肿块向肝缘处突起,直径约88m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值54Hu。B.增强扫描见肿块内有扭曲的肿瘤血管,实质部分均匀强化。肿块压迫肝门致肝内胆管扩张

另一例,男孩,19个月。右上腹饱满,发现右上腹肿块1月余。CT检查,结果见图7-9。

img44

图7-9 肝母细胞瘤

CT平扫于肝右叶及肝左叶外侧段各见一巨大实质性肿块,边界较清,但毛糙,CT值35~50Hu,其内可见散在性更低密度坏死区,右叶病灶内见小灶性高密度出血。由于肿瘤压迫肝门区结构,致肝内胆管扩张

九、肾母细胞瘤

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又称为肾胚胎瘤或Wilms瘤,多见于1~5岁儿童。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范围及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了解有无腹膜后区淋巴结肿大,从而有助于肿瘤分期。肾母细胞瘤起源于肾脏皮质的间胚叶组织,多为膨胀性生长,于肾内形成肿块。一般肿瘤较大,向肾表面突起,巨块者可超过中线或位于胰腺、脾脏、胃之间,压迫、累及肾上腺,部分与肾上腺无法区分。肿瘤的CT表现与成人肾癌相似,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大多边缘光滑或分叶,较少穿破肾包膜。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实质性肿块,CT值35~45Hu。由于就诊时一般肿瘤已经较大,瘤体内往往已出现变性、坏死和出血,使瘤体内密度不均匀,表现为囊实相间、瘤内分隔和局限性高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内坏死、出血灶无强化,实质部分及包膜轻度强化。这样,肿块与明显强化的正常肾实质形成明显对比,于肿瘤周边形成新月形或厚薄不均的半环形高密度边缘。肿瘤较大时,可压迫相邻的肾盂、肾盏,使之变形、移位、扩张。肿瘤较晚期,可突破包膜向肾周浸润,继而侵犯相邻的肾上腺,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有4%~10%的病例静脉内可出现栓塞,平扫时可见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增粗,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血管腔内可见充盈缺损影,从而明确诊断。

男孩,2岁。腹胀1周,腹痛1d。CT检查,结果见图7-10。

img45

图7-10 肾母细胞瘤

CT平扫见左肾失去正常形态,为一巨大的不均质肿块所占据,大小约14cm×12 cm×17cm,CT值16~57Hu,以软组织密度为主,内见多发性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和高密度出血灶

十、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质性恶性肿瘤,80%发生于<3岁的小儿,其中约2/3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少数起自脊柱旁交感链或嗜铬体。CT扫描见病灶多位于肾脏前上方的肾上腺区,脊柱旁、腹膜后中线区及胸部较少见。肿块以实质性为主,呈不规则状,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更低密度坏死区,75%~85%的肿瘤中可见不规则形钙化,边缘粗糙,化疗后钙化可增多。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强化。该肿瘤通常边缘不清,可向周围间隙浸润、压迫或累及相邻的组织器官,可较早出现广泛性转移,如侵及相邻的肾脏,与肾母细胞瘤较难鉴别。

女孩,5岁。CT检查,结果见图7-11。

img46

图7-11 左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CT平扫左侧肾上腺失去正常形态,局部见一不均质肿块,直径约45mm,以实质性为主,有多发性点状和斑块状钙化。腹膜后区腹主动脉周围见多枚肿大的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累及左侧输尿管,致左肾盂积水

十一、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lymphoma)占儿童恶性肿瘤的第3位,根据肿瘤的组织结构可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就其发展形势而言,霍奇金病初诊时主要侵及淋巴结,病变循序蔓延,进展较慢;非霍奇金淋巴瘤呈跳跃性发展,即病变发生的先后、部位无规律性,扩散较早。淋巴瘤于CT扫描中可见多发性淋巴结肿大或伴多部位浸润,于胸部可见纵隔、肺门、膈肌脚内侧及心包淋巴结肿大,主要分布于前中纵隔,表现为多发性分散的结节或部分融合成块。由于胸腺内有较多淋巴组织,因此淋巴瘤病例也可见胸腺肿大、变形,同时伴多枚淋巴结肿大。病变可压迫相邻的气管、血管,一般分界较清楚,但由于小儿纵隔内脂肪较少,因此常需做增强扫描才能分辨淋巴结与相邻组织的界线。肿大的淋巴结多为实质性,CT值20~40Hu,增强扫描淋巴结的强化远较纵隔内血管要弱,少数淋巴结内可出现坏死、囊变和纤维化,使其密度更低。此外,CT扫描能发现其他部位有无淋巴瘤浸润,从而有助于临床分期和治疗。肺部淋巴瘤浸润可以是淋巴结直接浸润肺组织,或沿淋巴管蔓延,或通过血行播散,使肺内改变多种多样,表现为肺内不规则的斑块和磨玻璃样病灶,或沿肺纹理走行的串珠样改变,或小叶、结节状病变,伴不规则间质增厚;胸膜及心包增厚,胸腔及心包积液;淋巴瘤侵及肝、脾,可致其弥散性肿大,或伴实质性低密度改变,呈不规则的斑块和结节状;淋巴瘤通常以直接浸润或血行转移侵犯肾脏,可见双肾对称或不对称肿块、结节或弥散性肿大,肾实质增厚,肾皮髓质分界不清,其内多发性结节和肿块呈低密度或稍高密度;胃肠道浸润见胃、肠壁增厚伴肿块形成;腹腔内、腹膜后、盆腔内可见不同程度淋巴结肿大。总之淋巴瘤的定性必须结合临床、浅表淋巴结活检或病灶穿刺,从而与其他淋巴组织病变相鉴别,如结节病、坏死性淋巴结增生症、胸腺肿瘤、结核病变。

男孩,2岁。咳嗽1月余,抗炎治疗无效。CT检查,结果见图7-12。

img47

图7-12 淋巴瘤肺内、腹膜后及腹腔浸润

A、B.纵隔内食管、降主动脉周围及两侧肺门、肺内淋巴结肿大,两肺纹理增粗、扭曲。C.肝、胃、胰之间见一实质性肿块,大小55mm×50mm,有不规则强化。腹膜后区腹主动脉左旁见肿大淋巴结

十二、畸胎类肿瘤——皮样囊肿和畸胎瘤

畸胎类肿瘤可分为囊、实性两种,大部分为良性病变,恶性者不到20%。囊性者称皮样囊肿(dermoid)或囊性畸胎瘤,仅含表皮及附件成分,为良性病变,由两个胚层组织所组成;实性者称畸胎瘤(teratoma),含有3个胚层组织,少部分为恶性病变。皮样囊肿和畸胎瘤与发生部位或器官无关,好发于骶尾部、卵巢、后腹膜、睾丸和前纵隔。其CT表现相似,均为密度不均的肿块,可见液性、实质性、脂肪成分及钙化,囊性和含脂肪成分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发现脂肪—液体平面更支持畸胎类肿瘤的诊断。良性者边缘光滑、清楚,皮样囊肿在增强扫描时可见边缘强化环;恶性者边缘毛糙、不清,并可压迫和侵犯周围组织。但当皮样囊肿破裂或继发感染时,良性病变的边缘也可模糊不清或出现胸腔或腹腔积液,故应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男孩,21个月。CT平扫见右侧中腹部有一边界清晰的实质性肿块,直径约8cm,内可见少量低密度脂肪密度影和斑点状钙化(图7-13)。

img48

图7-13 腹膜后区畸胎瘤

男孩,4个月。进行性腹胀、黄疸1周。体格检查:腹壁静脉显露,腹部膨隆,可触及巨大肿块,质不均。CT平扫见腹膜后巨大不均质肿块,大小约12cm×13cm×15cm,内含软组织、脂肪、液性密度和多发性钙化,边缘部分不清、粘连,周围组织受压,伴腹腔内积液(图7-14)。

img49

图7-14 腹膜后恶性畸胎瘤

女孩,7d。产前检查发现胎儿腹部肿块。CT平扫见腹膜内有一巨大肿块,大小65mm×95mm×72mm,内见软组织、脂肪、钙化和多发性囊腔相互夹杂,周围组织结构向外、后移位(图7-15)。

img50

图7-15 腹腔畸胎瘤

男孩,14岁。前纵隔恶性畸胎瘤术后、放疗后4个月,出现干咳。CT扫描见前上纵隔内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不清,伴纵隔5组淋巴结肿大。相邻的两上肺见斑片状毛玻璃样改变。右肺中叶外侧段见一实质性结节,边缘清晰、光滑,直径22mm(图7-16)。

img51

图7-16 纵隔恶性畸胎瘤术后复发

纵隔内淋巴结肿大,两上肺放射性炎症,右肺转移瘤

男孩,3岁。阵发性腹痛伴腹胀10d。CT扫描发现左中腹腔内见一边缘分叶的多房性囊性病灶,间隔较粗,厚薄不均。周围肠管向右、向后移位(图7-17)。

img52

图7-17 腹腔内囊性畸胎瘤

女孩,22个月。发现左侧臀部肿块半年余,伴大、小便困难。CT平扫见盆腔底部及骶尾部巨大不规则形实质性肿块,内见多发性散在钙化灶,大小86mm×61mm×85mm,边界较清,自左侧闭孔向臀部生长,直肠、尿道受压(图7-18)。

img53

图7-18 骶尾部畸胎瘤

十三、恶性骨肿瘤

小儿恶性骨肿瘤常见的有骨肉瘤(osteosarcoma)和尤文肉瘤(Ewing sarcoma),尽管它们起源不同,但均好发于长管骨的干骺端,当骨肉瘤无瘤骨形成时,两者有十分相似的CT表现。①骨破坏:见于溶骨性骨肉瘤和尤文肉瘤,病骨的松质骨内出现散在的斑点状、斑片状骨质缺损,边缘模糊,周围无硬化。累及骨皮质时,皮质边缘呈鼠咬状,骨皮质中断,可并发病理性骨折。②骨膜反应:肿瘤刺激骨膜形成反应性新生骨,一般位于肿瘤相邻处,离肿瘤越近,则骨膜反应越明显。③局部软组织肿块:病变晚期,肿瘤突破骨皮质,在软组织中形成肿块。

男孩,10岁。发现左侧大腿肿块半月余,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CT检查,结果见图7-19。

img54

图7-19 股骨恶性肿瘤

A、B.骨窗显示左侧股骨下端骨皮质部分缺损,骨膜增生致骨干增粗、边缘毛糙,髓腔密度增高,范围约10cm。C.骨干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

(朱 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