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是起源于皮肤黑色素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在所有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中,儿童发病<2%。美国和英国1~14岁儿童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为1/105~2/105,澳大利亚为4/105,我国儿童中罕见。澳大利亚的儿童恶性黑色素瘤占儿童恶性肿瘤总发生率的3.3%。
一、病因
1.日光 晒伤是主要诱因,一生中总的日晒时间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呈正相关。
2.巨大先天性痣(LCNN) 其定义为直径≥20cm的先天性痣。LCNN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与LCNN相关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危险性随年龄递增,一生中为2%~32%。
3.发育异常痣综合征 家族性发育异常痣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免疫缺陷 免疫抑制可提高恶性肿瘤的发生概率,无论是先天性免疫缺陷还是医源性免疫抑制都如此。
5.着色性干皮病 与恶性黑色素瘤发病有密切关系。
6.恶黑细胞垂直转移 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自患病母体通过胎盘转移至胎儿,婴儿出生时即可有全身播散,预后极差。
7.黑色素痣数量 儿童黑色素痣的数量与遗传和日晒程度有关。
二、病理及分期
恶性黑色素瘤内为大小、形状各异的异型黑色素细胞,向真皮层、血管壁、神经鞘及附件上皮浸润。
分期:Ⅰ期,局限性病变;Ⅱ期,淋巴结转移;Ⅲ期,远处转移。在对Ⅰ期患者进行评估时,需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①局部是否有溃疡;②Clark分级;③Breslow侵及深度,病损深度<1.5mm的,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较小(表30-1)。
表30-1 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病损分级
三、临床表现
对于先天性痣及其周围的皮肤发生改变,肤色加深,痣的形状异常,面积突然增大,局部有凸起结节,或表面发生溃疡等,均应怀疑其恶变可能。儿童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以表现为无色结节,有蒂,表面结痂;或表现为化脓性肉芽肿状;也可表现为局部出血。
四、鉴别诊断
恶性黑色素瘤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青少年黑色素瘤、巨大痣及Spitz痣。特别是Spitz痣,其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都与恶性黑色素瘤相似,但为良性肿瘤。1948年纽约的病理学家Sophie Spitz发现,在13例被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而获得长期生存的患儿中,有12例并非真正的“恶性黑色素瘤”,而是一种非常相似的良性肿瘤。Spitz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形态小且匀称,镜下见上皮细胞过度增生,黑色素细胞与真皮层间有分界,为包含有Kamino小体的成熟黑色素细胞。Spitz以自己的名字为新发现的疾病命名。对Spitz痣的误诊使得恶性黑色素瘤在儿童中的生存率看上去比成人高,排除了这些误诊后,两者在各分期的生存率基本相当。
五、治疗
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后,治疗首选为手术,手术应完全切除原发灶。是否将区域淋巴结清扫作为标准的术式尚有争论。不管怎样,手术的原则是在清除肿瘤及其潜在转移的同时,尽量减少因手术造成的功能及容貌损害。前哨淋巴结活检可提示区域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术中可以采用瘤床注射特殊染料或放射性核素,用肉眼或手持Gamma探测器示踪的方法显现前哨淋巴结。切下的淋巴结应做免疫组化染色,镜下仔细鉴别。前哨淋巴结阳性者应做彻底的区域淋巴结清扫。
对于肿瘤转移或复发的应予化疗,SJCRH报道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达巴卡嗪治疗转移或复发肿瘤,18例患儿中8例完全或部分显效。也有报道采用单剂达巴卡嗪和美法仑加温灌注取得疗效。
美国东部肿瘤合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1684号试验在成人患者中试用大剂量干扰素α-2b,提高了生存率,但同时出现了明显的毒副作用,ECOG 1690号试验终止了这项试验。在有远处转移的成人患者的试验中,白细胞介素-2也显示出疗效。
恶性黑色素瘤过去常被认为有“辐射抗拒”,但现在的一系列试验表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辐射抗拒”是相对的。离体细胞实验发现,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的Dq值为90cGy,而恶性黑色素瘤的Dq值>200cGy,似乎表明单次大剂量的照射,肿瘤细胞会有明显的反应。然而在成人患者中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肿瘤(包括骨转移)对单次剂量的反应,<400cGy组为34%,>400cGy组为59%,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另一项前瞻性的临床试验,比较两组恶黑患者的疗效,126例随机分组,一组为每次8Gy,每周1次,共4次;另一组为每次2.5Gy,每周5次,共20次,两组显示相同疗效。再根据肿瘤的大小(<5cm和>5cm)或肿瘤的发生部位(软组织、皮肤、淋巴结及其他)来比其治疗结果均无差异。所以考虑到可能发生放疗后期反应,要合理选择常规剂量分割。
(方庆亮 王国民 尤光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