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和护理
情景描述
据卫生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死因的前3位是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2006年上海市由于这3种疾病所致的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6.72%(表1-1),而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因素是造成这3种疾病的重要因素。
表1-1 上海市2006年前十位疾病死亡原因和构成
注:上海市卫生局统计。
国际卫生组织200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致人伤残的前10种疾病中,有5种是精神障碍(抑郁障碍、酒精滥用、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强迫障碍)。各种精神障碍与婚姻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想一想
人的疾病和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护士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知识?
相关理论
(一)健康与疾病
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而不断变化的,过去人们认为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而今的医学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和更高追求,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1989年WHO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4个方面对健康重新定义,提出“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并提出了10条健康标准,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行为习惯4个方面分析阐述健康的内涵,健康定义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健康追求的变化,反映了人是一个心身的统一体,躯体没病不再是健康的唯一标准,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是评价个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真正的健康。
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由生物因素导致的疾病如传染病、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等发生率与死亡率明显下降,而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意外伤亡、吸毒等却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构成死亡原因中的主要疾病。另据调查统计表明,近年来妇女的产后和更年期的抑郁、老年期的心理精神障碍、酒精和麻醉药物滥用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在我国一些综合性医院中,约有1/10的门诊病人及1/3的住院病人情绪低落,持续疲乏和出现抑郁症状,但其中不到一半被识别,精神疾病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所以,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功能改变提供早期的信息,在护理过程中,全面了解病人,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正确实施诊断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前提。
(二)现代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指的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看法,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疗观、预防观等,成为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每种疾病都能在人体某一特定器官、细胞乃至生物分子水平上发现形态和化学的改变从而确定生物或理化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其局限性在于注重人的生物属性而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注重人的躯体而忽略了人是有复杂心理活动的心身统一体,注重生物因素而忽略了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依据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C.L.En g e l)于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从整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图1-1),要求医护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无论是诊断、治疗,还是护理康复训练,都应将人视为身心的统一体,注重各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
图1-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护理观念的转变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不仅是病人,还包括了健康的人。护理工作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注重的是人的整体健康。护士不仅是照顾护理的提供者、决策者和管理者,还担负着教育者、沟通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要达到上述护士角色功能,护士不仅要有精湛的躯体护理技术,更应当具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的心理护理技能,才能运用身心整体观全面地认识护理对象,深刻了解和分析护理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指导和护理,使护理对象获得生理上的舒适和心理上的舒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维护,以增进健康,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四)心理护理的价值
人是一个可自我调节的开放性系统,人体系统也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系统,不但受生物因素所制约,而且也受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心身医学研究发现,躯体疾病导致的情绪障碍,可以加重病情或使疾病长久不愈,同时不良的认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恐惧、焦虑、悲伤、痛苦、愤怒等负性情绪的长期作用也可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和引发疾病。心理护理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对护理对象进行科学的心理评估,采用恰当的心理护理措施,改变护理对象的不良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转变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与躯体护理相辅相成,促进护理对象的整体康复,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五)护士自身心理素质的要求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护理活动贯穿于生命的每个阶段,面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要完成保存生命、减轻痛苦、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任务,护士自身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护士的心理素质要求包括积极稳定的情绪、坚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稳定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心理品质。但是护士自身也是社会的人,在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生理、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产生种种困惑和心理问题,通过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完善,提高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帮助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归纳与小结
1. WHO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满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989年WHO对健康重新定义,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疾病的产生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和社会、心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3.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学习心理学有助于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4.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给病人以身心整体的护理。
5.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提高护士自身的专业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