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性心理倾向

个性心理倾向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性心理倾向指决定个体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和兴趣等。而个性心理特征受到个性倾向性调节。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性质决定动机的性质,需要的强度决定动机的强度,但动机与需要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一种或几种成为行为的主要动机。

第二节 个性心理倾向

情景描述

某医院由于前来就诊的人非常多,护士的人手显得相对缺乏,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医院要护士用休息时间加班。医院承诺并兑现了高额的奖金,可是护士们还是怨声载道,虽然来加班了,但效率并不高。另一医院每年都对绩效好的科室进行奖励,奖励的方式各不相同,有小奖杯、流动红旗、假期、奖金、礼品等。虽然奖励的金额并不一定高,但是护士们都觉得非常高兴。

想一想

同样的奖励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相关理论

个性心理倾向指决定个体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和兴趣等。

(一)需要

1.基本概念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需要的根本特征是它的动力性,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例如,饿了之后,就会需要食物;渴了之后会需要水;寂寞了以后会有交往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机体内部暂时会恢复平衡状态;当新的不平衡再一次出现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人的各种需要推动人们在各个方面的积极活动。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人的一切活动。需要使人朝向一定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它的推动力就越大。需要对情感和情绪影响很大。人对客观事物产生情感和情绪,是以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凡是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事物则产生肯定的情感和情绪,否则产生否定的情感和情绪。需要在个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动机、理想、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而个性心理特征受到个性倾向性调节。

2.分类人类的需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并重叠交叉。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的需要与精神的需要等。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由机体内部的生理不平衡状态所引起的,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称生理性需要,包括饮食、呼吸、防御、睡眠、排泄以及运动、休息、配偶等需要。生理性需要具有生物学意义。社会性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要求,是人类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如友谊和尊重的需要、求知和成就的需要等。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社会性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及不愉快的情绪。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社会的物质产品的需要称为物质需要。人类通过占有这些物质产品而获得满足。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性需要又包括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交往需要、创造需要等。人类通过占有精神产品而获得满足,例如,通过学习获得认知需要,通过欣赏风景获得美的需要。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图3-1):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img16

图3-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作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低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的内容包括对食物、水、空气、庇护所等的需要。个体在进入更高层次的需要之前,主要集中于满足上述需要。

(2)安全需要:主要包括追求安全与稳定,以及避免痛苦、危险或疾病。与生理需要一样,一旦安全需要未被满足就会激发人们采取行动去满足他。

(3)归属和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包括寻求友谊、情感以及归属感。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产生。人作为群居的生物,到一定程度,会把建立温馨、友善的人际关系作为自己的目标。

(4)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体希望获得成就感以及他人对自身价值的承认与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源于自我充实与满足。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体致力于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性质决定动机的性质,需要的强度决定动机的强度,但动机与需要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一种或几种成为行为的主要动机。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类需要与人的本能联系,得不到满足会引起疾病。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包括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类需要不受本能所支配,这类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最大程度的快乐。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层次,他认为这几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一般来说,只有低层次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即“满足-上进”。需要体系对于多数人来说是很复杂的,因为多个需要同时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当个体面对突发事件,如极度干渴,则对水的需要将占据主导优势直至被满足。满足高层次需要比满足低层次需要的途径要多。

(二)动机

1.基本概念动机是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动力。引起动机必须有主体需要和外在条件。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动机和需要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例如,病人的求医动机就是他们想摆脱病痛的具体表现。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外在条件,它是引起动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刺激。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当个体因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的诱因称为正诱因;如果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例如,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表扬是正诱因,斥责是负诱因。

2.动机的功能动机具有激发、调节与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即有激发、指引和激励3种功能。

(1)激发功能: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发的,没有动机也就没有活动。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对活动起着始动作用。

(2)指引功能:动机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朝着预定的目标努力。

(3)维持和停止功能:当活动开始以后,人们是否坚持进行这种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支配和调节。如果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则目标将被维持,否则将被停止。

3.动机的分类人类的动机十分复杂,动机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通常将其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以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称为生理性动机。例如,饥饿、干渴、性、睡眠、解除痛苦等动机。生理性动机推动人们去活动以满足某种生理性需要。但是,生理性动机也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并打上社会烙印。

(2)社会性动机:又称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例如,人的各种各样的需要,友谊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相应的就有交往的动机、成就的动机。社会性动机具有持久性的特征,是后天习得的。

4.动机与成绩的关系个体的成绩需要千差万别,成就需要高的人更有可能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工作动机的个体差异部分依赖于人格因素,如成就需要。心理学家们一直在试图说明动机与成绩之间的关系。耶克斯和多德逊首先在老鼠身上进行了研究。老鼠进行各种难度水平的任务,动机水平由变化电击强度来控制。实验结果的模式就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动机水平与成绩水平之间成倒U形关系。因此,当动机水平中等时,成绩最好。此外,对于困难的任务来说,适宜的动机水平比任务容易时要低一些。

(三)兴趣

1.基本概念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和肯定的情绪体验。例如,喜欢护理专业的学生,读报纸时总是会对护理学方面的新闻报道特别留意。兴趣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的对象就是兴趣的对象。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人们对某种事物产生了需要,才会对这种事物产生兴趣。基于生理性需要产生的兴趣是暂时的,一旦这种需要被满足,这种兴趣也就减退了。稳定的兴趣是建立在社会性需要基础上的。兴趣和认知、情感密切联系着。如果对一个事物没有认识,就不会对它有情感,更不会产生兴趣。如果相反,对一样事物认识非常深刻,情感就会随之深刻,兴趣也会变得浓厚。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兴趣对智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兴趣的分类人类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不同标准进行划分。

(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人们对活动本身发生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例如,对护理工作本身感兴趣,对照顾别人这个活动本身感兴趣。而对活动结果感兴趣称为间接兴趣。如,对通过努力学习后取得好成绩的兴趣,对照顾病人后得到别人的称赞感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实践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的支持,活动将变得枯燥无味;如果没有间接兴趣的支持,活动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只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者正确的结合,才能发挥个体的积极性。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根据兴趣的内容,个体对衣食住行这类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追求称为物质兴趣。精神兴趣主要指认识的兴趣,如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3.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品质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人对什么事物发生兴趣。在兴趣的倾向性方面,个体差异性很大。兴趣的倾向性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如家庭教育、家庭人员关系的影响。兴趣的倾向性有高级和低级之分。高尚的兴趣指对有利于人类社会的事物感兴趣,能帮助个人身心健康,社会前进发展;而低级兴趣指对有害于人的事物发生兴趣,使个体退步,并且阻碍社会进步。

(2)兴趣的广阔性:兴趣的广阔性是指个体兴趣的范围。在兴趣的广阔性方面,个体差异性也很大。有人兴趣广泛,对许多事物和活动都感兴趣;有人兴趣范围狭窄,常常对周围一些活动和事物都采取漠然的态度。兴趣的广阔性和人的知识面相关,知识面越宽,兴趣的范围也越广。

(3)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的持久性又被称为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稳定的程度。人的兴趣不可能一成不变,但在一定时期时保持基本兴趣的稳定性是良好兴趣品质的体现。稳定的兴趣对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意义。三分钟热度是做不好什么事的。我们应该自己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切勿朝三暮四,这样到最后的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4)兴趣的效能性:兴趣的效能性是指个体兴趣推动活动的力量。如果某种兴趣能够转化为推动力,在现实的活动中发挥实际作用,产生实际效果,促进了学习和工作的开展,那么,这种兴趣就是有效能的;反之,仅仅是一种向往,是无效能的。

知识拓展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培养学习兴趣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加强外驱力这是外部的驱动,如他人的期待鼓励和动机欲望的驱使等。这方面需要家长、教师的介入。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鼓励表扬,家长采取的方式是物质奖励。通过鼓励表扬的确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但由此产生的学习兴趣常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依赖性。有些孩子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其实并不是喜欢学习,而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或家长的奖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依赖于别人的态度;例如,考进重点大学会获得别人羡慕的眼光,这些孩子努力学习并不是因为喜欢学的这些学科,学习只是他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手段而已。他们的学习兴趣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偏离探索真知追求真理的正确道路。目标无法实现或实现之后,知识丢到脑后兴趣随之消失。很多刻苦努力的孩子升入大学后无心读书摇身一变判若两人,就是这个道理。总之,这种学习兴趣关注学习本身较少,受制学习外部较多。靠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学习兴趣很不稳固,一旦外界干预发生变化或预期目标出现危机,兴趣便会动摇,甚至土崩瓦解。

2.激发内驱力强化学习本身的吸引力从学科和知识内部入手,让知识展现风采魅力,吸引孩子学习、探索、研究。不为父母、不为教师、不为升学、不为生计、不为未来,让学生心无旁骛、潜心治学,品味思考的快乐,体验探索的乐趣,沐浴知识的光辉。

二、意志与个性倾向性

意志和个性的关系十分密切。首先,个性心理倾向性制约着人的意志表现。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兴趣爱好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性与意志有着密切联系。例如,一个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人,他必然有坚定的意志抵抗各种诱惑,克服各种困难,达到目标。假如个体对某事件充满兴趣和爱好,他会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标;反之,如果他是被逼勉强做这件事的,做的过程中,如果碰到障碍就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心理。意志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归纳与小结

1.人的个性倾向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反映了人与客观现实的相互关系。

2.在个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个性倾向性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3.个性倾向性能够对心理活动进行组织和引导,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应。

4.个性心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爱好、兴趣、理想、价值观、世界观。这些心理倾向在整个个性倾向中的地位,随着个人成熟与发展的阶段而有所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